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她英年早逝,但给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100多万字的文学珍品。她的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已成为世界珍爱的传世佳作。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呼兰镇南2道街,始建于1908年,萧红在这里度过了孤独寂寞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现在修复的部分住房和庭院,展出萧红作品、生活照及文史字资料400余件。
萧红(1911年6月-1940年1月)——中国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11年6月1日(清宣统三年旧历五月初五)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东南隅张家大院里,1942年1月22日病故于香港英国圣提司凡教会女校法国人开的小医院里,骨灰安葬在浅水湾,享年31岁。19571年8月15日萧红墓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市银河革命烈士公墓。
1911
ShewasborninarichlandlandfamilyinHulancounty.
Jan.1931
EscapedherfamilytoHarbin
Aug.1932
LivedwithXiaoJun,anauthor,
Dec.1932
Wroteherfirstshortnovel
Oct.1933
Publishedanovelcollection
1934
LeftforQingdaowhereshefinishedaothernovel
Oct.1934
WenttoShanghaiandgottoknowwithLuXun
wholaterhelpheralotwithpublishingnew
novels,poemsandessays.LivingandDeath
beinghermostfamousworks
Jul.1936
WenttoJapan
Jan.1937
ReturnedtoChina
1940
WenttoHongkongwritinganovel
Jan.1942
DiedofillnessinHongkong
Selectedworks:
萧红简介萧红(1911年6月-1940年1月)——中国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11年6月1日(清宣统三年旧历五月初五)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东南隅张家大院里,1942年1月22日病故于香港英国圣提司凡教会女校法国人开的小医院里,骨灰安葬在浅水湾,享年31岁。1957年8月15日萧红墓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市银河革命烈士公墓。
萧红原各张秀环,后改为张乃莹,笔名有萧红、悄吟、田娣,玲玲,“萧红”是她几部有影响著作的署名。
萧红的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散文集《商市街》,散文短篇小说集《桥》、《牛车上》,组诗《春曲》、《苦怀》、《沙粒》等百余篇作品。
萧红以她细腻的笔触、清新流畅的风格,描绘了东北人民的风土风情风貌而著称。她创作生涯不足10年,就写出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萧红的作品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和书画。因而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是“别具匠心、独具风格、高产多才的乡土文学作家”。
萧红在3O年代就被鲁迅、茅盾等名作家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柳亚子老先生赞美萧红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
然而,萧红这位难得的中华才女的一生却遭逢了无数的坎坷与不幸,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与痛苦,才华刚刚显露就被万恶的社会吞噬了。因此,凡是读过萧红作品的人,了解她凄苦一生的人,无不为她夭折而痛惜与爱怜。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建设街文化路29号。原面积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张家自己使用,大门南开;西院是租给房户使用的,大门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八间,西院22间。东院5间正房后面有一个近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萧红就是在这个地主大院里度过了难忘的的童年、少年时代。
蒋力
离开故居,我们到县城边的西岗公园,拜谒了萧红墓。萧红纪念碑和萧红墓是1992年修建的,那是萧红去世整半个世纪的年份。一块八吨重的巨石,经过加工,雕成了书状的纪念碑,碑上镶着萧红的浮雕头像。墓是前棺后碑的传统样式,碑上“萧红之墓”四字为端木蕻良所书。墓中只葬有端木蕻良奉献的一缕萧红的青丝。萧红1942年病逝后葬于香港浅水湾头,诗人柳亚子、聂绀弩等均有凭吊之诗,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诗人戴望舒写于1944年11月20日的那首《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1957年8月,萧红骨灰迁运到广州,重新安葬于广州银河公墓,港、穗文化界为此分别组成了“迁送萧红的骨灰返穗委员会”和“萧红同志迁葬委员会”。按萧红自己的遗愿,她是想葬在上海鲁迅先生墓旁的,她没有想要魂归故里,从她离家出走那天起,她就成了张家的叛逆。身后五十载,家乡人民对她的爱戴与日俱增,也曾想把她的骨灰迁回故园,因手续繁杂,这一愿望至今未得实现。
在呼兰半天的参观,由刚刚卸任的萧红纪念馆原馆长孙延林全程陪同。近二十年来,他以全部精力透注于萧红故居的建设和萧红研究,前面提到的《萧红研究》和诗集都是他主编的。午餐时,孙馆长以歌助兴,歌是他自己创作的,歌声中充满了对呼兰的祝福。
车过呼兰河,我要求停下来,让我到河边走走。二十年前的足迹,不会找到了,二十年前的往事却记忆犹新。那年我是和女友同来的,我们一起走到呼兰河畔,看到赤身裸体的孩子们在河中嬉戏。我们都是萧红的崇拜者,看着弯过县城边的这条河,我们恍惚觉得它似乎也是浅水湾。我又一次走到河边,把手伸到水中,让这养育过萧红的河水,也给我一点点滋润。
回到哈尔滨,人仍难静下来,我新结识的几位朋友都住在这座城市,都与萧红有丝丝缕缕的联系。张抗,萧红的侄子,北方少儿出版社的高级编审;冯羽,《哈尔滨日报》摄影部主任,牵牛坊主人、画家冯咏秋的后人;里栋、金伦夫妇,革命艺术家金剑啸烈士的女婿和女儿。他们带我去看当年萧红落难的东兴顺旅馆、萧红和萧军同居住过的欧罗巴旅馆、金剑啸和萧红画海报的电影院、萧军工作过的《国际协报》旧址。在金伦阿姨家作客那天,恰为其父殉国六十六周年忌日,我意外地得到她送我的一本《哈尔滨革命旧址史话》,在我的恳请下,几位在场的朋友都在书上写了一句话。吾师戴鹏海教授所书分量最重,云:饥寒历尽雄心老,未许人前摇尾生。录萧军绝句与蒋力共勉。
那本萧红传记小说的作者王小妮,我也是认得的,这些年没有联系,所以不知她写了这么一本好书。萧红传记已出过数种版本,其中也有出自女作者之笔的,这可能是小妮的这本迟来的传记小说未能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个原因。回到北京我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到它的特色是以女人之笔、诗人之笔、东北人之笔、动情之笔写萧红,这几笔恰恰是他人之作所不及或不具备的。
几年前看过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生死场》,这几天徘徊在我脑海中的萧红却总是一个歌剧的形象,甚至出现了一些场景的构思。像《艺术家生涯》的第一幕,那是在牵牛坊;像《茶花女》的最后一幕,那是在香港的医院。这构思已入梦,入我被萧红萦绕着的秋梦,或许这梦会在下一个春天发芽?那么,我的这次再谒萧红就不仅仅是凭吊了。
摘自萧红研究资料
人类历史的演进既有惊人的差异又有惊人的相似。四位才女无论是她们的人生践履,还是她们的作品,共同之处是构建了一个各自独立的、独特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她们的散文作品更直接、更充分、更全面地体现了各自的自我艺术探索和追求,并与那个时代相撞击和渗透。她们青春的热情、集体的狂欢、灿烂的思想、沉重的责任都将作为永远的追忆留在我们的想象里。
人生活在现实之中,这意味着人的生命必将被现实的所有方面缠绕,缠绕构成遮蔽和扭曲,遮蔽和扭曲则使人的生命的沉沦似乎成为永恒的命运。四位才女所提供的巨大的思考空间和众多启示,让当时的人们乃至后人激动、惊诧和叹惋。四位中最具个人倾向的要数庐隐和石评梅了。她们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那里她们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礼,接受了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双重熏陶,并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觉悟了的现代知识女性。她们所进行的一次崭新的跨越,不仅是思想而且直接支配和影响到她们的全部生活及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科学、民主”为旗帜,将矛头直指非人的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不仅对当时的文化、国民、乃至知识分子,都是一次全面的冲击和清洗,更如一声惊雷,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解放人和解放个性,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目标,于是妇女和妇女问题第一次被放置在人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内进行考察,它仿佛一道曙光,让一代新的女性从黑暗的历史隧道里跳出,也使她们的作品犹如美丽而凄惨、悲哀而灿烂的生命史剧和文学神话给人以莫大的思考与启示。
谁也无法留住历史的脚步,在诸多偶然与必然,细节与本质,想象与现实的历史缝隙中,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和历史的泥沙一起翻滚流变。由于当时的现实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女人的一点点行为和举动都可以被指斥为越轨和罪孽,一点点反抗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更不必说女子的出走,这意味着道德的沦丧和对族类的背叛。而恰恰这四位几乎作出了同样的抉择,毅然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走出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及完美人格和理想。她们的眼光更为旷远,境界为之一新。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直觉和思考,更为直接具体地去关照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命运,全面地反映和解剖女性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历史属性,可以说第一次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女性独立的完整的作为社会人的全部理想要求与现实需求的觉醒。正如庐隐在她的散文《今后妇女的出路》中写道:“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人。”应该说,在当时的社会赤裸着出走已是悲惨中的悲惨,沉重的负荷不忍剥离最宝贵也是最脆弱的灵魂,只有选择反叛,才是女性觉醒的惟一出路。
四大才女中,除张爱玲外,庐隐、石评梅、萧红均非永年,都是在风华正茂,作品日臻成熟之时撒手人寰。庐隐死于临盆难产子宫破裂;石评梅死于流行性脑炎;萧红则死于肺结核。她们的悄然逝去,对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她们的确才情并茂、文华出众、极有见地,令当时乃至现在的人折服。她们的文学创作体悟非常,在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涉猎也相当广泛和深入。她们的全面修养和综合的审美眼光激发了她们的艺术创造力,这对加强作品厚度,提高作品品位,使文化氛围达到更浓郁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大众喜欢她们的作品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对于当今的创作者来说更是一个鲜明的比照。
庐隐是一位思辩才识相当健全的女性,她提出了妇女走上社会获得其做人价值的必要,也提出了文学对历史进步应起推动作用及革命之于文学的重要性等看法。她性格极其热烈,据她自传说,少时既失父母之爱,长大后又常受命运的播弄,一个热情人处于这样冷酷环境,好像一株玫瑰花种在冰天雪窖,叫它怎样可以蓓蕾?她创痛的心灵要求爱情的慰藉,正等于花之需要阳光的温煦呢。在庐隐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们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她的散文作品有一大类明显地是自我感受的渲泄与陈述。她用“灰色眼睛看人生”,作品不粉饰、不掩盖,即使弥散着“悲哀”也绝对的真诚。庐隐的苦闷,现代人不曾感觉到,但在别人看来讳莫如深,唯恐人知,庐隐却很坦白地暴露出来,又能从世俗非笑中毅然决然找寻她苦闷的路。这就是她的天真可爱和伟大之处。
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更为脆弱更为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而是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辩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主角。她经历了幻想到现实痛苦与虚幻、失望、渴望到仇恨、破坏、反抗的全部悲剧起落的连续过程、情感苦旅和这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她的散文就是她心迹的真实记录。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张爱玲也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生在上海一个门弟显赫的家庭。她的外曾祖父是著名人物李鸿章,家庭对她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她受到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她的作品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去找寻和把握都市市民在历史进程中真实的精神状态,体现了都市平民化倾向和浓郁的市民情趣。她谈的都是自己的所历、所见、所悟和所感,既是对世俗生活的认同,又不拒绝享受现世人生,却也不愿意苟同,这也是张爱玲“俗”却不俗的所在。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先生曾评价说,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总而言之,四位才女作家无论家世人生还是文学作品,对我来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她们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
由三毛的不幸,我想到了很多上个世纪的中国才女,她们个个可谓有才华、有见识、有风采、有成就……但是,她们似乎也都有自己的“不足”。
苏雪林又比庐隐大两岁,生于1897年,死于1999年,活到了102岁。苏雪林是中国文化界国宝级人物,她既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也是造诣深、建树多的学者和画家。她一生写了五十多种体裁多样、内容广泛的著作,累计近两千万字。仅《屈赋新探》一书,就洋洋洒洒多达180万字,这是她半个世纪的最高学术成就。也许,在现代中国,还没有哪一个人,为社会奉献了如此之多的文字成果。而在事业大丰收的背后,却是一生的清苦:她从法国留学回国的时候,已经是28岁的“老姑娘”了,她与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张宝龄结了婚。这是一桩只是为了满足老人意愿的包办婚姻。婚后,彼此也没有产生爱情,一起生活了不到四年便一直分居,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考虑过离婚。在苏雪林看来,离婚是人生的一大污点,而对于张宝龄来说,他压根儿就厌恶家庭生活。中国大陆人对苏雪林的名字很陌生,因为她与鲁迅、与左翼作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这就决定了她1949年夏离开执教了18年的武汉大学,去了香港,1952年又去了台湾,她的姐姐陪伴她20多年,姐姐死后,她又独立生活了20多年,只是请了一个钟点女佣为她料理一日三餐。她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
而下面我要说到的四个中国才女,中国大陆的文化人大都会略知一二,否则,真恕我说句不中听的话:孤陋寡闻!因为都是解放后在中国大陆逝世的,并且都有一些“故事”可说。
陆小曼是徐志摩后来的妻子,如果换句话说也行:徐志摩是陆小曼后来的丈夫。陆小曼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天分很高:没有留过学的她,18岁时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不仅研究过英国古典文学,而且还翻译过外国文艺作品,她还从事散文、小说、诗歌的创作。在中国戏剧方面,她不仅熟悉很多剧种,而且还出演了多部戏剧的花旦,并轰动了北平和上海,故当时有“南唐英,北小曼”的一说。尤其是陆小曼还是一位师从名家、功力很深的画家,她1936年成为了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第一批会员,1941年举办了个人画展,解放初期的两次全国画展,她都入选了两幅作品,1958年她成为了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陆小曼于1965年走完了她的人生道路,享年63岁。如果说,要说出她曾经的“不是”,可以数出很多条:她曾是一支沉溺于吃喝玩乐中的交际花,一个花钱如流水的“主儿”,一个没让徐志摩省心的妻子,一个由从小的病恹恹最后走上靠吸毒止痛的“隐君子”。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陆小曼这种种的不良表现都展现在了观众面前。陆小曼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她死后陪伴着徐志摩的遗嘱没有得到实现。
冰心(1900—1999)是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她19岁走上文坛,文艺创作长达80年,《寄小读者》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早的代表作。从1929年结婚起,她的丈夫吴文藻伴她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直到1985年谢世,而她的后代也“枝繁叶茂”。尽管如此,这位以儿童文学创作为己任的冰心,也遭遇过厄运:1957年,她的丈夫、儿子、弟弟被打成右派;1966年,她也在一夜之间成了“修正主义的黑帮分子”、“司徒雷登的干女儿”。
丁玲,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1928年因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震惊文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左联”的党团书记,她于1948年完稿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她曾是无产阶级文学家的代表,解放初期担任过全国文联副主席。可是,这位蹲过国民党监狱的“女强人”、“老革命”,于1955年便被错定为反党集团的头目,此后的20多年受尽了各种非人的磨难,好在她的第三个丈夫陈明(比她小很多岁)不弃不离,直到她1986年逝世。虽然逝世前对她进行了平反,但是,并不彻底,她仍是带着满腔的怨言离开人世。
……
中国有句成语,叫“盖棺定论”。所以,在本文我只能定位于已经逝世,而且被海内外公认的十位中国才女。她们的幸运,是因为出色的才华让我们今人还在敬佩。她们的不幸,是因为婚恋、自身的问题以及政治风云等等使她们没有尽情地感受到生活的美满。有时候,甚至由此我会奇怪地联想到我视野中的很多人与事,他们当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位“完人”:事业有成者,可能婚恋不如人意;财大气粗者,可能儿女不思进取;有权有势者,可能增大了锒铛入狱的机率……我这样写,当然对如我辈的芸芸众生可以得到些许的心理平衡。这固然有阿Q的精神胜利,但是,不知为何,“此消彼长”这一“道不明”的关系也确实很广泛地存在着。上述十位才女便是明证。
我无法评价那些至今尚在世的中国或大或小的才女们。比如作家系列的琼瑶、龙应台、席慕容、宗璞、铁凝、张抗抗、王安忆、残雪、池莉,还比如“新生代”的九丹、卫慧、棉棉,甚至“80年代后的代表”、少女作家春树……不是我故意回避什么,而是没有可供“研究”的起码资料,再说,她们未来的路还未可知呢?!
KnownasHuentongRiverinancienttimes,itrisesfromtheTianchiLakeatoptheBaitouMountain.Thewaterrollsdownthemountainasifitfellfromtheheaven,hencealsoknownasTianheRiver(RiverfromHeaven).
TaiyangIslandFacingthebusyurbanareaacrosstheriver,thisfamousscenicandrestingspotisasandbarembracedbylappingwaters,edgedbywillow-linedembankments.Hereleafytreesshadeintodifferentgreens,flowersshowoffvariouscolors,fragrantscentspermeatethefreshairoverundulatingsanddunesthatalternatewithcarpet-likelawnsandflowerbeds.
SanSofiaChurch(LowerRight)
ZhaolinPark(Left)
OriginallynamedDaoliPark,itcovers7hectaresatthenorthernendofZhaolinDajieinDaoliDistrict.ItwasrenamedonAugust15,1946afteranationalherointheAnti-JapaneseWar(alsoworldwarII)GeneralLiZhaolin,whowasburiedintheparkafterhisassassination.
HarbinZoo(Right)TheHarbinZooisoneofthelarge-scalezoologicalgardensinNortheastChina.Itoccupies42hectaresonthewestskirtofthecity,andhasondisplayover2,800animalsofsome150species,mostofwhicharerarelocalspecies,suchasNortheastchinatiger,redcrownedcrane,sika,moose,reindeer,sable,blackbearandswan.
CitedFrom:
testwiththis
网络上流行的一些ASPandPHP的Blog程序(2006-2-1018:18)通常有CGI:MovableType;PHP:WordPress;ASP.NET:.Text
I.ASPSearch:ASP/BlogScriptsaspblogplatform
Blog选址,可实现通过xml-rpc标准进行远程离线发布的Blog服务商(BSP)测评2006-2-1321:45
5.个性的Space空间:
在XPHome中安装IIS,在WindowsApache中安装ASP,ASP.NET(asp+mysql+apache+asp.net)2006-2-1113:57经过几天的奋战,成功在apache上安装asp.net(viaasp.netmodule),以及asp(viaapache:aspthroughperl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