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单身青年遭遇春节“逼婚季”婚恋网站难敌中国式相亲
本报记者范晓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单身青年没少被“逼婚”拷问。如今红红火火的“相亲经济”,已经让找对象这件“浪漫的小事”变成了一门“好生意”,但无论是婚恋网站、爱情超市还是父母相亲会,这些花样迭出的“脱单”活动,哪一个才能真正解救全国接近2亿的单身男女呢?
线上
“网络红娘”效果难及预期
这个春节,上班族小雨做出了让亲朋好友诧异的决定:独自留守北京。除夕当晚,她晒出了自己慢悠悠包出来的羊肉水饺、精致的凉拌蔬菜和自制甜点。“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追问,这年过得清静又自在。”
“不少婚恋网站都是会员制的,比如12个月团购价298元。虽然注册是免费的,但要看到平台上异性给你发的信件需要贴邮票,这需要买会员才行。”小雨说。
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接近2亿。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14.6%。面对日益庞大的单身群体,“相亲”已从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演变成为一个“钱”景广阔的诱人市场。
据大数据公司易观日前发布的《在线婚恋交友对用户的价值剖析2016》报告预测,到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11.7亿元,爆发性增长到超过34亿元。
线下
“爱情超市”难买好姻缘
大量单身青年的资料,按性别、年龄、收入等条件成为货架上的“商品”,等待被“顾客”挑选。如果“选中”了,经过个人身份认证后就可通过超市管理员和对方取得联系,进行下一步的互动了解。据悉,单身一族只需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交纳20元钱的资料制作工本费,就可“上架”。然而,这种信息匹配能否带来好姻缘呢?
34岁的吴梦瑶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工作稳定而体面。最近几年,她没少参加各种团体相亲活动,堪称相亲界的一枚“老兵”,然而,每次都是“兴冲冲而去,失望而归”,直言现在“心好累”。
回归
家长为子女代言找对象
“38岁,男,身高1.85米,德国硕士,天津人,德企驻京高级职位,年薪丰厚,离异无孩,成功帅气,父母为大学退休教授。征求34岁以下未婚女士,身高1.7米以上,北京户口,德国或美国海归,或国内重点大学硕士以上学历。”
每逢周末,在中山公园沿河南岸的柳树下,这条有十多年历史的“父母相亲街”人山人海。上百位头发灰白的老人们,搬着小板凳,沿线排成两排,相对而坐,身前则摆放着自家单身子女的信息牌,有的手写,有的打印,还有的直接带来了子女的“靓照”。这些老人们边聊天,边打量着别人手上的子女照片或征婚信息,场面甚是热闹。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这些相亲简历中,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的“三高”群体不在少数。“月入两万五以上”“年薪40万”“三环内两套房”“北京户口,国企公务员,正式编制”“海归,父母大学教授”等字眼随处可见。
在浩浩荡荡的“父母相亲团”中,还有一部分是“候鸟型”家长,每年从外地来京住几个月,奔波于各个公园相亲角,给儿女举牌找对象。记者在人群中看到一位母亲举着女儿的简历,与身旁的几个家长聊天,看上去已是老熟人了。
最近,由金星主持的交友节目《中国式相亲》,标榜着“中国式相亲,有父母更放心”的口号,让父母和子女同台相亲,引发热议。为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红红火火的网络红娘竟不敌传统的父母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