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喵王府的生活》以讲述清代王府生活为主题,以清道光时期的虚构王府“喵王府”作为对象来展展示王府生活。从清代皇族与王府的基本知识讲起,包含王府建筑、府内人员、王府经济、王府生活、王府的四季与节庆、王府的婚丧与饮食出行、内容丰富,语言轻松诙谐。虽然王府是虚构的,但内容基本源自现实王府,参考了包括清代官书、王府档案、奏折、笔记、文史资料、口述历史,以及在世的王府后裔叙述在内的大量资料。另配有百余张场景图、示意图、四格漫画等形式的插图,文字与图画的结合,使清代王府的全貌跃然纸上。
进入十月,全国各地迎来了婚礼高峰期,仿佛这个假期要是没参加几场婚礼都是人缘有问题。与此同时,要不要办婚礼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坚持办的人觉得结婚要有仪式感,不能缺少一场神圣的婚礼加持,提倡不办的无非是觉得婚礼累人又费钱,还不如出去旅行。不过,婚礼当天两位新人要从早折腾到下午,吃饭都是得等宾客们散了随便垫两口,真是累并感动着。
然而,比起清朝的婚礼仪式,现在这些累都不算啥。什么提前一年定场地,什么早上四点起来化妆,比起清朝旗人新娘的“坐财”,这些统统不叫事儿。
清朝北京婚礼主要分为满式婚礼和汉式婚礼两大派系,这两种婚礼流程大致相似,细节略有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满人更加注重排场,而汉人较为注重传统礼仪。
我们先说满式婚礼。
为啥要写门条儿呢,这不仅是给女方父母看的。女方家收到门条儿后,会把它放在自家正房的客厅条案上,这样一看,凡是来访的亲戚朋友看到了纸条上的信息,便会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男方的各种八卦和主人家交流,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get到了对方的大众评价。
门条儿贴了一个月左右,八卦的差不多了,没什么原则问题一般就要进入到“换帖”环节。所谓换帖,就是男女双方家长交换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有的时候要换“三代贴”,即新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这三代人的生辰八字。
到了这一步,这段婚事也就八九不离十了。下面到了下“小定”的环节。满式和汉式婚礼小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先说满式,一般是一柄玉如意,一对荷包,由媒人和证婚人交到女方父母手中,婚就算是定了下来。这时,父母才会通知自家闺女,打这天开始,闺阁女子就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什么庙会啥的都不能随便去了。
“全科人儿”一般是自己家的亲戚,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一、已成婚且丈夫在世
二、有儿有女,至少有儿子
三、年龄、辈份适中
四、能说会道、不怕事
这浩浩荡荡的百人大队来到女方家,证婚人和媒人到正厅贺喜,并且递上“龙凤贴”,正面写着“何月何日娶亲,何时发轿,忌啥啥属相,上轿在何方向,坐帐在何方向……”,反正也不是姑娘家操心的事儿,到时候有人指引。
“龙凤贴”是一张红色的纸帖,背面画上龙凤图案,正中写“龙凤呈祥”四个金字,所以叫龙凤贴。
这个时候待嫁新娘是要坐在自己屋里炕上不能下来乱跑的。上面说的两位“全科人儿”带着几个下人捧着几个小盒子来到新娘面前,先是一顿夸奖,然后从盒子里拿出玉如意放在新娘盘坐的膝盖上,为新娘戴上戒指和钗子,边戴边说着“百年好合”的吉祥话。
到这里订婚需要的一切就结束了,剩下的事就双方通知亲友,女方备嫁妆,准备婚礼了。
一切妥当,只等婚礼到来。那时候结婚可不是向我们现在,中午大家热闹热闹就散了。首先,人家是晚上娶亲的。尤其是清入关以前,结婚都是夜里进行的。虽然后来为了减轻负担,好多京旗家庭也选择在上午发轿,白天结婚,但我们这回还是介绍较为传统的“晚婚”。
晚上9点多,男方家新房“响房”,娶亲队伍敲锣打鼓出发去了女方家。跟“大定”的时候一样,队伍前边还是证婚人和媒人,分别骑马和坐大鞍车前行。之后是骑着高头骏马的四位“娶亲老爷”,都是新郎的亲属,有点像我们现在的伴郎。再之后是喜轿前后的执事人,举“牛角灯”的、拿各种响器、打伞的、打旗的、执香的、执炉的……小二百人的队伍之间就是新娘的大红花轿,旗人的喜轿用的是大红呢的官轿,整体纹饰不多。整个队伍的最后还有两辆大鞍车压尾,上面坐的是两位娶亲太太全科人儿。
虽然队伍9点来中就出发了,但是到新娘家却要11点,这是为什么,都是旗人在内城住的,再怎么耽搁也用不了俩小时啊。这又要说到排场,好不容易结个婚,仪仗哪能直来直去的,得在路上绕一绕得瑟一下啊。
婚礼仪仗比较壮观,建议围观群众将手机横过来看。
等到了亲娘家,两位穿戴都是大红色得娶亲太太直接进府来到新娘的闺房为其梳妆。新娘的头发梳成一个头顶上的发髻,叫做旗髻,再插上一朵红绒花。接着娶亲太太又拿来一件大红色绣着凤纹的薄棉袄。这是轿袄,通常都是又旧又肥,就算是盛夏结婚也得穿。因为旗人深信,轿袄穿过的人越多新人的福气越大,所有这大多都是祖传之物,能不旧么。亲娘全身都是红色,只有鞋是一双蓝布鞋,上面绣着双喜字,胸前挂一面镜子,盖上盖头,就可以上轿了。
新娘上轿是由娘家哥哥抱上轿的,喜轿出门以后,新郎要进宅行一跪三叩礼,是为“谢亲”,据说是为了感谢岳父岳母放人……
“倒宝瓶”,新人对坐在炕上,将各自衣服的前襟连成一个兜,家中女性长辈一边说吉祥话,一边将新娘进门时捧着的宝瓶中的东西倒出来,多是黄白二米及金银小饰物,谁接的多谁的福气就大。
民人,也就是清朝不在旗的汉族人讲究“三书六礼”的传统婚俗,就连满式婚礼的许多环节也是从民人那里传来的。
孟子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代民间盛行的“媒婆”,就是专门给人保媒拉纤的。不过,官宦世家也不请这种民间的媒婆,一般都是找一位与男女两家都相熟的、有身份的人物来为子女当大媒,比如同朝为官的某大人。
这位大媒要往来于男女两家n多次,第一次便是“提亲”。只见他穿着一身吉服袍褂,带着各种漆盒礼物,即将奉上“六礼”中的第一礼——“纳彩”的传统礼物——雁。因为古人认为大雁是动物中唯一坚守一夫一妻制度的,当作婚礼的象征最为合适不过。不过呢,由于清朝末年雁也不好找,所以一般结婚的时候都用鹅来代替。虽然看起来凑合了一点,但古人坚信大白鹅就是家养的雁啊!
“纳彩”顺利完成之后,媒人和女方的父亲要互递小纸条,这就是六礼中的第二礼——“问名”。小纸条上(其实是帖子)都写了啥呢,写的都是男女双方的出身和生辰八字,以便拿去给风水先生测一测,只是这结果上回咱说了,使点银子没有结不成的婚!
虽说官宦世家联姻这做父亲的基本都是同事关系,但是人家孩子长什么样也不一定知道,毕竟那会儿也没法在朋友圈晒娃。由于汉族世家多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俗,于是聪明的古人想出了“相看”两式。第一式,是男方的母亲以日常走动为由,来女方家聊大天,顺便看一下晚辈;另外一招就是女方的母亲以串门为由,带着闺女去男方家做客。如果一切顺利,就要向子女言明婚事,开始后面的准备工作。
没过几天,大媒人又会登门拜访,进行六礼中的第三礼——“纳吉”。满式婚礼中的“小定”就是根据纳吉而来。不过,汉人纳吉用的不是如意香囊,而是送些戒指、耳环和手镯给姑娘戴上,据说是起到“束缚”未婚女子之意。这时候,“三书“中的第一书——“聘书”闪亮登场。媒人将聘书递给女方的父亲,表明俩家正式定下婚姻关系。
纳征的时候,男方家会派出“大媒+全科人儿+执事”的组合,与旗人不同的是,民人的送礼部队中没有如意和特别制作的喜字馒头,布料衣饰和首饰吃食也比较少,取而代之的是龙凤喜饼、鸡蛋鸭蛋、茶叶、以及红枣、栗子、藕、花生、糖这些喜庆的物品,有时候“抬”数反而比旗人还多。
这一行人到达女方家以后,大媒人等直径进入客厅将三书中的第二书——“礼书”,也就是礼单交给女方的父母,是一张红色的大帖。其实,古代的婚礼到了清朝已经有所简化,比如第五礼“请期”与“纳征”就合并为一次完成。“请期”所用的“龙凤大帖”比礼单稍微小一点,上面写明了何日何时娶亲的细节。
等到了婚礼这一天,虽然也是晚上结婚,但是新娘不用“坐财”,比旗人的新娘要幸福很多。至于迎亲的队伍,民人不用“牛角灯”而用圆形的“金灯”,数量也只有12个,而不是满式婚礼的96个。民人所用的花轿比大红官轿要华丽许多,用各种彩绸装饰,绸上绣有百子图和各种吉祥图案。当然,最不同的就是娶亲的时候,民人不用娶亲老爷和娶亲太太,必须得新郎官自己来迎娶,为六礼中的最后一礼——“迎亲”。
自傍晚发轿,这回不用向之前满式婚礼那样满大街得瑟,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抵达新娘家里。新郎亲自到正厅向岳父岳母行大礼,并奉上三书中的最后一书——“迎书”。新娘这时身穿凤冠霞帔,脚踩绿色的绣花鞋,由全科人儿盖上盖头,领到父母面前,待到二老嘱咐几句后,即可入轿出发。
上回说满式婚礼的时候,新娘出轿子前要抱着宝瓶,到了汉式婚礼抱的就是个碟子,取“递子”的好意头。我们平常所见的“跨马鞍”这里也要做,取“平安”之意。
接着就是拜堂成亲,送入洞房了。再之后就是揭盖头、喝交杯酒、往床上撒个栗子、枣、花生什么的,都是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常再影视剧中看到的“喜烛”也是汉式婚礼中不可少的。新婚之夜,喜床前会点燃两根红烛,分别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福寿运势,万一不小心弄灭了哪一根……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