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眼”是心灵的窗户。其实,世间万事都有“眼”,有了“眼”事物才有灵气。而经济报道也要有“眼”,那就是“新闻眼”。有了“新闻眼”经济报道才能使受众接受。所谓“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事例、一个观点。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了“新闻眼”,经济报道才会鲜活起来。由于经济报道的专业性较强,目前许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的经济报道往往存在报道程式化、工作味浓、堆积材料、罗列数据、枯燥乏味、宣传味浓、缺乏高度深度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经济报道缺少“新闻眼”。那么,如何在经济报道的采写中寻找到“新闻眼”?我们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下面就以本人和与别人合作的近年来获奖作品为例作一些分析,与大家共勉。
一、在深入采访中寻找“新闻眼”
二、在小角度中寻找“新闻眼”
在新的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经济工作是全社会的中心。如何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笔者结合在地方电视台的工作实践,谈些粗浅看法。经济报道应有高屋建瓴的全局意识。这个全局意识应是立足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记者要学习、理解并吃透党的经济工作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要掌握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论述,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把经济报道置于全局的统率之下,并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全局。在采访报道中,记者要做到对经济问题有真知灼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切中要害,不能人云亦云。例如:你报道一个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你就必须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搞清楚,明白这项改革对整个国有企业有什么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有何切身利益,分析得透彻,言之有物,观众和读者才爱看、爱读,切忌只报道一些现象,或将别人成功的经验简单介绍一下,然后照本宣科地发出去,或用电视同期声让他们讲一下,回来甚至连记者都不懂,一古脑地播出去,这样的报道要想产生较大影响是不可能的。纵观我们目前的经济报道,可大致分为六类。
改革为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开拓了更大的空间,也使新闻机构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新闻宣传不仅要在政治上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在国家法律和市场法规制约下,对社会团体和公民权益负责外,在经济上也担负着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自主权力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使转变服务观念,转换管理机制,而向市场经济体制重新定位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成为摆在新闻机构和新闻报道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又不容延缓的课题
作者:孙晓慧单位:商丘广播电视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观众对经济报道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不满足对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的浅层次了解,他们不仅需要了解经济生活中简单的“发生了什么”,他们还要知道“怎样发生”和“为什么发生”、“将要怎样”。从新闻要素5个W来讲,就是要强化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争议颇多,我个人认为电视深度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即:情节、细节、过程要深入细致;分析上要有深度,即:必须有几个逻辑层次,逐层剖析出事实真相和内在本质。国外学者公认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深度报道就是让电视观众看了“起劲”、“解渴”、“过瘾”的经济节目。以下是我对经济深度报道的几点认识,以求共勉。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背景资料运用
关于经济深度报道的采访形式
一、拓宽视野,用新闻的眼光采写和编发新闻,加大主流媒体经济报道的分量和比重
二、经济新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报道
三、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意识,熟悉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一手材料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实用性是经济新闻的立足之本;建设性是经济新闻的价值所在;前瞻性体现经济新闻的品质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经济新闻是有关经济领域的新闻报道、实用性是经济新闻的一大特点、受众要求经济新闻能够提供快速、有针对性的服务、经济新闻的实用性,表现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上、经济新闻从业者还要为新闻报道提供背景和专业的解读、经济新闻中包含着很多的数据和专业术语、经济新闻,要有批评性,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要对国家中远期的政经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取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社会问题又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前瞻性是体现经济新闻报道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准确把握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新闻报道记者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等,具体请详见。
经济新闻是有关经济领域的新闻报道。因此,经济新闻具有新闻的一切属性,具有及时性、显著性、趣味性等特点,但同时经济新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专业性、权威性。
近几年随着经济新闻报道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经济新闻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夸大事实,有的甚至用“八卦”新闻的手段,以猜测性报道增加所谓竞争力;有的不惜以失去公平为代价,以一面倒的“尖锐”批评来获得所谓深度。从短期效果来看,这些报道获得了轰动性、爆炸性,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但是事实上,这些报道损害的正是经济新闻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长此以往,当经济新闻不再是“经济新闻”后,受众最终的选择将是“抛弃”。
经济新闻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吸引受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经济报道的采写者就需要调整思路,在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牢牢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建设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
一、实用性是经济新闻的立足之本
实用性是经济新闻的一大特点。经济新闻的受众,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当他们阅读、收听、收看一则经济新闻的时候,他们看重的是这则新闻是否能使自己“获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希望能从经济新闻所反应的内容中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措施;投资者、消费者希望能从经济新闻中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趋势、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寻找到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的投资、消费决策。换言之,受众要求经济新闻能够提供快速、有针对性的服务,受众希望通过一则或一系列经济新闻,能够对一种经济现象或一件经济事件有一个真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并从中获益。《国际金融报》的品牌理念:“上海成就梦想,资讯创造财富”,《21世纪经济报道》的办报主旨“新闻创造价值”其实体现的都是经济新闻的实用性。
区域经济报道是热点,也是难点。说其是热点,不少地市报一半以上的头版头条让给了经济报道,深度报道的选题集中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多媒体时代,以理性与深度见长的经济报道依旧是纸质媒体的宠儿。经济报道的难点也不少,专业人士觉得报道很业余,普通读者又觉得罗列大量数字的报道太“硬”,铺天盖地的经验报道、成就报道,一个单薄的事实产生无数“经验”,一个发虚的数据写出优秀“成绩”,经济报道往往成为报道量最大、却最难产生精品的“鸡肋”。
保持报纸风格稳定性。地方党报要结合自身地域特征和实际情况,研究受众心理,找准报纸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给版面立“规矩”,这对于赢得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报纸风格是一个团队运作的综合产物。任何一种设计风格,一定会是团队整体素质的体现,其中渗透着主编、记者、编辑、美编、摄影、排版员等每个人的个性魅力,是诸多个性的组合。要在版面革新上下工夫,根据本土受众群的需要,运用各种版面要素,确立适合自身的版式格调。巧用用本地元素。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地方文化,把地方文化元素应用到版面设计中,可以体现报纸的地方特色。加入当地文化的特质,在版面设计中用好本地文化元素,使报纸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做亮栏目,增添亮色。作为报纸,要想留住读者,一定要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多在版面中突出读者爱看的稿件,增加版面亮点,使之成为视觉中心。积极开展读者感兴趣的栏目,和读者巧妙互动。巧用醒目的栏目标识,或用框线加以突出,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策划活动,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一些恰当的活动策划,设置一定量的贴近民生、民情和民意的栏目,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增强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近来中央在新闻宣传战线的一项重大举措,广大新闻工作者闻风而动,上高原、下矿井、走边疆、进深山,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新闻,洋溢着泥土的芬芳,裹挟着海岛的风雨,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电视的荧屏里、广播的电波中。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一活动高度重视,一大批在基层长期得不到重视而又关系到群众实际生活的问题,因为记者的报道而得到了妥善解决。广大读者和观众对“走转改”活动真心拥护、击节称赞。我们有理由相信,“走转改”决不是一项短期的活动,而是我们党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指导性方针,对新闻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闻领域的各条战线,都在以“走转改”为指针来指导工作,传播理论的研究人员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从理论上深入研究“走转改”如何在各类媒体的各种栏目、体裁中的应用问题。本文将着重探讨在电视经济中报道如何加强“走转改”。
一、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中经济报道符合“走转改”的精神实质
二、当前地方电视台的经济类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一些栏目的文风存在偏差,亟待用“走转改”的措施加以改进
从全国各级电视台的频道栏目设置情况来看,除中央电视台设置了专门的财经频道以外,各卫视经济类栏目比较少,一些不上星的系列频道虽有冠以财经之名的,但实际上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仍以播出电视剧和其他娱乐节目为主,仅辅以少量的股市信息、电视购物等节目。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经济新闻和经济专题栏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势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提供舆论保障
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主流新闻媒体在提供舆论保障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宏观经济报道是以报道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为主要任务的,如果全社会不能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形成共识的话,政府就无法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或者政策难以推行。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在实践中,主流新闻媒体在从事宏观经济报道时应当做到这样几点:首先,对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判断应与中央保持一致。保持一个声音,对内可以安定民心,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舆论环境;对外则利于保持国家安定、经济平稳发展的形象,有利于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不免会有一些波动,新闻媒体应当强化大局意识,理清“波动”的来龙去脉,冷静客观的分析,不要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做出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的错误判断。另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则不能带有炒作的心态,要站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上,做有建设性的报道。
二、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预警
【内容摘要】:本文以美国报刊为主,从本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西方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作了阐述,并将这些特点与中国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我国经济报道能从中得到启发,进而更快的提高。
【关键词】:中西方、报刊、经济新闻、比较
21世纪正在冲破旧有的时空藩篱,把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演进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现实。作为这一划时代进程的显著标志,传播国际化不可估量的起着推进的作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资讯传播,涵盖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革,都将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检验和评价。这或许正是近几年业内人士热衷比较中西新闻事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这个传媒的时代,经济新闻是目前报刊的必备“佳肴”。经济新闻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经济新闻在21世纪呈现急速发展的态势。
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几百年,西方新闻界对经济新闻的写作和报道有着丰富的经验,尽管中西方政治体制、根本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千差万别,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深化的现阶段,借鉴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经验,改进我国的经济报道,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从体裁上讲,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主要品种有消息、深度报道、特稿、服务性报道、社论、来信等,与我国经济报道的基本体裁没有很大区别,但在其他方面与我国经济报道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