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白婷,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新闻学研究。
【责编介绍】:艾涓,女,今传媒杂志社编辑办主任,主要从事传媒理论和实践研究。
现如今,全面审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报道,不难发现,很多媒体、记者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当作一类新闻加以报道。在报纸的版面安排上,也多将这二者合为一版,更有甚者,将社会新闻错刊在民生新闻中。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二者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因此,为了保证新闻报道可以在“正确”的地方报道“正确”的新闻,以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区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刻不容。
一、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定义不同
社会新闻属于“软”新闻。而民生新闻除在报道内容,即有关“社会生活”这一层面上与社会新闻相重叠外,还注重解读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剖析经济形势,介绍新科技和新成果等,兼具“硬”新闻与“软”新闻的性质。
二、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报道特点不同
三、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不同
社会新闻的报道题材具体包括以下八种:“1.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2.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3.报道有典型意义的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4.介绍有一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5.报道天灾人祸及特殊条件的气象、交通等关于人们出行的资讯;6.反映社会知名人物的活动和相应文化动态;7.介绍具有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民俗;8.报道能够增长见识或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等。”[4]
1、进入小区车辆,请按规定缴费。
2、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3、不要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无暂住证,无正当职业人员。
4、小草也在上课,请勿打扰。
5、小草含羞笑,请您勿打扰。
6、让你的身影像花儿一样美丽。
7、不留足迹,不留垃圾。
8、讲究点吧,地球人就剩下你自已了。
9、小心滑倒,请勿戏水!
10、收住您的脚,留下我们的缘份。
11、我在和你一同成长。
12、尊老爱幼好传统、夫妻和睦共白头。
13、行走时;应尽量靠近行人道处并妥善保管好手提包。
15、手下留情,脚下留青!
16、树立人人珍惜、人人节约水的良好风尚。
17、具有靠近路边商铺的业主/住户,应严格禁止外来人员从商铺进出小区。
18、小草:请高抬贵脚。
19、安全用电,享受人生。
20、电老虎无情,请小心用电。
21、雨天路滑,小心慢行!
22、小草有生命,请你足留情。
23、节约用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4、远水不能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人。
25、地球拥抱大家大家爱护地球。
26、不要相信手机中奖以及六和彩特码等不良信息。
27、为节约水资源贡献一份力量。
28、绿化小区,文明人心。
29、草木成荫多好看,乱扔垃圾是添乱。
30、芳草青青,踏之何忍?
31、在承租人租期满后;应立即向其收回房屋锁匙,并立即将锁匙进行更换。
32、勿将自己的收入状况及生活习惯告诉别人。
33、节约用水,关‘住’点滴。
34、你爱我护他关心,草绿树茂花美丽。
35、为了小区的绿色,请爱护花草树木。
36、小草青青,脚步轻轻。
37、芬草绿茵,来之不易!
38、播种文明、收获温馨。
39、不要让小草哭泣,不要让废纸飘扬。
40、高抬贵手,垃圾入篓。
41、停车时;应将贵重物品及现金随身携带,关好车门窗,锁好防盗锁及报警器。
42、孩子学习需宁静,四邻休息需要寂静――稍安勿“噪”。
43、举手之劳,我们能做的还很多。
44、发现可疑人员、声响、异味、请立即致电物业管理中心。
45、请您脚下留留情,小草宝宝谢谢您。
46、请勿高空抛物,共建文明小区。
47、睡觉前;应关好门窗、关好阳台拉闸及厨房拉闸门。
48、为了您的安全,请勿攀爬。
49、夜深人静已入睡、上下楼道脚要轻。
50、为了你的安全,用电时请打醒十二分精神。
51、绿色象征生命,珍惜生命。
52、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53、业主在外出时应关好水电、煤气及门窗。
54、请爱护小区公共设施、设备!
1网络时代对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影响
网络时展到今天,其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并且从传统的有线网络向现今的无线网络发展。2G、3G、4G技术已经普通应用,配合网络时代的智能手机、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即时化。这对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消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其它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即时性,这也是传统电视节目制作人员一直困扰的主要问题。然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每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都可以即时的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用手机记录下来,即真实又直接。很多有可能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被记录下来,可能就会成为一条具有影响力的新闻。
1.2新闻素材的丰富性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素材,都需要新闻节目制作人员通过现场拍摄的手段来获得,手段相对单一。由于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撑,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员会发现,新闻节目的素材已经极大丰富。由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相机以及一些其它的数码产品都越来越普遍的融入了摄像、照相功能,并且在像素与技术指标上已经接近于电视节目制作的标准。因此,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素材也可以直接采用由电视观众提供的素材资料。这使得电视节目制作的资源极大丰富。另外,由于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网络上的大量信息都有成为新闻的价值,这也使得电视类新闻节目制作人员不再像以往那样为挖新闻而苦恼。
1.3传播的重复性
传统的新闻节目在电视的重播率普遍很低,因为各类电视节目的极大丰富。所以,电视类新闻节目往往播过了就过去了。但是,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就不同了,如今所有的数字资源都会存在网络上,观众可以随时观看,重复的观看。
1.4采编制作技术的先进性
2网络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新趋势
2.1更强的高效性与即时性
电视新闻类节目对即时性要求很高,在新时期网络时代,新闻的即时性已经很高。在未来这种即时性会更强,电视新闻类节目由于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撑,很多民生类、百姓类、娱乐类新闻,都会可以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来进行制作。这些新闻的即时性会更强,更好地满足观众对新动态的需求。
2.2更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参与,当前部分娱乐电视节目在制作时正在尝试采用与观众互动的形式,观众可以扫描电视屏幕上的二维码参与到节目当中来。例如参与节目当中的选手评价、投票等。未来新闻类节目也会不断增强互动性,例如通过微众公众同台或其它现代化手段,观众对新闻引发的评价等通过现场及时互动,产生结果进行播报。这将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由单向信息流传递变成双向信息流传递,使得观众由被动观看,变成主动参与,增加了电视新闻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
2.3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的变革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都是先采编然后录制最后播放,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下,电视新闻类节目可以录、播、反馈同步进行。也就是说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观众的即时反映及时地反映给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员,使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员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受众的主要特征、需求以及对新闻节目的反馈,这些反馈会引发新闻节目制作人员对节目内容做出即时“微调”甚至“转向”的决定。以期使得电视新闻类节目更贴近受众需求,更能反映受众心理需求。来自观众的真实感受和社会的客观评价才是衡量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尺。因此,从这一点出发,电视新闻节目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在未来就一定会颠覆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传统流程,以期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服务性。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
二、新媒体的优势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实现了新闻传播方式的彻底变革,下面我们就新媒体应用的优势进行论述。
(2)检索方式更加灵活。新媒体中所有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和传播都采用数字形式,能够方便完成新闻内容的存储和拷贝。同时还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的检索功能,快速完成新闻信息的检索。
(3)传播实效性更强。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应用,实现了新闻的随时采集和随时传播,人们可以将新闻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播,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应用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但是也给传统电视新闻带来了很多优势,如电视中新闻节目的采编和播出方式更加灵活,提高其新闻内容编辑和播出的灵活性。下面我们就新媒体技术下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1)终端多元化和智能化。传统情况下,电视节目只能够在家中通过电视进行观看,给人民带来了较大的时空限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观众能够通过电脑、手机和电视等多种终端设备进行观看。所以现阶段电视台都在努力寻求跟网络平台的合作,建立智能移动终端,使人们能够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观看网络电视或者网络新闻。比较典型的有爱奇艺和优酷,另外湖南电视台还建立了自己的芒果网络电视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下载该软件实现除湖南卫视外所有湖南电视节目的网络观看。相信未来发展过程中,网络电视终端是电视新闻发展的主要趋势。
(2)直播常态化。由于人民对新闻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也要不断象征直播常态化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电视新闻零距离的实现对各种新闻的记录,充分展现新闻的魅力。直播常态化给电视直播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只在一些重大新闻节目中使用,还没有普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新闻节目的网络直播,但是受网络传输介质自身的影响,网络新闻直播的质量不如电视新闻。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设备技术的发展,为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和普及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制播分离和市场化。传统情况下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是由同一个部门来完成的,导致电视新闻的实效性较差。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要实现电视新闻制播的分离,一方面提高电视新闻播出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电视新闻播出的效率。同时电视新闻的制作单位也可以向电视台提供新闻线索,确保新闻节目中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刘朝霞.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和电视新闻的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6).
[2]张国权.电视新闻在全媒体时展趋势初探[J].祖国,2013(8).
[3]童鹏程.浅析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以凤凰卫视新闻节目为例[J].现代视听,2013(6).
一、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之辨
(1)创作方式。新闻图片的拍摄方式以抓拍为主。早在20世纪20、30年代,被称为“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摄影家萨乐蒙便确立了“小型相机+现场光+不干涉对象”的拍摄手法,抓拍后来成为新闻摄影最基本、最重要的拍摄手法,因此萨乐蒙又被尊为“抓拍摄影之父”。《美国新闻摄影教程》认为:“新闻图片的风格建基于抓拍的一瞬间”,“摄影记者必须尽可能捕捉被摄对象无意识的一瞬间,以记录他们的真实情感。…拍摄结果依赖于他们(指摄影记者)不加干涉地抓取到贴切瞬间的能力。”[5]中国新闻摄影的前辈蒋铎也指出:“新闻照片、纪实照片的基本拍摄方法应该是抓拍”,[6]并充分论述了抓拍的基本特征、优势、忌讳、方法等。然而,艺术摄影的拍摄手法没有任何限制,举凡抓拍、摆拍、置景、合成等,变化多端,无一不可。不仅在前期拍摄、后期处理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所使用的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亦不受任何限制,摄影者可以充分探索各种摄影手法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创作方式的多样性带来了艺术摄影画面语言的丰富多彩。
(2)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主要指摄影图像的画面语言和最终呈现形式。对新闻摄影而言,通常要求画面清晰、主体突出、要素较全、意义明确,文字说明也是新闻摄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交待新闻信息必不可少。新闻摄影的最终呈现方式是纸质媒介和网络空间,对画面质量无需精益求精,满足基本需要即可。艺术摄影的画面语言则极为丰富多样,各种平面艺术的造型、构图手法均可借鉴使用,还可充分挖掘摄影技术所特有的造型语言,如慢速曝光、色温对比、透视调整等。艺术摄影作品的呈现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传统的书报媒体,现代的网络空间,也可以通过美术馆、画廊、橱窗等进行展出。
二、新闻摄影的艺术化倾向
新闻摄影从整体上向艺术摄影转型,其艺术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画面语言的艺术化,二是创作观念与手法的艺术化,三是社会功能的艺术化。通过对近几年荷赛获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转型的滥觞与发展。
(一)画面语言的艺术化
此处的画面语言指新闻照片的形式语言,包括构图、色彩、质感、光线等形式层面。荷赛作品历来是各种新式画面语言的创造者与引领者,各种表现手法与画面语言无不在新闻摄影的可能性中被运用到极致。除了不能对照片形象进行修改外,各种摄影语言均有机会在荷赛中得到充分展示,找到用武之地。在数字技术及其他高科技摄影技术的帮助下,荷赛作品的摄影手法越来越多样,影像语言越来越丰富,不断突破传统的新闻摄影语言。除了生动的瞬间、精致的用光(如人工光线的运用、光比的精微控制)、匪夷所思的视角、精心控制的构图、强烈的对比等传统手法被进一步推到极致,还出现了一些具有倾向性的影像语言和表现手法。
(1)黑白影调。如果说早期的黑白新闻照片是在不成熟的彩色胶片技术、昂贵的印刷成本等条件制约下的无奈选择,那么在技术与成本都不成其为问题的今天仍坚持以黑白形式示人,就是一种有意为之了。虽然如今彩色新闻摄影大行其道,但荷赛中的黑白影像仍不绝如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最近的53届荷赛中,60幅获奖作品中有12幅(组)照片是黑白的(包括因造假被取消获奖资格的一组照片),占总数的20%,其中黑白组照达到10组。其实若从传递信息的角度看,色彩也是图片信息的组成部分,去除色彩等于主动放弃一部分信息,实则是不利于信息传递的。然而黑白图像所具有的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又是彩色图像所不擅长的。将彩色图像调整为黑白或近似黑白的单色(如棕色)图像,正是利用了黑白影调的这一特点。黑白图像不仅能够摒弃色彩对观赏者可能产生的干扰,使注意力集中于事物本身,还能够传达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绪。同理,那些降低了色彩饱和度的彩色照片也具有类似的效果。可以预想,黑白影调语言仍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图像语言在新闻摄影中长存下去。
(2)模糊图像。清晰不仅是新闻图片的技术素质,也是一张合格照片的基本要求,一张模糊的照片意味着拍摄的失败。从传递信息的角度看,清晰的照片具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新闻照片追求更高的清晰度是其本质的自然反应。然而,如果传递信息已不是新闻摄影的主要使命,那么清晰也未必是新闻摄影的技术要求。从50届的《伊拉克夜间搜捕》、52届的《印度时装周后台》到53届的《蒙大拿州汉格瑞豪斯的定居者凯蒂》、《身受重伤的下士》,这类整体或局部模糊的影像不仅富有动感,而且其显得飘忽不定的影像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3)LOMO风格。LOMO相机是一种成像质量较差的照相机,所摄照片不甚清晰、颗粒较粗,而且由于劣质镜头的像场不匀导致画面出现暗角。这种与玩具无异的相机所形成的模糊而带有暗角的影像后来成为一种反主流的艺术影像风格,在部分年轻人中颇有市场,并且为新闻摄影所借鉴和模仿。中国摄影师常河正是凭借LOMO相机和过期胶片拍摄的《中国动物园》获得50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的。LOMO的暗角风格似乎已经成为荷赛获奖作品心照不宣的影像语言,在近几年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新闻照片的图像语言向艺术摄影多有借用,在某种意义上与纪实类艺术摄影图像语言并无本质差别。可以说,经过这一番处理、打造后,最终的新闻画面已经与新闻事实渐行渐远,成了不折不扣的、画面形式压倒信息传达的艺术摄影作品。
(二)创作观念与摄影手法的艺术化
(三)社会功能的艺术化
三、艺术化,新闻摄影的大势所趋
(1)制图技术的日新月异。日新月异的数字成像采集与处理技术在新闻摄影领域已彻底取代了传统的化学成像技术。制图技术的变化必然对影像语言发生重要影响。每一次技术进步都预示着将出现新的图像语言。正如《东方早报》视觉总监、荷赛获奖者常河所指出的:“…人类历史上的视觉呈现,任何一点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表达方式的变革。从最初的黑白到彩色,到现在影像技术变革带来的媒体融合,摄影的变化也是如此。…摄影记者需要新知识和新技术让自己的作品表达更有深度。”[17]比如数字照相机的超高感光度有助于捕捉暗弱光线下的动态影像,这是传统胶片所无能为力的。微型照相机、遥控摄影、数字红外摄影等技术在各个方向上拓展着画面语言的可能性,形成丰富多样的画面语言。
(3)受众视觉素养的提升。见多识广、具有越来越丰厚的视觉素养的读者已不满足于直白的新闻图像叙事,开始追求影像的多样化、多义性和独特性。就形式层面而言,他们对图像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强烈,强调图像的精致与美感。就内容层面而言,他们反对简单的见证式的叙事,强调对新闻照片的评价和解读。受众视觉素养的提升对传统的新闻图像风格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促使新闻摄影转型的重要推力。
(4)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当代视觉艺术的丰富多样及各艺术间的交流融合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摄影、活动影像的语法修辞及影像风格对新闻摄影的美学倾向形成了重要影响。绘画中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的理念和思路不但对艺术摄影带来了深刻影响,而且已经在荷赛作品中有所体现,“当代影像艺术正在影响着传统摄影报道”。
以上所进行的简单分析其实不足以充分说明新闻摄影艺术化转型的深刻原因,但对我们思考新闻摄影的走向不无参考意义。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在重重外在压力及自身内在发展需求的推动下,通过对各种视觉艺术尤其是艺术摄影的挪用与借鉴,主动进行艺术化转型,在传媒发展的大潮中完全可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生路。四、对新闻摄影艺术化的几点反思然而,我们不宜对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过于迷信和乐观。就荷赛作品而言,针对不同题材和事件性质,其表现手法也呈多样化趋势,传统的新闻摄影理念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不同类别的新闻摄影,并非都往艺术化这个方向努力。目前看来,传统的瞬间、构图、现场仍不可替代,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靠得不够近”仍被新闻摄影师奉为圭臬。如果对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进行反思,可以看出艺术化所具有的一些天然缺陷。过于迷信艺术化不仅无助于新闻摄影的发展,反而会对新闻摄影造成致命损害。
(1)无法艺术的“硬新闻”。对于突发新闻、当代热点、一般新闻等事件性新闻的报道,及时记录仍是主要任务。尤其对于突发新闻这样的“硬新闻”,在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快速、清晰、完整地记录新闻事件是考察摄影记者业务能力的基本标尺。这些新闻,大部分无须艺术化,也无法艺术化。
(2)过度艺术的“软新闻”。对于大量的日常生活、新闻人像、自然环境、艺术娱乐类的“软”报道题材,新闻摄影通常会在借鉴艺术摄影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法和画面语言。但借鉴发掘的尺度如何把握如何坚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底线越来越多的边界突破会不会从根本上造成对新闻摄影的无形消解这些已经引发研究者及从业人员的深思甚至“忧思”。《复制战争》所引发的争论便反应了大家对待艺术化的矛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