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亲密关系》的作者黄启团。他说,虽然这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完美”,但我们可以去追求卓越。而让婚姻变得更加美好的唯一方法是——去成长、去行动。世间哪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所谓的美好爱情,不过是两个人懂得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已。
心理学题材的书籍数量众多,现在去书店能找到很多同题材的书。从作者的角度来讲,请你谈谈《亲密关系》这本书的特别之处。
目前出版市场上写亲密关系题材的人大多都受过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作为科学,最早来自西方。西方文化重视个体,所以西方的婚姻观念偏向个体意识。东方文化重视整体,因此东方的婚姻观普遍以家庭为重。重视个体的婚姻观较为容易离婚。但注重家庭整体的东方传统婚姻观也有不足的地方,为了家庭,不少人委曲求全、牺牲自我。因此,我从中庸哲学的角度,提出一个新时代的婚姻观——既尊重个体又有共同体意识,既有“我”,又有“我们”。据我观察,这个角度,在别的书里,目前是很少见的。
关于两性情感话题,我们在互联网上会看到“pua”这个词的使用率很高。
:其实“pua”的本意是“搭讪的艺术”,是告诉人们如何更好地与一个陌生人展开交流。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但现在有人用了这种方法去操控另外一方,于是“操控”就成了pua新的含义。操控别人肯定是不对的。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不管你带着什么样目的,就算你真的是“为了你好”,哪怕对方是你的伴侣、你的孩子,包括你的父母,想去操控对方,也是不对的。在书中,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尊重别人和我们不一样。两个人在一起必须是以尊重为前提的。避免被pua的最好办法是能分清“沟通”与“操控”——沟通是共同商讨双方能接受的方案;操控是用尽办法引导、说服对方达成你设定的目标。
有的人感慨说现在连谈恋爱的能力都没有了,爱无能。有的人认为现在经济压力大,好像谈恋爱都变成一种奢侈的行为了。你怎么看?
其实任何一个社会、时代,压力都是存在的。现在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不想结婚?我觉得是因为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所以不结婚的条件更充分了。我不认为现在的人变得比以前更自私。其实人性从古至今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是社会发展给人们创造出更多条件。婚姻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最佳的选择。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婚姻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
最近有一个热词叫亲密关系障碍症,一个人没有亲密关系的能力,遇到一段关系就退缩了,这种在心理学上算疾病吗?
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心理名词来说叫“习得性的无助”。其实有一些人在以前的两性关系中曾经遇到了一些失败,他会有挫败感,不再敢于尝试,但是又渴望。也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叫“回避型依恋人格障碍”,这个一般和他小时候的负面经历是有关系的。
:有的人说我懂了很多道理,但依然活不好这一生。心理学家的一些好的建议他都知道,但他做不到。你对这些人有什么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