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民族名称大全: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然后呢,游牧民族,或者说像满蒙藏一类的民族,则大多是一段式的,也就是所谓的“袍”,满族服饰算是比较特殊,从最早的满洲服饰来看,他们貌似没领子,有点像现在的圆领T恤的感觉--。。后来学着加了领子,就是现在的旗袍的那种立领。而其他的民族像蒙族藏族之类的,也可以看到和汉服很相近的交领右衽,曾经看到过藏袍展和蒙袍展,早期的藏袍蒙袍都是交领右衽的,除去细节和纹样什么的,乍一看和汉服很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早期民族关系都很好的见证吧。
后期的游牧民族的民族服饰都有了变化,从交领变成了满洲的那种立领,也就是现在看到的很多藏袍蒙袍的款式,但交领款式仍有遗留。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和满洲当年的剃发易服政策分不开的,当时的政策大家都知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全部被逼脱下汉服改穿满服,而很多人不知道的却是,这政策其实不只是针对汉族,也针对其他满族以外的民族,所以交领变成了立领,其实也不足为奇。(所以其他汉系民族的民族服饰,比如壮族一类的,现在看貌似也变成了旗袍状的立领,其实都是有一段辛酸的历史在背后的~)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藏南地区约60万珞巴族人)。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中国各民族分布图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
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其政策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1990年7月1日为9120万人,2000年11月1日为10643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10643万占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汉族,全称大汉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回族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圣纪节、登霄节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
苗族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据史书记载,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傣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其中广东汕尾市深汕区鹅埠镇红罗畲族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仡佬族主
仡佬族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11]
东乡族是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
拉祜族主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塔吉克族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11]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保安族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馃、蜜圈圈和油香。[11]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大陆官方实行无神论宣传教育,汉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7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僳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东正教。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珞巴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
各民族群众,不论信仰何种宗教,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朝鲜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朝鲜半岛逃荒进入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和后来沦陷时期日本从朝鲜半岛强制迁徙过来的朝鲜人政治移民。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中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确定为老人节。
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15]
汉藏语系
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三个语族。汉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相当于一个语族的地位。据1990年中国人口调查的数字估计,说汉语的人口有11.09亿多。在中国说藏缅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2200万。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藏语、门巴语、珞巴语、僜语、嘉戎语、羌语、普米语、独龙语、土家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基诺语、怒语、景颇语、阿昌语、载瓦语等。在中国说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有2300多万。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海南五省。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黎语、仡佬语等。在中国说苗瑶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940万。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东五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苗语、布努语、(瑶)勉语和畲语。
阿尔泰语系
南岛语系
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中国台湾省高山族语言属这个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使用排湾语、阿眉斯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邵语、赛夏语、赛德克语、邹语、沙阿鲁阿邹语、卡那卡那富语等语言。主要分为3个语群:排湾语群、邹语群、泰雅语群。
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人口约44万,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该语系在中国境内包括佤语、德昂语、布朗语。
印欧语系
只有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于印度-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说俄语的有1.3万多人,说塔吉克语的有3.3万人,共约4.6万人。语言研究在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方面,中国有些少数民族在古代就有自己的语文学家。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研究,写出著作,取得重要成就。藏语学者图弥三菩札于7世纪参考梵文,根据藏语的语音结构,创制藏文。他还写出《三十颂》、《性入法》等语法著作。19世纪中叶,司都·却吉久赞出版《藏文文法》。维吾尔族至晚在8世纪就参考粟特文创制回鹘文。维吾尔族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在11世纪调查西域和中亚一带的突厥语言,编写《突厥语词典》。蒙古族学者搠思吉斡节儿于14世纪初写的《蒙文启蒙》奠定了蒙文正字法的基础。中国现代语言科学工作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15]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地图》,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濒临消失的危险。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至少也有数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UNESCO将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发展中国家。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约55%的土地上。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16]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尽管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即使使用人口超过1000人的语言,也并不说明它们有较强的生命力。例如,满族虽然有1100多万人口,但会说满语的人却已经不足百人,而能精通满文的不到10人,他们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些老人辞世之时,也将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有关人士担忧:如果满语消失,很多清代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了。
对此,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指出: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个,文字种类有2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为壮、布依、苗、侗、哈尼、僳僳、佤、黎、纳西、白、土、瑶共12个民族和景颇族中说载瓦语的人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新创制了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别大,分别给其黔东、湘西和川黔滇三个方言创制了文字,给滇东北次方言也设计了一种文字方案。因此,共有16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还有一些在历史上使用过,后来停止使用的文字,即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窣利文、八思巴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东巴图画文字、沙巴图画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书、满文等17种文字。这17种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加上使用的40种文字,共有57种文字。
文字类型
中国不但语言类型较多,文字类型也很丰富。从类型上看中国文字有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类。属于非字母文字一类的:
①图画文字。在中国发现的图画文字有两种。一种是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图画文字,另一种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尔苏人的尔苏沙巴图画文字。这两种文字共同的特点是:尚未形成固定的行款,有从左向右的,也有由右到左的,既有由上到下的,也有由下到上的;常常利用字组构成的形象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读出来的经文中的词语,一般都比写出来的字多。这两种文字都还不是成熟的文字,只是文字的雏形。
②象形文字。它既包括整体像某事物形体或状态的字和以象形字为基础构成的指事字,又包括由多个单体象形字结合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词根是单音节的汉藏语系语言使用这种象形文字,基本上都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节。云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和贵州水族的水书中的大部分字,都是一个字读一个音节。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有以下三个特点:一个字只能读一个音节;以单体象形字为主,也有形声字、会意字;就文字的作用说,已经由表意发展到表音。
③楷书化汉字和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几种文字。有两类情况:字形结构虽受汉字的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属这一类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和女真文;大量使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语言,也用形声或其他方法创制表达本族语词的新字。方块壮字、方块布依文、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都属于这一类。
①藏文、八思巴字、傣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这些文字的字母都是直接或间接参考印度的某种字母创制的。
③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这四种文字都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同一字母的单写,在词头、词中、词尾、书写形式略有不同。
④突厥文,根据突厥文献早期发现的地点,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
⑤契丹小字和方块苗文。这三种文字在汉字的影响下,都把属于一个音节的字母拼成一个方块。
⑥俄文。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有近3000俄罗斯族人,他们使用俄文。
⑦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拉祜族、景颇族和佤族的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就使用。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还有一些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或已有文字但不完善的,也根据他们的意愿、创制文字或者选用对他们适用的现有文字,如壮族的拉丁文字。
中华民族有许许多多,仿佛天上的星星,不停地闪耀着。有汉族、白族、布依族、保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节日,如藏族的洛萨节、苗族的杀鱼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每个民族的美食文化节也让人受益无穷,拉祜族的烤肉令人馋涎欲滴,普米族的猪膘肉真是回味无穷,蒙古族的奶茶又香又甜……而且各民族服装也非常美丽,白族的妇女穿着红色丝绒的小褂,土家族的姑娘穿着露水裙等,这些我都喜欢,相信大家也都喜欢吧。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56个民族。
1、阿昌族:云南,2.7万,农业、手工业,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采茶
2、白族:云南、贵州、四川,159万,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云南、青海,1.2万,农业、手工业,手工“保安刀”著名。——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云南,8.2万,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5、布依族:贵族、云南,254万,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黑龙江、吉林、辽宁,192万,农业,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
7、达斡尔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12万,农业、畜牧业。——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云南,102万,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的建筑艺术。——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德昂族:云南,1.5万,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象脚鼓舞
10、侗族:贵州、湖南,251万,农业、林业,鼓楼、风雨亭。——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甘肃、宁夏、新疆,37万。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云南,0.5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良好社会风尚。——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内蒙古、黑龙江,0.6万,狩猎、农业。——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内蒙古、黑龙江,1.3万,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2.6万,畜牧业。——驯鹿、爬犁
16、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40万,农业、渔猎业。——竿球,龙舟,编织
17、汉族:全国各地,10.4亿,经济、文化发达。——庙会,舞龙
18、哈萨克族:新疆,1万,畜牧业,善刺绣。——剪羊毛,弹唱,刺绣
19、哈尼族:云南,125万,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0、仡佬族:贵州、广西、云南,43万,农业。——制作糯米团,地戏
21、赫哲族:黑龙江省,0.4万,捕鱼。——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族:宁夏、甘肃、新疆,散居全国各地,860万。——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云南省,1.8万,农业、种茶。——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广西,1.8万,沿海渔业、农业和盐业。——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云南省,11万,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新疆和黑龙江,14万,畜牧业、农业。——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云南省,41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族:海南省,111万,农业,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打柴舞
29:僳僳族:云南、四川,57万,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西藏,0.2万,农业、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族:黑龙江、吉林、辽宁,982万,农业、渔牧业。——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广西,7.1万,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西藏,0.7万,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34、蒙古族:内蒙古、新疆,480万,畜牧业、农业。——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族:贵州、湖南、湖北,739万,刺绣、桃花织、锦蜡染、银饰。——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广西,15万,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云南、四川和西藏,27万,山地农业、畜牧业。——东巴舞,腊染
38、怒族:云南省,2.7万,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云南、四川,2.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族:四川,19万,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青海、甘肃,8.7万,农业,编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族:福建、浙江,63万,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
43、水族、贵州、广西,34万,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新疆,3.3万,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新疆,0.4万,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
46、土族:青海、甘肃,19万,农业,兼营畜牧业。——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湖南、湖北,570万,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摆手堂
48、佤族:云南,35万,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获奖。——甩发舞
49、维吾尔族:新疆,721万,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新疆,1.4万,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17万,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52、瑶族:广西、湖南、云南、广东,17万,山地农业。——盘王节、长鼓舞
53、彝族:云南、四川,657万,喜食“砣砣肉”“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虎节
54、裕固族:甘肃,1.2万,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459万,畜牧业,兼营农业。——藏舞,布达拉宫
56、壮族:广西、云南,1555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获解放。1952年在陇川县户撒地区成立了阿昌族自治县(区级),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县江东区高粳田乡、梁河县遮岛区的丙介乡和关璋乡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乡。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数百年来,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阿昌族主要节日有会街节、窝罗节、泼水节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2.景颇族
3.白族
4.保安族
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5.藏族
6.达斡尔族
7.朝鲜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朝鲜族忌讳人称“鲜族”;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每当迎接“八一五”老人节和“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要为老人和儿童们多办实事,比平时更加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8.拉祜族
9.高山族
现有人口4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10.黎族
11.哈尼族
现有人口1253952人。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亻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此外,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12.哈萨克族
有人口1111718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晚辈不能当着长辈喝酒、吸烟,也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交谈和吃饭时,忌擤鼻涕、挖鼻孔、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背后说人坏话和对朋友不忠实;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13.珞巴族
14.赫哲族
15.基诺族
现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5个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刻竹木记事。典型的民族服饰是砍刀布和尖顶帽。
16.满族
17.门巴族
现有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语、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18.纳西族
19.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20.徳昻族
现有人口15462。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21.东乡族
现有人口373872。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语基本上同蒙古语相同,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晓汉语、汉文。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骡肉、驴肉和自死动物及动物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递烟敬酒。
22.侗族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圣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23.鄂温克族
24.鄂伦春族
25.柯尔克孜族
26.毛南族
27.怒族
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2712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僳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僳僳语。
28.苗族
29.仫佬族
30.普米族
31.撒拉族
32.独龙族
现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33.布朗族
现有人口82280,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34.瑶族
35.仡佬族
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36.畲族
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忌食狗肉。
37.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这儿。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
38.京族
39.佤族
40.裕固族
现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裕固族。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41.壮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42.蒙古族
43.汉族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言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44.羌族
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45.乌孜别克族
现有人口12453,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
46.锡伯族
47.俄罗斯族
48.塔塔尔族
49.彝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传说古时撒尼(彝族支系)百姓为了反抗一个暴虐的土司而起义,为了庆祝胜利,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万(1995年)。维族男子喜穿长袍──“袷袢”,右衽斜领,不用纽扣,用腰带扎腰;妇女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上对襟背心;男女都喜欢戴称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妇女的饰物有耳环、手镯、项链。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
51.回族
52.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53.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54.傈僳族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衣、食、住、行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头上戴用红色料珠和贝壳穿成的饰物,颈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项圈;男子一般无领对襟短衫,裤长至膝,外出时,一般佩砍刀,挂箭袋。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55.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融安、南丹、环江等地。人口34.5993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忌在家里随地吐痰、吹口哨、跨火塘;不能在长者面前翘腿;忌杀白鸡和待客;产妇家三日内忌外人进入。
56.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人口3万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逢节日,家家都要宰牛、宰羊,做各种油炸食品。如有贵客到来,款待更为隆重。敬客宰羊时,要把欲宰的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后再宰杀。进餐时,主人要先给客人呈上羊头,客人要割下一块肉,再把羊头双手奉还给主人。随后,主人还要将一块夹羊尾巴油的羊肝送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敬重。然后,主人要拿起一把割肉的刀子,刀柄向外送给客人,请一位客人分肉。客人往往相互谁让或同请主人分肉,一般由有经验的客人分肉,肉分得很均匀,人各一份。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都瓦”(见维吾尔族食俗),最后由主人家里的人收拾残肴,取走铺在地毯上的“饭单”,大家才能起身离席。进餐的客人中如有男有女,一般要分席就餐,进餐方式和食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