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4.17福建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
②舅夺母志
③猥以微贱
④愿乞终养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六艺”,一指“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一指“六部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后者。
B.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古城墙的内城墙为“城”,外城墙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指城。
C.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之一,另外二苏是其父苏辙和其弟苏洵。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A.“屈平既绌”中“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古代表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迁”“免”“夺”“废”。
B.从亲,合纵相亲。战国时,秦最强大,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秦在西,六国地连南北,南北为纵,故六国联合谓“合纵”。
C.上官大夫,“上官”是复姓,“大夫”是官名。“上官大夫”是姓“上官”的重臣。
D.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过秦论》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伶官传序》文中指一般属官。
C.《过秦论》中“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猪、羊、牛等)。牛、羊、豕(猪)全备为“太牢”,无牛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规格也有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0.下列关于文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或解释有误的是()
A.“泰山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汶水西流;其阴(山北、水南为阴),济水东流。”
B.表官职变动的有“徙、调、转、改、出”;表辞官的有“悬车、解官、致仕、乞骸骨”等。
C.金就(接近)砺则利而绝(横渡)江河郯子之徒(的)
D.“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三句的“而”都表修饰关系,“而致千里”“而耻学于师”两句的“而”都表转折关系。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酿制的酒。这里代指酒。
B.海客谈瀛洲瀛洲:古代传说中与蓬莱、方丈并称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
C.舳舻千里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D.自唐显庆以来显庆:唐高宗的年号,在古代可用作纪年。
1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金属制品,《劝学》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B.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D.我国古代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如“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1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大赦,是古代封建帝王只在王位更替之际采用的以免除或减轻犯人罪责的制度安排。
D.贞祐,年号纪年。古代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1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指皇帝给在位任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母和祖先等授予爵位、官职。
B.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后代均以之掌法律刑狱,主官一般为尚书。
C.尚书郎,官职名。东汉始置。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郎。
D.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15.下列选项关于文化常识说法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②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③《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④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⑤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
⑥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官。
⑦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
⑧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⑨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⑥⑧⑨C.①③④⑥⑦⑧D.③④⑤⑥⑦⑨
16.下列对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B.文惠君指梁惠王,“惠”是其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C.山东,指崤山以东,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期山东为三处”的山东则表意为“山的东面”。
D.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文赋的典型代表。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如“晦”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师说”,就是“谈谈关于从师的事”。
B.“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C.“六艺”指古代《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也指儒家所说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术。
D.“好古文”中“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1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君子应有的四种德行,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中“羞恶之心”是礼的发端。
B.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泛指一般属官。
C.兼爱,春秋战国时期,墨子针对儒家“爱有等差”之说提倡的一种伦理学说,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D.袍泽,古代衣服名称。《诗经·秦风·无衣》中袍指长袍,泽同“襗”,指贴身穿的衣服。后称军队中的同事为袍泽。
2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氏”而不是“姓”。
B.“相坐”,又叫“连坐”,是古时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的说法。
C.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行,二十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从事,古代官职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州郡的长官自辟僚属,多以从事相称。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自《劝学》,说的是努力不懈可获成功的道理。在古代,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B.“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都被认为是汉民族的一种军功。这两个典故的主角分别是汉代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和车骑将军窦宪。
C.古书中没有标点,所以读书要先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古人习惯将月份(农历或者阴历)中的月初(每个月刚开始的一天)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最末一天叫晦。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就是这个意思。
B.在唐代,官服的颜色因官阶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紫色。从“江州司马青衫湿”可见白居易当时的官阶较低。
C.“六艺经传”中的“传”指的是解释经书的著作。注解《春秋》的三部书称“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五鼓,也称五更或五夜。我国古代用鼓打更报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每个更次相隔两个小时,所以称五鼓、五更或五夜。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中的“城郭”泛指城市。
B.韩愈字退之,中唐诗人,因其祖籍,世称韩昌黎;因其官职,世称韩吏部;谥号为“文”,又称韩文公。
C.“元和十年”中的“元和”为唐宪宗年号。“年号”是光武帝首创的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
25.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B.百越,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因其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
C.诸子百家,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个学术流派。
D.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辞赋作品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过秦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2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琵琶行》“谪居卧病当浔阳城”中“谪”即为此意。
B.《短歌行》中的“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古体诗的常见体裁还有歌、吟、引等。
C.古代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壬戌之秋”为纪年,“是月丁未”则为纪日。
D.礼部尚书是礼部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土地等事务的大臣。
2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常见的古体诗的题材还有歌、行引、曲等。
B.“泰山之阳”中的“阳”是南面的意思。
C.“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谥号。
D.“戊戌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称谓有姓、名、字、号,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孩子出生后由父亲取名,名用于长辈呼唤晚辈或在长者面前自称;男性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称字表示对人尊重;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除此外,人死后还会有褒贬评价性的“谥号”,苏轼谥号“文忠”。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采用了“年号纪年法”,“壬戌之秋”采用了“干支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了“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自显庆以来”中“显庆”是唐高宗的年号,“唐高宗”是帝王的“庙号”。
D.“七月既望”中“既望”为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2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为《礼记》的简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与《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合称“五经”,均为儒家典籍。
B.老子、庄子的思想常有独到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C.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直接的议论。
D.《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的小说家海明威,他的早期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3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银汉迢迢暗度”,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织女、牛郎借鹊桥越过天河相会。
B.农历每月初一称朔,农历每月三十称晦,如《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
C.《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简称《诗》,或“诗三百”。
D.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31.下列各句中,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指京官往地方任职,文中含贬官意。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中“乾隆”是帝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C.“一片神鸦社鼓”中的“社”在古代是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有“春社”“秋社”之分。
D.“这就是我们声讨党八股的檄文”中的“檄文”是古代用于晓谕、表彰、声讨等的文书,也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
3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月朔日”简称“元朔”,即正月的初一;秦观诗《三月晦日偶题》中“三月晦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
B.古文中说地理位置常用“阴”“阳”,表示与山水的位置关系。山南水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
D.古时的子时,对应的是现在的夜间二十三点至一点。所以叫“子夜”,也叫“夜中”“夜半”。一夜分为五个时段,黄昏成时19点到21点为初更,依次顺推,每两小时一更,直至五更。
3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武:商汤王,商朝的建立者。武,一说周武王,西周王朝建立者;一说孙武,著名的军事家。
B.七庙指四亲庙——高祖、曾祖、祖父、父庙,二庙——高祖的父和祖父庙,还有始祖庙。另有始祖庙、左三昭、右三穆之说。
C.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九州,雍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D.太牢,古代天子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少牢,古代诸侯或官员祭祀用羊、猪各一头。牢,祭祀用的牲畜。
34.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是“五岳”之首,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山。
B.天干地支可以用来纪年,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本文中“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用来纪月的。
C.行宫是指我国古代皇帝出外寻访时居住的处所。
D.《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作者为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3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纪月。
B.“斗”“牛”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个。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称作分野。
C.“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华阴”指华山的北面。
36.“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句中“戊申”“晦”“五鼓”分别是指()
A.纪年、纪年、纪日B.纪日、纪日、纪时
C.纪年、纪日、纪时D.纪日、纪日、纪日
37.对于下列人物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其中“孟”表示排行第一,视是名。
B.王忠肃公翱,王是姓,忠肃是谥号,加“公”字表示尊敬,翱是名。
C.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他的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D.知府朱孝纯子颍,知府是官职,朱是姓,子颍是名,孝纯是字。
3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所以衡阳在衡山之北,洛阳在洛水之南。
B.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阴历每月十五为“望”,农历十六日为“既望”。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明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
C.“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谪”特指封建时代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在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拔”“擢”“陟”都表示升迁。“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即退休。
D.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39.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一样的,均代指有学识的贤才,在《短歌行》中借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B.“越陌度阡”意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为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古人往往采用多种纪时方法,如“戊申晦五鼓”,“戊申”是干支纪日,“晦”利用月相纪日,这里指农历每月初一,“五鼓”即五更,指凌晨1﹣3点。
D.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一片神鸦社鼓”,这里的“社鼓”就是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40.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主张“天人合一”和“兼爱非攻”。
B.“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语出《论语》,《论语》是叙事体散文集,与《中庸》《孟子》《大学》并称“四书”。
C.“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出自杜甫的五言绝句《望岳》,“造化”指“大自然”。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41.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座次描述所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是:向东为最尊,向南次之,向北又次之,向西最低。
B.《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C.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范文正公集》《聊斋志异》的命名依据分别是:号、字、谥号、地名。
D.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A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纨素:洁白精致的绢
《孔雀东南飞》
B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如丹:像朱砂色一样
《登泰山记》
C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望海潮》
D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白:天色微明的样子
《后赤壁赋》
A.AB.BC.CD.D
43.下列选项中对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所沿袭。
B.“论”是我国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它一般包括政论和史论两种,其中政论文如贾谊的《过秦论》。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又称“大牢”;诸侯祭祀时,只用羊、豕(猪),称“少牢”。
D.屈原,名平,字原。“名”一般是同辈人员的互称;“字”是供长辈、上级和自己称呼的,自称其字表示谦逊。
4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们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C.《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4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剧本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角色分为生、旦、末、净、杂。
B.《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有力的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伸张人间正义、惩戒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C.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D.《雷雨》)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戏剧冲突有两个,一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二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4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
B.《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D.《史记》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记诸侯,“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事迹。
4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合称为“四书”。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冠者”指的是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叙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历代奏议类文本的典范。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汉书》《新五代史》是纪传体史书;《诗》是经书,《左传》是古代解释《春秋》的著作。
D.《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老舍的《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
49.选出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是“春秋”三传之一。
C.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定;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50.莫泊桑是19世纪末法国伟大的()作家和短篇小说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与欧·亨利、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A.浪漫主义B.象征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D.魔幻现实主义
51.下列对作品情节的概括和作品中有关人物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下等人和上等人的对比,展现了他们各自的道德水准。
B.在《胖子和瘦子》中,契诃夫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胖子和瘦子的情绪变化,表现了俄国官场中小官吏阿谀奉承、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和畸形心态。
C.欧·亨利在《财神与爱神》的结尾处道出了交通堵塞不是机缘巧合,而是老安东尼花钱制造的,这一情节看似出人意料,但其实前文早有铺垫。
D.契诃夫在小说《彩票》中多处写了查对数字组号“9499”的细节,纵观全文,这样处理就只是为了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对中彩结果的猜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究天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或称《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春秋》为本,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做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5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说白凝练、唱词优美,既有“素车白马”“古陌荒阡”这样的成语,也有“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的典故,兼具语言的活泼与庄重之美。
B.《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见贤思齐”等富于哲理意味的语句均出自此书。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选自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诗歌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是对“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体现了诗人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勇猛革命精神。
D.《蜀道难》是一首杂言古体诗,这首诗想象奇特、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54.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骚”是中国古代美学概念:“风”是《诗经》中的《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的诗歌的源头。
B.《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C.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
D.渔父,文中是指打鱼的男子,“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含义,常指抱有“持守其真”、还归自然主张的隐居者。
55.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窦娥冤》——张驴儿
B.沈从文——《边城》——翠翠
C.契诃夫——《变色龙》——别里科夫
D.老舍——《骆驼祥子》——虎妞
16.下列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最适合收录《声声慢》的一项是()
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
C.《律诗选编》D.《长短句集粹》
5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李伯元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C.左迁,即“升官”。犹言升迁。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
5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B.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的带有褒奖的称号。
C.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在马克思慕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
5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主张,如“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吾日三省吾身”等。
B.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述说了诗人“谪居卧病”的人生遭际。
C.《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复杂的人物,如周朴园、鲁侍萍、蘩漪等。
D.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
A.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指具有楚地特色的乐调、方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B.《小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诗歌。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超。
D.郎:古代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官。
6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A.《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帝纪、表、书与列传,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D.《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它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6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B.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歌。
C.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曹禺的《雷雨》标志着中国的话剧由发展走向成熟,老舍的《茶馆》是当代话剧的典范。
D.“侍坐”指师生闲坐,自由交谈;范增因被项羽尊为“亚父”,故在“鸿门宴”中“南向坐”,占据最尊贵的位置。
6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
B.桐城派,是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散文家姚鼐、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其中,姚鼐世称“惜抱”先生,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C.“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其中“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芣苢》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兴”。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古文运动以后,这种文体更趋向于散文化,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自由,称作“文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6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乾隆三十九年”等都是古代通用的“纪年法”,前者是干支纪年,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B.“笠是兜鍪蓑是甲”,出自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辛弃疾有词句“年少万兜鍪”。
C.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所谓“一饭三吐哺”。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65.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的侯爵,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他和谢灵运合称为“陶谢”,为后世开辟了山水田园诗的园地。
C.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与之相似的有“歌”“行”。比如《游子吟》《子夜吴歌》《琵琶行》等。
D.“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6.下列文学常识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认为人生应该安时处顺,清静无为。墨子主张“兼爱”、主张爱无差别、无等级、还主张天下大同,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亲疏。
B.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也作“连横”。
67.下列有关本单元诗歌作品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但这种乐曲的唱法已经失传。作者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意境雄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题目中的“行”字标志者其属于“歌行体”。作者白居易,他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
D.《登高》属于律诗。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每首四句,共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6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
B.《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名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C.《茶馆》是曹禺的代表作,展示了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尖锐矛盾。
D.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中表达了自己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69.下列文学或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是()
A.敬词是对对方表示尊敬,如读对方的作品说拜读,称对方的学生为足下。谦词表示谦虚,如谦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谦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堂。
B.《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前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C.法国作家狄更斯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他们同为积极浪漫主义作家。
D.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辛亥年的下一年是壬子年。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夜半也称作子时,指的是24点至2点。
7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答案与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认真积累,定期梳理和不时巩固消化。
【解答】C.和《大学》《中庸》《论语》并称为“四书”的还有《孟子》,而不是《春秋》。
故选C。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于这种题,要勤于归类整理,多巩固记忆。
【解答】D.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古代女子是十五岁表示成年。
故选D。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于这种题,要勤于归类整理,多巩固记忆。
【解答】委婉讳饰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①句意:慈爱的父亲离开我,讳称父亲去世。
②句意: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讳称母亲改嫁。
③句意:我凭借卑贱低微的身份。是谦称。
④句意: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是直接表达。
【点评】文化常识的题,重在把课本中的文化常识牢固掌握,对于习题或其他资料上的常识,比如称谓、典章制度、官职、天文历法等等,都要适时积累和整理,不定期消化和巩固。
【解答】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C.“'舍人’是指宦官”错误,“舍人”是指门客。D.“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错误,此句是焦仲卿对刘兰芝说的话,应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故选B。
【点评】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方法:1.积少成多法;2.联想法;3.穿针引线法;4.口诀法。
【解答】A.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故选:A。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解答】B.“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错误,应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B。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解答】C.另外二苏是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
故选:C。
【点评】文学常识从广义上是指涵盖文学方面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
【解答】A.“迁”可指官员的升迁、贬谪、调动,不表罢免官职。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解答】C.“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鲰生’”错误。“鲰生”指浅陋无知的人,并非指百姓。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于文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或解释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正确选择。
【解答】C.“之”,代词,这;句意:郯子这些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解答】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故选A。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家、作品等;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首先把握内容,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B.“'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师”单用不能代指国都。
【点评】文化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只在王位更替之际采用的以免除或减轻犯人罪责的制度安排”错误,在新皇帝登基、更换年号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例如立皇后、立太子等)、国家遭遇大天灾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D.正确。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文化常识题,功夫在平时。教材是个大宝藏,考生若能回归教材,抓住教材多学习、多积累文化常识,这样解题能力就会不断地提升。
【解答】A.“给在位任职的官吏本人”错误,赠官为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官职。
C.正确。
【解答】①“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错误,应该是: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②正确。
③正确。
④正确
⑤“北岳衡山、南岳恒山”错误,应该是: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⑥正确。
⑦“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错误,应该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⑧正确。
⑨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对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核,侧重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①中国古代某些常见作家的字、号、别名、笔名,所处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他们的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②对于与课本有关的中国著名作品的体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作品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③对于文学作品的分类;古代诗词曲、史传、小说、论文、杂记的特点及分类。④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诗人作家的合称和文学运动等等。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需要认识审读各个选项。
【解答】A项,“中岳黄山”错,应该是中岳嵩山。故选:A。
【点评】这道试题比较简单,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解答】B.“朔”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识记文学常识知识,多积累,多练习。
【解答】C.“也指儒家所说的六种技能:……术”错误,儒家所说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解答】A.“是礼的发端”错,“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
C.“五人为行,二十五人为伍”错误,应该是“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解答】C.“山北水南为阳,例如: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错误。山南水北为阳,湖南省的“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北岸。
【解答】A.“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紫色”错误,应该是“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
【解答】C.“光武帝首创”错,年号为汉武帝首创。
【解答】D.“《过秦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错误。《过秦论》不是辞赋的代表作,而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贾谊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故选:D。
【解答】D.财政、土地由户部掌管。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解答】C.“乾隆”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不是谥号。
【解答】D.“'七月既望’中'既望’为农历的每月十五日“表述错误。“既望”指的是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点评】文学常识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涉及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各种历史典故,各式各样的故事,当然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梳理以及识记。
【解答】C.“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直接的议论”表述有误,应是“少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以保证报道的客观性。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首先把握选项,再分析具体要点,得出答案。
【解答】B.“农历每月三十称晦”错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点评】望是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小月农历十六日、大月农历十七日,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
【解答】D.“古代用于晓谕、表彰、声讨等的文书”说法错误,檄文没有“表彰”作用。
【解答】B.“湖南省的'衡阳’就地处南岳衡山之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南岸”说法有误,应是湖南省的“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河南省的河阳则地处黄河北岸。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仔细辨别每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解答】A.“一说孙武,著名的军事家”错。“武”没有孙武这一说法。
【点评】识记文化常识的方法:1.积少成多法。2.联想法。3.穿针引线法。4.口诀法。
【解答】B.“'戊申’是用来纪月的”错,“戊申”是用来纪日的。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解答】A.“'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纪月”错误,“戊申”是纪日。
【解答】C.戊申,干支纪序之一,常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此处是纪日。
晦,我国古代有用月相的特称来纪日的方法,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五鼓即五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夜晚计时方法,五鼓指夜四时左右,即拂晓时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称谓解说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D.“子颍是名,孝纯是字”错。子颍是字,孝纯是名。
【解答】A.“所以衡阳在衡山之北,洛阳在洛水之南”表述错误,应是“衡阳在衡山之南面,洛阳在洛水之北面”。
【解答】A.“同'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一样的,均代指有学识的贤才”理解错误。“青衫”是九品文官的衣服颜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B.“其中'阡’是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为南北向的田间小路”解释错误,“其中'阡’是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为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C.“'晦’利用月相纪日,这里指农历每月初一”错误,应该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指凌晨1﹣3点”错误,应该是凌晨3﹣5点。
D.正确。
【点评】识记文化常识的方法:1.积少成多法;2.联想法;3.穿针引线法;4.口诀法。
【解答】A.“兼爱非攻”不是庄子的主张,是墨家学派的主张。
B.“叙事体散文集”错,《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C.“五言绝句”错,《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并非绝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在平时多积累,定期分类整理,不时巩固和消化。
【解答】C.“《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命名依据分别是:字、号。选项说反了。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D.“《后赤壁赋》”错误,本句出自《前赤壁赋》,也叫《赤壁赋》。
【解答】D.“'字’是供长辈、上级和自己称呼的,自称其字表示谦逊”错误。“名”是供长辈、上级和自己称呼的,自称其名表示谦逊。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学常识知识,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解答】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解答】A.“角色分为生、旦、末、净、杂”错,元杂剧的主要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没有“生”。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于这种题,要勤于归类整理,多巩固记忆。
【解答】A.“传”是指解释六经的著作,而不是“文体标志”。
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不是“编年体”。
D.“本纪”记帝王,而不是“诸侯”。
【解答】A.原句“《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合称为'四书’”的说法错误,正确的说法是:《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点评】文学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现代文学常识与课本关系密切,考查的多是常出现在课文中的作者,因此重在平时积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解答】A.“历代奏议类文本的典范”错误,贾谊的《过秦论》是史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解答】C.“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错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订的《国语》。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有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解答】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中莫泊桑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综合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外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解答】D.“只是为了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对中彩结果的猜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法错误,查对数字组号“9499”的细节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及贯穿前后情节的线索作用。
【点评】文化文学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解答】B.“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说法错误,《左传》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应该是《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解答】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点评】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
【解答】C.“百姓一庙”错误。应该是“士一庙”,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掌握能力。平时要对作家作品、典章制度、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等有比较系统的归类识记,从而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
【解答】细读作品可知:别里科夫是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人物,而不是《变色龙》中。
56.下列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最适合收录《声声慢》的一项是()
【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声声慢》是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古人多用入声,有平韵、仄韵两体。
A.《乐府诗选》辑录汉魏至唐五代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的总集,不适合收录本词。
B.《古诗菁华》应该是收录古诗的作品集,不适合。
C.《律诗选编》应该是收录律诗的作品集,不适合。
D.“词”的别称有“诗余”和“长短句”的说法,适合。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掌握能力。平时要对作家作品、典章制度、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等有比较系统的归类识记,从而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
【解答】A.《老残游记》是晚清刘鹗的作品。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不是“编年体”。
C.“左迁”是贬官,而不是“升官”。比如白居易“左迁”九江郡,韩愈左迁蓝关等等。
【解答】B.“被加的带有褒奖的称号”,根据积累可知:谥号并不都是褒奖的,也有贬斥的。即谥号有美谥和恶谥等类型。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解答】D.《装在套子里的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
【点评】文学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2)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3)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解答】C.“作者班超”错。《汉书》作者应是班固。
【解答】C.“分为帝纪、表、书与列传”错误。“书”应为“志”。
【解答】D.“占据最尊贵的位置”错误。占据最尊贵的位置的是主人项羽。室内座次以西边(面向东)为最尊,其次为坐北朝南,再次为坐南朝北,东边的位置最卑。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解答】C.“《芣苢》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兴’”错误。《芣苢》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
【解答】B.“北宋诗人杨万里”错。杨万里,南宋诗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首先审读选项,把握内容,再具体分析,得出答案。
D.“唐代的韩愈、白居易”错误,应该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解答】B.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解答】D.“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错,每首八句。
【点评】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近体诗的句数相对是固定的,而且每句字数也是有规定的,一般是五字或七字。而古体诗要自由的多,句数、字数均不固定。
(2)近体诗严格用平声韵,不能出韵,必须一韵到底。而古体诗用韵则宽的多,可以用平声韵,甚至可以在一首诗中平、仄韵同用。
(3)近体诗必须严格遵照平仄规律,句内平仄相间,联间平仄相粘。古体诗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平仄的问题。4、近体诗要队长,但古体诗就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B.正确。C.“曹禺的代表作”错误,应该是“老舍的代表作”。D.正确。故选:C。
【解答】A.“称对方的学生为足下”“谦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堂”错误。“足下”,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令堂”,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B.正确。
C.“法国作家狄更斯”“他们同为积极浪漫主义作家”错误。狄更斯是英国人。他们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指的是24点至2点”错误。指的是“23点”至“1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化常识知识,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解答】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