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都有。
第一,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无暇兼顾家庭。老师除了日常教学,班主任还要兼顾班级的各项事务,还要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教学工作。各种问责导致教师承担的压力巨大。女教师如此忙碌无法兼顾家庭,导致不想找同职业的教师。
第三,交际圈过于狭小,接触不到更多圈子的人。女老师的社交圈较小,学校圈子很小,男生当老师的越来越少,而女老师对爱情和婚姻是比较有独特的想法。老师基本上都是奔波家校之间,忙于工作的事情,不会有太多的社交,遇见的人很少,自然适合自己的人也很少。
第四,择偶标准比较高,加大了难度。一方面自身有优越性,是女性里面的优秀者,社会压力大逼着自己要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教学工作中职业习惯对学生、对自我要求严格,让很多男性都觉得无法适应。
县域女教师婚配难题,无疑会对县域婚姻格局造成一系列连续性化学反应。首先,大量未婚适龄女教师的存在,基本上降低了县域内普通女性“上嫁”的可能,因为不论是公务员、医生还是创业老板,基本上都会优先考虑选择教育水平更高、兼具教育与家庭抚育优势的女教师当配偶。其次,体制内的男性与其他部分农村男性在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会逾趋悬殊。如一位1992年生的男青年自从考回县一中当老师,每天与其相亲的人络绎不绝,而H县一些山区农村过了30岁尚未婚配的男性越来越多。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结婚率近些年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因此可以说导致县域女教师婚配难题的原因,既有其群体个性,也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比如绝大部分人都要考虑成家及未来育儿的成本。也因此,县域女教师婚配难题,绝非让她们单方面改变自己的婚恋观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女教师婚恋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做好女教师婚恋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女教师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发力。
一要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提倡节俭婚嫁风气。区工会、区团委、区妇联要做调查,了解学校女教师婚恋情况。学校工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动员老教师充当“婚姻介绍人”。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消费观。
二要搭建公益性交友平台,积极提供婚恋社会服务。区工会、区团委、区妇联等组织要通过实名注册、信息筛选等措施,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信息真实安全、资源共享的地区性适龄青年网络交友平台,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为适龄青年创造安全可信的交友机会,定期为适龄青年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面对面”活动。
三要协调民政、教育和卫生等部门,根据女教师心理和生理特征,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组织社会服务专业机构,为女教师提供专业的婚恋、医疗和健康咨询服务。财政部门要在平台建设和购买服务中提供适当的经费保障。
四要大力引导未婚男教师就业,有效缓解男女龄青年比例失衡。人事部门要引导大龄青年,提供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他们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有稳定收入,一方面减少外出男青年数量,另一方面解决男青年在婚恋经济负担上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