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原新闻出版总署: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
这真是出版界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一件大事。当接到国务院这个批准立项的文件后,我们这些新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组织者、编辑出版者,真是大受鼓舞和激励。但冷静下来又顿感使命的艰巨、责任的重大。当项目立项这个大事终于落实后,项目实施的具体问题,便一个个涌了上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光荣的过去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第一代百科全书编纂者为了填补空白,尽快赶上世界百科全书发展的潮流,积极开拓,奋勇当先。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百科全书是什么?那时候中国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百科全书不是一般的书。百科全书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概括、总结、分析已有的全部知识。
百科全书对学术,甚至对社会起着引导的作用。因其对一个时代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而引导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恩格斯曾说:法国百科全书成了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它的影响是如此巨大,给了法国革命党人一面理论的旗帜。
编辑、出版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文化的基本建设,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总结、大检阅。
尤其是在今天,科技创新和应用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内容日新月异,人们要获得这些新知识,非有一部包罗万象的“全书”不可。但截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50多个国家编纂出版了综合性的现代百科全书2000多种,包括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墨西哥等国家在内,都出版有百科全书,但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却还没有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姜椿芳先生说:我国迫不及待地需要编辑出版这样的百科全书;也只有出版这样的百科全书,才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现代化,对迅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供有效的工具和锐利的武器。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问世了。经过15年,20672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铸造出74卷,1.2568亿字、77859个条目、5万余幅插图的皇皇巨著。
又经过14年的打磨、修订、重编,32卷,6万个条目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了。这是一部在编辑上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回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二版的出版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甚至具体的领导,是专家、学者、编辑、出版社共同劳动、举国努力的智慧结晶。
在党和国家的期望和重视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地位和出版意义。
1978年,姜椿芳和之后的胡乔木同志倡议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不久,中央正式批准编纂中国第一部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并为此专门组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邓小平为出版社题写了社名,表达了国家领导人对出版社寄予的厚望。中央提名胡乔木同志任总编委会主任,体现了国家对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高度重视。
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的代表。
200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出访美国时亲自把《中国大百科全书》赠送给耶鲁大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纂过程中,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3年3月16日作了具体指示,要求我们精心组织,精心选材,精心撰写,精心编辑,精心出版,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编辑出版任务。
2009年,第二版完成后,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总结表彰大会,李长春同志、刘云山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胜利完成,并提出进一步修订《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要求: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要精益求精,倾力打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要坚持探索新的传播手段,并特别提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形式上,不但要继续出好传统的纸介质版本,而且要与时俱进,出版数字、网络版。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文化领域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毫无疑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科技事业高速发展的标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创新性工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出版工程。
世界百科全书正日新月异
维基百科值得特别重视的是这样三点:一是词条量大、访客量大,因此影响巨大。目前已有6万名使用者贡献了超过1000万个条目。二是读者认为它权威、准确,它自己又号称“自由编辑的百科全书”,这就更有迷惑力。三是到2010年为止,已有逾30万个中文条目,加强了它在中国的影响。
《俄罗斯大百科全书》是2002年10月开始动工的。它是《苏联大百科全书》传统的延续。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签署关于编纂《俄罗斯大百科全书》的总统令,任命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为编委会主席。据了解,这项工程明年即将完成。数字版的《俄罗斯大百科全书》也在加紧筹划中。
这样的突飞猛进、你追我赶,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上的要求,思想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念,按照自己的思想认识社会、塑造社会。现代形态的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中叶,那时欧洲科学不断进步,生产力快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勇敢冲破旧有规范,要求自由、平等、民主。以哲学家狄德罗为代表的一大批法国启蒙运动倡导者,向封建专制和神学桎梏冲击。他们编辑出版百科全书,即1772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宣传他们的政治观点。他们“没有把批评局限于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把批评扩大到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科学传统或政治设施;而为了证明他们的学说可以普遍应用,他们选择了最简便的道路:在他们因以得名的巨著‘百科全书’中,他们大胆地把这一学说应用于所有的知识对象”(恩格斯语)。
狄德罗自己从两方面阐述编辑“百科全书”的意义。他说:这部巨著是改变人们思想方法的“词典”,是一部以解放思想为目的的百科全书。同时,他要求用革新态度介绍现代知识,特别重视先进技术的工业应用,即促进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进入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促使社会经济运行节奏加快,同时向科技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依靠信息技术支撑。而覆盖全球的网络,加快和扩大了信息交流和利用。在出版业,网络创造了纸介质出版物和音像出版物之外的无限广阔的空间。一些出版商纷纷将其数据库接入互联网,诞生了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新的出版物。1999年《不列颠百科全书》进入互联网,受到读者广泛欢迎。2012年宣布停止出版纸质版,专攻数字版,引起出版传媒业一次深入思考。
这个描述在几年前似乎还是一个设想,但短短几年过去,今天正在快速地变成现实,而且神奇地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我们还要进一步说,上述的描述是技术的进步,但还只是一个表象。正如狄德罗所说和所实践的,他的“百科全书”贯穿着强烈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冲破牢笼,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成果,还要引导未来,促进思想、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我们今天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必然是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和专家、学者们一起,为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努力奋斗。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2011年1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同意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意义重大。
国务院的这个批复,体现了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央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要求与期望。更令人激动的是国务院明确表示:“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持。”足见其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
新的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不仅继续编纂出版纸质版,还要搞网络版。这个决定标志着《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史上由单纯纸质版向网络版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还深刻地昭示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科技对文化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的战略决策。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国务院立项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学术工程,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建立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传播和服务平台。它的创新点,亦即生命力,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查阅知识,还应起到引领作用。读者从某一学科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一学科的过去,还能帮助读者了解学科的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我们今天编辑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国的大百科全书。它一定要具有中国特色,有责任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和现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进步和追求,促进中外的交流,推进中国走向世界。
我们要下定这样的决心:1999年《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新版进入互联网,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服务模式。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与时俱进。我们中国的“百科全书”,要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要超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要在汇聚人类知识,在创新、准确、权威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总结一个时代的科学文化发展,引领读者走向更高、更新阶段。
只有超越才能后来居上
人家已走在前面,甚至可以说远远走在了前面,我们怎样才能赶上乃至超越?我这里讲的是“超越”,如果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仅仅赶上人家,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做?我们只有超越,才能够后来居上。
怎样超越?
第二,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有一支以造福人类为己任的科技文化队伍,我们能够后来居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完成时,梅益先生不无自豪地说:“参加编写工作的,据初步统计总共有20672位专家、学者。其中,中国科学院第四届400位学部委员中,有336位(占84%)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也大多参加编撰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目前还处于组织队伍、完善机构、编写初稿阶段,但已有1.5万位专家、学者投入工作,其中科学院院士300多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30余位。
有这样大批的专家学者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纂写工作,词条的内容质量当然是有把握的。试问,全世界哪部百科全书的编写有这样高质量的作者队伍,有这样一支庞大的作者大军?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内容的准确、权威是有保证的。
这些知识分子,这些专家、学者,他们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他们是赤胆忠心为中华民族崛起不惜奉献自己的楷模。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二版时,经济学家许涤新、考古学家夏鼐、历史学家侯外庐、物理学家王竹溪、冶金学家孙德和、天文学家戴文赛、声学专家关定华、经济学家苏星等,都是在住院期间坚持领导有关卷册的编写工作。他们有的亲自到原北京图书馆去查找资料,有的身患重病仍然工作不止,专家资华筠,身患白血病,仍然心系百科,在病床上审定舞蹈学科所有的条目。建筑学家童寯临终前仍然执笔撰写“江南园林”条目,当他写到“扬州以莳花闻名远近,清初……”时溘然去世。他的工作虽然没有最后完成,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鞠躬尽瘁、完全彻底的宝贵精神,激励我们为“百科”事业努力奋斗!
第三,我们有组织者、出版者、编辑的敬业、奉献精神。《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委会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说:“百科全书的编辑既是总设计师,又是总工程师,还是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全程参与制定全书的总体设计、编辑方针、读者对象、编写体例、框架设计、条目选择、释文撰写和文字风格,以及各种目录、附录、索引和参见系统等项目和环节的统筹设计、组织指导和审稿加工。”
这些编辑,他们十数年如一日,淡于清贫,甘于寂寞,全身心地投入超负荷的工作中,给后来的同志树立了榜样。
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出版时,《人民日报》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者、出版者的这种精神概括为“大百科精神”,即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主动开拓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这个新的集体,继承这个光荣传统,秉持、光大这种精神,何愁不能“后来居上”?我们相信,新的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必将“有如苍穹”(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中国大百科全书》语)屹立于世界百科全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