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七夕快乐,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关于爱的话题。
这一次,来聊一聊“婚姻本身“这件事情。写着写着收不住,我发现我其实在写一个很大的话题:爱的英雄之旅,我们如何去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和理解爱这门科学的方法,于是我在标题上又加了“寻找灵魂伴侣指南”。
我们的生命体验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带着觉知有意识地去解答自己曾经的种种疑惑——前半程是通过不断思考去提出问题,脑子里全是各种问号;后半程是经过脚下一些路收获了答案,并且能够提炼出一种普世的共性,看到一些类似于人类底层代码一样的东西。
就,仿佛破案一样地引人入胜。
讨论“婚姻制度”是一个在社会学框架里的话题,然而“婚姻”本身其实是一种基于契约的亲密关系。
当我们讨论“婚姻作为一种关系”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讨论的是一种人与人的连结。
01
对于婚姻的那些刻舟求剑式的困惑
在我们的时代,人们之所以产生了那么多对于婚姻这件事情的迷茫和困惑,主要是时代的语境正在以水滴石穿的速度悄然变化,而“刻舟求剑”的做法是无法在昼夜不舍的流水中捞起答案的。
在长达几千年的父权社会之中,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的同时也意味着丧失了自立的基础,必须依附于他人而生存。在这样的语境里,婚姻从来不是和“爱情”有着必然联系的事情,所以婚姻这个事情反而显得特别简单:本质上是工作招聘。
汉字里对于“聘“的解释就有”请人担任某种职务“以及”定亲“的双重意思,或者它们事实上就是一个意思。
在原始狩猎采集社会,女性采集浆果照顾族群,男性狩猎保护部落,形成了这种“女主内,男主外”的合作机制。
这种惯性一直延续下来,在古代社会,“成家”意味着男性在招聘一个管家以及共同延续后代的的职位,而女性在寻求生存保障和庇护。其实说古代女性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说法也不确切,而是说男女接受的其实都是与之相应的“职业培训”。
女性的教育与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无关,而是包括了女红厨艺家政处理复杂的亲族关系以及“相夫教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整个父权社会的阶段,人类文明的前进其实是以牺牲掉女性的个人意识为代价的,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从小被培养成一个牺牲掉自我的工具人的角色。她们是为了配合解决男性的后顾之忧而存在的——这样的模式似乎听上去很熟悉——比如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那些故事里。事实上,防御战争是一种类似的生存模式下的应激状态,这也意味着,这并非是一种健康而平衡的常态。
我们人类已经摆脱了朝不保夕的生存模式,“文明”的诞生其实是集体意识发展出了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满足了生存和安全感的需求之后开始正视“谈情说爱”的需求,从生存之上进入了生活的模式,这就反应在了婚姻模式的结构性改变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社会化的分工逐渐细化,女性已经从沉疴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被解放出来;并且大量工作不再依赖于体力,不强调性别的差异,让女性拥有了经济独立的可能性以及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教育资源,这是“贵在自立”的基础。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医学的发展,一方面生育的风险大大降低;而另一方面,在古代因为人们对各种瘟疫疾病束手无策,其实孩子的夭折率是很高的,我们看到从前平均年龄低其实是算进去了这些数据——为了延续种族保持人口的方法就是不停地生,以庞大的数量来托底,女性因此被囚禁在了不停生育养育的“主业”里不得喘息,无暇顾及其他。
以上种种(以及其他不一一赘诉的原因),都酝酿着一场势不可挡的全球性集体意识的爆发,我们从最近这几年的社会新闻里尤其能感到这股趋势: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这场意识的革命汹涌而来,从最初男女平权、婚恋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开始,其实是历史前进的一种必然,正所谓看一个地方的文明先进程度,就看这里女性的地位,她们是否受到尊重。
然而,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婚姻本身并不构成矛盾,而是说婚姻的模式必然会因为尊重女性的独立意识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如果说“生存模式”下的婚姻是一种“以男性为CEO主导,招聘女性为妻子员工”的模式,那么在“生活模式”下的婚姻更像是“双方同时作为公司合伙人”的状态,是基于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的双赢合作。
当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意味着她们拥有了选择权;当女性经济独立不再依附于男性,意味着除了“妻子”这份传统工作之外她们还拥有其他更多的工作选择;而工作本身不仅仅是满足生存需求,还有很多工作能够为她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提供自我实现的价值;而此时,当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如果停留在传统“生存模式”的惯性并以此去要求女性,那么女性进入婚姻意味着她同时多打了一份工。
如果这种合作无法构成公平的双赢模式,那么,女性可以选择不参与合作。
这里就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提了出来:在现代社会,当婚姻对于女性来说不再是一种必须而是一种选择的时候——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我必须“而是”我愿意(freewill)“——那么就对长期身处于性别红利下的男性有了要求。这种关系就拨开了层层社会利益,回归到了它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本质。
其实出现在大城市以高知群体为代表的“大龄剩女现象“,是女性的一种无奈的自我选择——被剩下的其实并不是女性,而是精神世界无法与她们匹配的男性。
这背后其实的真相是:很多女性学习和成长了,而男性却并没有同步。
之前看到所谓智库“专家”提出“解决结婚生育率低”一个很荒谬的办法是:将农村里处于婚恋市场底端的“剩男”输送进城市配对这些所谓的“剩女”,并且通过媒体影视作品输出制造“剩女”焦虑的舆论(这是赤裸裸的PUA女性啊)...这些反智主义的言论折射出这个“专家”粗鄙的内心世界。他根本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是“男性没有在意识上与时俱进地进化”,而是简单粗暴地将人物化成牲口配种,翻译过来就是“解决办法就是男性保持继续摆烂,同时进一步扼杀女性的精神成长“。
就好比是在战争状态下,全体同心同力攻克难关:男性上战场保卫家国,女性就在后方配合生产照顾伤员。而到了和平年代,你凭什么理所当然地继续让女性默默自我牺牲?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将任何鲜活的人物化成为工具,都是对人性的践踏。
在这里,我并没有任何制造性别对立的意图——人和人是用来相爱的,不是用来彼此仇恨的——相反,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找到从本质上解决的方法:卡在任何情感干涸的关系里都是对人的折磨,回归到人与人关系本质的婚姻要求的是我们学会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不同于我们说的两性关系里的“爱情”的这个概念,而是儒家说的“仁”——“仁”其实指的是“两个人”连结的艺术。《颜渊》那篇里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它是我们处理好各种情感关系的核心,然而,它并非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的、而需要后天通过努力去学习掌握的一种能力。
婚恋自由必然会出现乱象丛生,“专家”们一方面手足无措,一方面却又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合理去引导的事情。然而,“爱与情感关系的教育“已经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缺席了太久太久。
毕竟,我们现在学校里是培养工具人的教育,而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教育。也许,从根源上真正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核心关键,在这里。
02
我们选择婚姻的时候,到底在选择什么?
事实上,很多人的婚姻作为一种情感关系都是不成立的,这也是大部分禁锢在围城之中的人们痛苦的根源。
我们都期待婚姻里是理应有爱的,仿佛这是夫妻之间的义务——在领证的同时民政局附赠的大礼包里有的东西。然而正因为我们对于“爱”的知识和理解是贫乏的,无法去真正激活一种发自内心地情感流动,只是在敷衍配合这场cosplay游戏的角色扮演需求,这何尝不是一种“逢场作戏”呢?
因此我们看到,由于对这种情感关系的认知偏差,人们在婚姻中投射了各式各样的期待——有如一千个读者眼里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每个人在选择进入婚姻之前应该想清楚的是:它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在一段婚姻里的真实诉求到底是什么?——也许这两个问题提前想清楚了,可以大大降低离婚率吧。
我曾偶然遇到过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非常憧憬结婚这件事情,于是我忍不住就开口问为什么——这个涉世未深的年纪对于一切尚且懵懂呢,你所期待的究竟是什么?
她的回答是:拥有一场梦幻般盛大的婚礼,她可以穿着公主般的婚纱成为所有人注意力的焦点。在这个故事里新郎是面目模糊的,仿佛只是一个配合她童话剧情的工具人角色出个场罢了。
其实她内心真实的诉求是一场满足ego与虚荣心的“成人礼”——就有如欧洲贵族传统那样,深闺里的少女盛装打扮,第一次以女人的姿态被郑重其事地介绍给公众,宣布从此以后在社交场合拥有了姓名,再由一个王子般的少年作为舞伴,牵引着她进入成人的世界的大门。
至于真实的婚姻的一地鸡毛?童话故事总是在“公主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尾之后戛然而止,只字不提。
还有人把婚姻当作是逃离原生家庭的救命稻草——就像“生活在别处”那样——我不知道我要去哪个地方,我只知道我要离开哪里。结婚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仿佛是投射出去的“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充满了各种美好。
张爱玲《心经》里写段凌卿说为了逃离原生家庭自己是“人尽可夫”的——在这样的心态里,人们潜意识里寻找的其实是妈妈和爸爸。自己的创伤没有去解决,重复模式一定会无限循环,只是从一个坑里跳到了另外一个坑罢了。
而那些对于选择婚姻的“生存模式”的人来说,结婚组队是一种从辛苦的单机模式切换到连机模式的装备升级,本质上是一个非常理性而现实的选择。两个人资源共享,共同房贷,共同生娃养育,搭伙过日子。
这种婚姻模式满足的是双方物质层面上功能性的诉求,因此和过去并无多少不同,并不强调感情基础,意味着它不负责提供情感需求的满足。
很多人排斥相亲的时候,觉得被冒犯的地方在于自己被物化成为一堆标签,一上来就效率极高地亮出各种条件,被人待价而沽——然而这其实就是这种模式下婚姻被褪去玫瑰色渲染之后的刺眼的底牌:它就是一种权衡利弊之后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这种模式即然立足于“生存”,它的代价是放弃对精神性需求不切实际的期待,也许会有惊喜,但是人不可能“既要...又要...“。因此对于那些渴望心灵连结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终将令人失望选择。
类似的情况还有期望通过婚姻来完成阶级跨越的,比如那些一心攀附豪门的群体,这其实是“生存模式”的升级版,核心依然是职场逻辑:通过自我物化计算筹码,在彼此博弈中各取所需。正如喜宝的那句名言“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如果说在现代婚恋自由的大基调下,有些人选择“生存模式”婚姻是一种面对现实各有苦衷的无奈,那么还有一类身不由己的模式则是权贵阶层的联姻。
这种模式历史久远,如同身负重任的公主和亲那样。作为家族利益的工具人,他们的个人意识是被抹杀的:出现在这段婚姻里的唯一理由就是他们的身份标签。
其实从本质去上,这其实也是“生存模式”的高阶版本。即使身处于阶层金字塔顶端,依然还是被困在一个“饥饿游戏”般的修罗场。
正如《甄嬛传》里锦衣玉食的皇家后宫里上演的其实是一部讲述办公室政治的职场剧,类似《红楼梦》里的“贾薛史王”四大家族一代代的联姻,只不过是在风云诡谲的政治环境里求生存资本罢了。
“生存模式“基于各式各样的匮乏感,因此它强调的是功能性;而“生活模式”是建立在内心丰盛感上的,能够去理解和欣赏“无用之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婚姻模式所提供的是去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诉求,比如情绪价值,幸福感,情感链接,以及志同道合的精神共鸣。人们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去填补空虚寂寞无聊冷的陪伴,而是建立一种爱的连结。
女性独立觉醒的漫漫长路,就是为了有一天我们可以摆脱被物化的命运,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这就是婚恋自由的意义。
在古代社会男婚女嫁普遍层面上都是父母代为包办安排的,个人意志被排除在人生最重要的大事之外,这就像拆盲盒一般全凭运气。
客观上来,在十几岁就要开始承担生养重任的时代,婚前并没有足够生命体验去做出成熟的选择,长辈的安排至少保证了某种合理性,稳妥地完成了传宗接代的大业。
然而现在一旦开放选择,全凭个人魅力实力才能找到伴侣才能让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很多人就傻眼了。似乎包办婚姻就像体制里的工作,尽管没有太多自由却旱涝保收;一旦父母不管了,这些长不大的巨婴就手足无措了。就像以日本宅男为经典代表的——那些甚至不知道如何和异性沟通的群体,沉浸在二次元的世界来逃避现实,或者被动地选择孤独终老。
学习爱的能力,就像真实的生活一样,是一个我们终将无法去逃避的课题。
就像,我们终究是要学着自己长大。
03
由爱情到婚姻,一场关于爱的英雄之旅
基于爱情的婚姻出现也不过是短短一二百年的新鲜事物,它的本意是奠定了婚恋自由的人权,是双向奔赴的选择。然而基于人类对爱情本身的迷茫,所以仅仅因为爱情而成立的婚姻也同样不靠谱。
爱情和婚姻本质上是两件不同的东西,包括婚姻在内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需要有爱情的底色,但是仅有爱情却是不够的。或者说,支撑起婚姻的并不是“爱情”,而是“爱“这件事情。爱情需要转化成为一种踏实稳定的爱才足以经受的起婚姻的考验。简而言之,婚姻是一种“love"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爱情的那种“inlove"的状态。
爱情(romanticlove/lust)是一种由强烈的性张力所产生迫切连结的冲动,它毫无道理没有逻辑,建立在来去无踪缥缈的感觉之上,并且爱情往往伴随着嫉妒控制占有欲,是带有利己性的;而爱(love)的本质是利他性,在一段婚姻里,就像一个公司的合伙人如果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是无法共同运营下去的。
有一些“从前慢“的故事,旧式婚姻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在相濡以沫中磨合出了真情,他们也许从未体验过对彼此惊心动魄的激情,可是,谁能说那不是是一份细水长流真挚的爱呢?
爱情的发生的确是一个可以冲破社会阶级等各种障碍破次元的事情——因为它不讲道理,然而婚姻的核心却真的就是“门当户对”——这个成语用的是意象思维,它用古时候代表阶层的门楣来表达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指的是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一致;审美取向、看待事物的视角相似;有着彼此能够互相理解的思维方式脑回路,用着同样世界的语言可以进行交流。
这很合理地规避掉了日后在漫长生活中所产生的大多数矛盾,即使遇到不可避免的问题也能进行有效沟通。
在阶级相对固化的古代社会,原生家庭的教育其实极大程度上地塑形了这一切,尤其是深闺里的女子都是按需定制的。官商仕家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价值取向迥异,错位之后就会产生缺乏共同语言般的鸡同鸭讲。
而现代我们不必拘泥于字面上的门户之见,只需要抓到本质。我们的时代拥有各种信息摄入的渠道和不同选择,不断通过阅读、旅行以及自我探索逐渐去勾勒出属于你的视角。我们都是在相似的视角中相遇的——这就是“Iseeyou"。
所以,爱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差异性:你被某个人强烈地吸引,不如说是潜意识里对这个人背后未知新世界的探索欲(阴阳相吸的原理),让我们看到了无限和多元的可能性。
于是我们从这里出发,而婚姻则是这趟旅程终点的归属:你通过不断解锁对自我的认知从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最终我们选择与之偕老的,是活在和自己同一个精神世界里的灵魂伴侣。
毕竟,爱情是那个打破日常生活的“意外”,而婚姻落地在真实生活之中。
所以现代的婚恋模式中,从爱情到婚姻之间还有一些符合人性算法的科学步骤,它帮助我们循序渐进地去探索爱的议题。
首先是两个人之间产生好感的阶段(flirting/暧昧期)。此时判断爱情是否成立为时尚早,它的主题是吸引力:互相在暗流涌动之中去试探心意,初步彼此了解。
有些小火苗自然熄灭了无疾而终,也有一些燃烧起来,变成熊熊烈火,将双方卷入了共同的共同的情感流动flow中,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第二个约会的阶段(dating)。
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爱情或者说是情欲(lust),双方在碰撞与互动中进一步深入熟悉,穿越种种戏剧性的冲突,逐渐探索着一种平衡的相处模式的可能性。
如果说亲密关系是“inlove“,那里就是“Fallinlove"的阶段。“Fall(坠入)“是一个动词,如果没有成功跌入爱情的洪流中,故事就到此为止了。
这里有个非常容易造成困惑的点:因为爱情的发生有着“毫无道理”的特质,而且有时汹涌而来无法躲避和抵挡,是一个在道德伦理框架之外的情感课题(“合情”与“合理”的不同逻辑,所以《神雕侠侣》探讨的主题是爱情本身,杨过小龙女到了结尾才真正长厢厮守)。并且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够被合理安放进入到一段关系之中的。
如果在这个阶段这份情感成熟,并且具备了落地生根的条件,人们会自然而然双向奔赴,付诸以承诺(commit)进入一段严肃的一对一的亲密关系(relationship),就是我们俗称的谈恋爱。
这两个阶段在国内的文化语境中常常被混淆或者合并,其实就容易埋下很多潜在的隐患。约会阶段的互相加深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而很多问题只有在相处中才会浮现暴露出来(比如——对方有没有家暴倾向),我们仓促地进入到一段严肃关系里并不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做法。
最重要的是,在约会的阶段的那种炙热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我们很容易因为缺乏爱的能力(其实是自身控制欲和安全感等等内在冲突)而不自觉地陷入到“推拉”这个权力斗争中,最终自己被ego绕进去,变成了一种不健康的迷恋(obsession)状态。这种关系是互相消耗令人疲惫的,它不可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毕竟除了谈情说爱,我们的人生还有大把的正事需要去做。
而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基于稳定的情感和彼此认同,它给彼此带来能量的补给与滋养。人们不会在其中没完没了地质疑对方是否爱自己这件事情,也不会为了求证明求认可去作天作地。
这个阶段是爱情与婚姻之间的中阴阶段,“谈恋爱”谈的的主题是在里“将爱情转化成为爱”,换言之,这是一个培养爱的阶段,爱情是无法培养的,但是爱需要培养。
坊间一直传闻,科学实验通过研究荷尔蒙多巴胺提出爱情作为一种化学反应是有期限的,大致在三年左右,足以完成从吸引到生育的过程。姑且先接受从这种生物性维度的物化视角所得出来的观点——毕竟爱情这种玄学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彻底解释清楚——然而在心理学视角中,爱情的确是会随着彼此的熟悉程度导致性吸引力减弱从而褪色的。那么谈恋爱的阶段,就是在爱情有限的保质期里需要我们去完成这个转化。
爱情来临是猝不及防的,我们就像被彩票中奖那样收获惊喜;然而关系却是需要用心经营的——理财是需要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将一种利己性的情感转化为利他性的爱,这就需要我们掌握“egomanagement"(小我管理)的能力,这个学习去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课题。这就是为什么说,爱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所以,当我们心智不足够成熟的时候可能会遭遇失败——有一些情侣在关系里共同成长,有一些人在成长路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因此决定分道扬镳,这里的“稳定”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动态平衡,一旦失衡瓦解——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事实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共同能完成这个转化的。
“对的人”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我们踏上旅途去寻找,只有经历过“不对”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且,让我们首先被风雨打磨雕琢成为一个“对的人”。
并不是说那些失之交臂的恋爱就毫无意义可言,亲密关系并不是以有没有结果来定义好坏的,而是,一段有价值的关系是能够让我们学习和成长的。
那些最终在生命里失之交臂的曾经的爱人们,当你回过头去看,我们事实上的关系其实是在某个人生阶段里因为完成某个课题而相伴,彼此互为上师。
那么亲密关系和婚姻又有什么根本不同呢?它其实并没有一个泾渭分明的分界线: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其实随着爱的转化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修成正果),已经进入了“人生伴侣”的事实婚姻状态中,只是缺少一纸婚书罢了。
林语堂结婚之后立马撕掉了结婚证,“因为这张纸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需要“——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相守终生。
这里说到了“事实关系”和“名义关系“,这个界限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认同。就像很多人名义上互称男女朋友,但是冲突不断drama不止,劈腿出轨花样百出,事实上还卡在约会的阶段,即使领了证也并没有在内心认可彼此。
随着连结不断加深心门逐级敞开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是外力无法勉强的。更何况,很多人甚至无法做到向自己打开内心世界和自己失连的——这就是所谓的“爱无能”,其实是无法信任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心扉紧闭,情感能量无法流淌,干涸如一潭死水。
有一句广而流传的话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然而也许真相却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才是耍流氓”。
正因为这是一个无法去操控自然瓜熟蒂落的事情,所以一旦带着强烈功利心目的性的做法,反而会拔苗助长,或者带着滤镜去投射去控制,无法让它顺其自然地发生。这就有点像“一旦带着想要开悟的执念去修行”就很容易走火入魔一样。——这真的就是一个特别灵性的事情,你需要“放下期待“才能进入关系的当下,尊重一切的发生。
“以结婚为目的”只是表达了对这段关系抱着认真严肃的态度而已,很多人的卡点在于觉得既然未来是不明朗的,就失去了尝试的勇气——其实这个逻辑就好比“既然我们都是要死的,那干脆摆烂不活好了“。
如果我们将每一段关系都当作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旅程,那么即使这一次没有抵达期待的地方,可是一路上所收获的经验让我们在下一段旅程里能够更好地学会去爱。
如果爱的学分没有修满,那么即使进入了名义上的婚姻也会迟早分开。也许现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现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说承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意味着“我邀请你进入我的生活”,那么“事实上婚姻”的言下之意是“我邀请我们一起创造共同的生活“。
这里本质上是个人边界感的距离调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比如接纳包容度、责任感以及个人部分自由的牺牲。
我们在孤独中渴望伴侣的同时,更加应该去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
在恋爱关系中,两个人在享受陪伴的同时各自需要保持着独立的自我意识。再深刻的爱情都不应该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如果一旦失去自我,那结果必然是终将也会失去了爱情。也就是说——“我爱你”是在“我爱我自己”的基础上发生的——人如果不懂得自爱,那么其实也不懂得爱其他任何人,一味的付出牺牲也可能是压力是变相的索取让对方落荒而逃。
而婚姻则是将两个人原本已经建立起来的个人边界重新打破进行重组,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在亲密关系中是“你”和“我,当其中某个人的人生决定与他们的关系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首先应该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在婚姻(包括事实的婚姻)中,是将“你”和“我”转化为“我们“,从此深度羁绊在一起,在保持独立意识的同时,臣服于(surrender)两个人所组成的身份联合意识体。
约瑟夫坎贝尔说“结婚之后,你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要从双方的关系出发。当任何时候你在判断行为和做决定时都能考虑到双方的关系,那么你就准备好结婚了“。
因此选择婚姻的确需要深思熟虑,人们也不适合过早地进入婚姻,因为这是一个对于心智成熟有要求的事情。
很多人懵懵懂懂地步入围城,或证明爱情所产生强烈“永远在一起”的愿望,或迫于生育焦虑和原生家庭压力,然而此时他们的个人成长(self-development)尚未完成——个人边界都还没有成型又如何打破重组呢?所以这样日后一旦个人意识日渐清晰,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分道扬镳的风险就会很大。这样表面上是结了婚,事实上其实只是亲密关系。
选择进入婚姻其实是选择了一种今后达成共识的生活方式,选择你愿意与之乘风破浪共渡人间苦海的Teamplayer队友——与其说是“伴侣”,不如说的人生旅途上的“伴旅“。
法律上的婚书是为了保证权益,婚姻其实更需要的是一场仪式。并不需要铺张浮夸,这个仪式不是给外人看的,只需要发生在双方之间,郑重地完成一个心灵缔结的神圣契约:我愿意将自己交付出去,交付给那个“我们”。
所以相比于“爱”,婚姻之中也许更重要的事情是,信任。正如所有的神圣联盟都是以信任为基石的,它是我们最需要去小心守护的东西,一旦被打破,事实上这个联盟就已经瓦解了。
从爱情到婚姻,谁说不是一场由两个人完成那个由阴阳组成太极的英雄之旅呢?在这个旅途中,我们需要带着巨大的勇气去直面自我的伤痛,去信任对方,带着谦卑和朝圣的心去逐渐理解和学会爱——这个,我们星球上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千言万语,其实就是那一句:Iwill.我愿意。
这场“爱”的英雄之旅,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这个时代才相守到的特权。或者说,集体意识的进化发展到了时机成熟的阶段:由于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引导着父权社会再也无法去回避面对“爱”的课题。我们必然要结束这场长达千年的性别战争,学会相爱,学会真正的合作,共同繁衍后代,并且将这门关于爱的语言取代战争的语言,成为我们真正的母语。
这仿佛是歌德在《浮士德》最后的那个寓言:“TheEternallyFemaleDrawsUsOnward“——伟大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他指的是一种穿越维度的前进。
04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
人们通常会说“相爱容易相守难”,当我们步入婚姻的时候,真正生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婚姻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一种关系,而是多重关系的一个组合。它包括并不仅仅限于:室友关系,朋友关系,情侣关系,队友关系,家人关系以及父母关系等等。
它几乎是人与人关系最极限的挑战方式,考验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去灵活调整复合的人际边界线。
婚姻是落地于日常生活的关系形态,因此夫妻双方最直接的第一重关系是室友关系。
提起婚姻,人们的经典感叹之一就是“当时再深厚的情感也往往败给日常琐碎的一地鸡毛”。避免这些生活层面上的持续摩擦,其实只需要我们拥有室友的自觉意识。
而婚姻中最重要的一重是朋友关系,这意味着双方能有一个基于互相尊重和平等的交流空间。彼此之间产生的一切矛盾、猜忌,都可以在消化完情绪之后心平气和地在这里得到有效的沟通。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对亲密的人说一些话是因为我们有角色立场,一出口就成了指责。如果我们能够默契地切换到朋友的视角去交谈,那么我们的ego就不会形成情绪的对抗。
同样的,那些你不会对朋友做的事情,也不应该让它发生在你的婚姻关系里——比如说背叛,欺骗,暴力,以及狠话的出口伤人。不要因为被爱就有恃无恐,以为亲近就视一切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任何人际的互动中,一旦你刺痛了对方的ego,某些东西就再也无法修复了。
所以古人说夫妻相敬如宾,说的是像朋友一样照顾彼此体面,因为尊重这个底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去踩踏的。
良好的沟通,在任何一种关系的处理上都是非常关键的“法器”,一旦人与人之间有了心结猜疑,情绪能量就会堵住,正所谓的痛则不通。
理想的伴侣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即懂得给予对方足够的个人空间又能保持亲密无间;能够去欣赏看到对方的闪光之处又能互为诤友,像镜子一样照鉴彼此共同进步;能够在精神上共鸣总有说不完的话,又能时常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互相启发。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说的多了人们也就信了,我们不如理解为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对婚姻误解太深。
在婚姻中,爱情升华为一种更深刻的爱,然而它的爱情属性是依然存在的——就好比作为社会性的人(human)依然拥有动物属性(humanbeing)。也许荷尔蒙的作用是有时限的,但是在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在相处过程中不断爱上对方,持续性地激活彼此之间性能量的张力。
进入稳定状态的伴侣不能忽视去保留两个人之间的“情侣关系”,需要时常切换到恋人的视角去看待对方才能令爱情保鲜,不会让婚姻成为它的坟墓。
所以在婚姻中需要在日常的平淡中有意识地制造出留给爱情的空间,装下适当的仪式感、浪漫气氛的婚内约会、以及不吝于提供情侣式的表达。
疲于奔忙在焦头烂额的生活里的人们,往往容易抹去在亲密关系里的恋人边界感。然而它一旦被抛弃,夫妻就变成了战友、孩子他爸/妈、好兄弟。爱也许是存在的,但是属性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方向,只剩下了家人式的亲情,却不再是那个让婚礼成立的支点了——换句话说,到了这个时候,即使解除了婚姻这些关系依然还在——意味着那也就无所谓是否再以婚姻的形式存在了。
所以,只能说,不忘初心吧。
队友关系是通常是大家对于婚姻的共识,制度决定了婚姻本身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所以保持两个人步调一致共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一起风雨同舟,并肩作战,其实彼此之间就没有了所谓的比较和计较,看到并且感激对方的付出。至少,我们不应该成为彼此的风雨,因为ego在耳边的喋喋不休而进入到婚姻内部的一种竞争关系里。
时代让女性拥有机会走到幕前,也许是时候我们需要抛下大男子主义的父权ego,放下对女性理应牺牲自我照顾家庭的偏见了。“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这个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课题,同样也是男性的。在婚姻里的牺牲并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这个共同的婚姻关系而牺牲的。
一样的协同配合,我们也可以灵活用兵,打破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男性可以在家带娃,女性也可以向外驰骋。反之,独立女性也不一定要去证明自己,独立其实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个靠网络可以获取大量信息的年代,家庭主妇不再意味着与社会脱节停止成长,而是拥有了更多兼顾事业的可能性。
家人关系和队友关系有些容易被混淆,队友关系是“岂曰无衣,与之同袍”的义气,而家人关系却是“每逢佳节备思亲”的温暖。当婚姻里生长出了亲情,那意味着一种“自己人”的包容和接纳,一种“拆不散“的默契和羁绊。
如果说“队友”的层面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在以家庭为最小单元的社会结构中,“家人关系”则构成了命运的共同体。
爱情也许有“相忘于江湖”的更好结局,而亲情加持着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相濡以沫。
当新生命到来,两个人自然升级成了父母关系,由此也进入了更高阶的合作。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是双方阴阳两种能量浇灌而成的一种平衡:阴性能量给予爱的滋养,阳性能量给予力量和约束,缺一不可——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红脸”与“白脸”的混合战术。
那种“丧偶式育儿“——其中一方逃避进入这重父母关系,不但是对“队友关系”的背叛,也会让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无法弥补的巨大创伤。
然而还有一个维度的“父母关系”:我们在婚姻关系中其实是互为父母的,男性永远试图在婚姻里寻找母亲,女性同样也在寻找父亲,这未必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而是婚姻这个结盟意味着我们成为了为对方兜底负责的那个“监护人”。这一点后面我会继续说。
处理这些多重复合式人际边界的关系的原则是:哪个关系维度的问题就在哪重边界里解决——比如说室友矛盾如果非要上纲上线扯到“爱不爱我“的问题上,那就永远夹缠不清无解了。
惟有其中的朋友关系例外,任何关系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回到这里去沟通去共情,爱人之间是这样,亲人之间也是这样。
炼金术式的婚姻
在漫长的人生之中,婚姻其实是一所最好的的学校,我们在柴米油盐一饭一蔬的平淡消磨中,继续深入学习关于爱的高阶课程。
一路我们把爱情转化为爱,再由爱(love)转化为慈悲之爱(compassion)——如果说爱情是一种激情(passion),那么com-这个表示“一起”的词根就组成了无条件之爱,并且由此及彼地将这种爱的能力传递下去,用以灌溉新的生命。
父母给予孩子再多的爱都没有父母之间相爱本身重要,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言传远不及身教。家人的日常相处模式是他们沉浸式体验学习的课堂——耳濡目染于爱的氛围中,润物细无声地慢慢被潜移默化。
当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从此共同承担人生风险。究竟是什么东西能让彼此不离不弃呢?
旧式婚姻制度通过道德束缚锁死了拆伙的选项;在出入自由的现代婚姻中,“生存模式”婚姻是因为利益的深度捆绑,即情感关系不成立,且人心叵测,那么至少公司模式依然可以运作下去。
然而这里的bug是,财产利益这些属于外部条件,一旦发生改变,类似于“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个婚姻基石就分崩离析了。
而成功地完成了爱的转化而产生的连结是坚固的,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团魂”。
在这里做一个比喻:基于利益捆绑的有点像“印度体制”,是一些语言不同信仰各异的邦国因为地缘政治的结盟;而基于情感羁绊的有点像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的概念,是由一种精神性的力量凝聚起来的。
完成这个神圣结盟的其实是双方的ego。
相爱相杀的关系背后是因为子人格意见不统一而造成的自我内在矛盾:当我们的一组子人格彼此吸引,而另一组(往往是ego)彼此不接纳的时候就会导致这种“靠近了会刺痛,远离了又思念”的撕扯。
所以在婚姻中当两个人的日常互相渗透,这种无处可躲的近距离就对我们各自的ego造成了挑战。它们不由自主地在我们显意识探测不到的地方产生了摩擦,这个磨合的过程是对彼此隐形个人边界的试探:这种精微层面上的对峙甚至不是由一些具体事件组成的,而是累积的情绪。
如果缺乏对自我情绪的觉知力,那么在这个点上就会着了道,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终于会在某个点爆发出来,就像一个爬满了裂痕的瓷器忽然有一天就毫无征兆地碎了。
所以“我爱你”构成了爱情,而“我们的ego相爱"才是婚姻。
这里究竟发生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坎贝尔那个“英雄之旅”原型里著名的那个“Egosurrender"(小我的臣服仪式)的步骤。
在个人英雄之旅里面,是我的“ego”向”self"的臣服,这个成人礼的作用是让我们从baby(宝宝)转化为自己的babysitter(保姆,意思是“能照顾好自己对自己负责”),拿到了自我的主权;而婚姻的神圣结盟是我们各自的ego归顺于对方,我们从此互为彼此的babysitter。
就像“人“这个字的结构一样,互相扶持互相支撑。
单凡其中一方还没有完成自我转化,还没有成长为一个拥有照顾他人能力的babysitter,对方的ego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交付的。这就好比是那个信任感的练习:一个人仰面朝后倒下,组队的另外一个人负责在背后接住他——当你内心有丝毫存疑的时候都是无法倒下去的。
这就是一段成熟的婚姻关系所要求我们去领悟的东西:爱,信任,尊重,责任。
当我们接纳了自己和对方的ego,我们就会看到对方坚硬的壳背后那个委屈的小孩——那个“令人讨厌”的ego另外一个面向其实就是innerchild(内在小孩)。
我们允许对方的不完美,允许那个住在身体里的小破孩有时候肆无忌惮地大声哭泣,有时候小兔崽子般地胡闹捣蛋,有时候莫名其妙的无理取闹,有时候只想自己躲进“洞穴“里不被任何人打扰。就像,我们能理解自己其实也一样。
这也许就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这句话的意思。
作为对方的babysitter,我们就像父母一样慈爱地关照着对方,不加以评判地去包容对方最真实的模样,温柔地接住他们不安的情绪,原谅他们的残缺和故障,让他们得以一点点交付出信任,一点点地敞开心扉露出最柔软的角落,让爱的光芒照进内心最深的暗,让我们的灵魂可以绽放闪闪发光。最重要的是:给予对方支持,让我们都拥有勇气去做自己。
人们会误解婚姻束缚住了自由,事实上,成熟的关系反而会让人拥有成为自己的自由。婚姻不是反人性,而是要求我们去自我约束动物性——它限制其实是动物性的那部分自由,而将人性的自由还给了我们。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在我们成为了别人所要求的“大人”以后,戴上了各种各样的人设的面具,甚至我们自己也不再记得那块被成人世界所封印的那部分了。
我们需要再次被看见自己完整的样子,被允许重新做回孩子,回到“不用营业”的自然人——这其实是我们真正被疗愈的状态。中文里称结婚为“成家”,而家其实应该是那么样一个存在:当你电池电量低的时候,滋养你满血复活的地方。
真爱是一种没有角色的状态,所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流动来自于两个灵魂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出自扮演“丈夫”“妻子”这些身份需要。我们安抚彼此ego学会静默,整个人逐渐柔软松弛下来,日常就像两个天真的宝宝傻里傻气地在嬉笑打闹。
在婚姻里我们不断练习着对方Babysitter的角色,仿佛是在练习成为一个新生命合格的babysitter。做父母其实是需要在心理上和能力上做好准备的——这个问题很容被漫不经心地忽视,于是就酿成了大量原生家庭的先天残疾。
家其实是一个让所有人学习互相照顾彼此的学校,是一间“Loveisthehigherlaw"的神殿。当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从小学习成为自己的babysitter,可以帮助他们早日精神独立,并且从自我为中心的视角里挣脱出来与他人共情。这其实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你们看,体验灵魂契合的婚姻事实上是一种真正落地于生活里的修行。坎贝尔将它称之为一种“神话体验“,并且命名为“炼金术婚姻”——也就是婚姻中的两个人共同休会到他们其实是一体的经验(Oneness)。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文明里那个如何创造“太极”的过程:向上,阴阳能量生生不息地成为一个整体——家;向下,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爱的结晶让生命不断地延续下去。
其实所谓的“修行”与神神叨叨的东西无关,本质上是自我成长与心智的不断进化。
在古代社会并没有“爱的英雄之旅”这个选项,人们出家离开尘世的喧闹在寺院里潜心探寻智慧;而现在集体意识的进步其实将某种可能性悄然地放在我们的面前——让家成为俗世的道场,让爱指引我和你在人间烟火中成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