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共青团重庆市委联合重庆工商大学完成了《重庆市城乡大龄未婚青年婚恋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随机采集到2890份有效样本,试图厘清该市城乡大龄未婚青年婚恋现状,指导具体工作。
“交际圈小”是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大龄青年未婚原因排名前三的是:“交际圈较小,难以遇到合适的对象”,占64.22%;“追求完美婚姻品质,要求过高”,占48.75%;“时代变化,择偶观和婚恋观改变”,占36.99%。此外,还有“习惯单身生活”“男女比例不协调”“父母及朋友过度干涉”等原因。
进一步探究下去,是社会、家庭和青年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青年婚恋难题。
从社会角度看,一是人口性别结构失衡。二是社会宽容程度提高,社会也逐渐认可婚龄走高。调研显示,大龄未婚青年本科学历占比50.83%,大专17.61%,硕士12.18%,可见,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三是社会支持程度不足。他们普遍对相亲网站以及社会婚恋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不高。
从家庭角度看,一是传统婚姻观念的阻碍。调查显示,认为“压力来自父母”的人达61.21%。二是经济能力不足。大部分男女择偶时,仍会评估对方的经济能力,而这恰好是初入职场的青年的短板。调查显示,自认为“谈恋爱、结婚经济成本高,自己的收入、居住等不能支持”导致单身的占18.65%。三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产生了“后遗症”。调查对象中,58.82%的大龄未婚青年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可能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与异性融洽相处。
婚恋教育出现了偏差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变得更为多元,越发注重配偶的性格人品等内涵性的标准,也注重对方学历、身体状况、年龄等因素;但与此同时,非理性标准也仍存在,“外貌协会会员”为数不少,青年中的“选择困难症患者”“选择无能症患者”大有人在。
此外,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往往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长大后,小时候形成的“隐形的内在誓言”,有时会让部分青年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不适甚至矛盾。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此次调查还显示,一些家庭婚恋指导脱离了当代青年的实际需求。父母未能引导子女建立正确的婚恋观。
现在,有些青年的婚恋恍若水电站的闸门:中学阶段,“闸门”紧闭,滴水不漏,严禁早恋,否则将严厉惩罚;到了大学,突然“开闸放水,洪水汹涌喷出”,被频频“催婚”。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陌生人社会”里,青年对网络婚恋服务平台的接受度却并不高。部分受调查者表示,当前婚恋服务机构主要存在“过于看重利益,功利性太强”“有欺诈隐瞒行为”“客户信息保密差”等问题。
群策群力做好大龄青年婚恋工作
如何才能做好城乡大龄未婚青年婚恋服务?该项研究提出了详细的对策建议。
首先,引导大龄未婚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
23.5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将婚恋教育纳入中、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研究建议,将婚恋观念教育纳入中、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青年正确的情感生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坚决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
其次,提高社会支持的力度。
研究建议,优化政策设计。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简化迁户、落户手续,如推行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对青年生育、抚育的经济支持;加大对女性青年在孕期、育期和哺乳期的保障。
积极创办免费培训课程,为青年就业创业开展培训,加大对青年创业资金扶持,提高青年婚恋必备的能力素质和经济基础。
加强购买第三方服务,对青年恋爱交友过程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心理和行为开展指导。组织单身青年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拓展社交圈。
拓展线上线下交友平台。开发诚信度高、公益性强的线上服务平台。共青团系统可牵头建立青年信息数据库,严格审核单身青年信息,为青年交友创造平台。
推动政府部门协调互动。依托民政、卫生计生、司法等专业力量,向青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婚恋能力咨询、婚恋调解等服务;依托行业协会、高校、社会机构等力量,组建专家团队,为青年婚恋工作发挥“智库”作用。
第三,规范和发展婚姻介绍与婚姻服务。
规范婚介服务市场,打击虚假欺骗行为,建立诚信经营秩序。
发展婚介服务市场,培育内涵丰富的特色服务项目。强化婚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婚介与婚庆产业,提供多形态婚恋产品。
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应齐抓共促,突出价值引领、强化公益导向、坚持青年为本、务求工作实效,努力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服务工作。(记者田文生通讯员侯依依孙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