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不论电信网络诈骗如何花样翻新,诈骗分子要想得手,“资金流”是关键一环。“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目前,
从中央到地方,公安部门和银行加强合作,已在预警、快速冻结、及时返还等三个环节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力争最大限度降低受害人损失。
预警:大数据整合提高诈骗拦截率
银行利用大数据,事先对账户进行防欺诈风险审核尤为重要。记者了解到,工行、建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开始启用大数据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加强警银合作,整合公安部门、金融同业乃至一线员工提供的各类风险客户数据,建立风险黑名单库,一旦侦测到客户向电信诈骗黑名单账户汇款,可立即触发预警,自动实施拦截。
“警银合作联手打造的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效果明显,以前依靠柜面人工甄别,电信诈骗拦截率不高;现在借助系统,只要是黑名单库里的账户,基本都能拦截成功。”工行外部欺诈风险管理处处长马旭东介绍。
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工行利用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累计拦截电信诈骗汇款10万余笔,为客户避免经济损失14.6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的汇款拦截35笔,最大单笔拦截金额381万余元。
冻结:“黄金3分钟”切断犯罪团伙资金流
“以前,由于警方、银行、受害人之间沟通不畅,案件处理流程复杂,冻结涉案资金经常错过最佳时机。”马旭东说,随着国家部署加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银行与警方沟通日渐顺畅,特别是通过警银共同开发的查控系统,民警不用跑到银行即可完成冻结操作,由此抓住冻结涉案资金的“黄金3分钟”。
“切断犯罪团伙的资金流,使其无法获取受害人资金,是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挽回群众损失的有效途径。”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公安部刑侦局局长杨东说。
返还:被骗资金返还有望进一步提速
记者采访多地一线办案民警获悉,冻结的涉案资金难以及时返还仍是一大困扰,受害人对此反映强烈。
这一难题正在破解。《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明确,公安机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已查明的冻结资金,及时返还人民群众。银行业金融机构协助公安机关实施涉案冻结资金返还工作,能够现场办理完毕的,应当现场办理;现场无法办理完毕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胡建跃说,这一规定落实到位还需要各地公安机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进一步协作,建立规范、细化、可操作的流程。例如,冻结资金返还是由原路返还还是直接返还给受害者本人,公安机关和银行如何配合,需要出具哪些手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