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家具市场考察,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举行的一次调
研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考察,来了解市场家具种类特色,以及各种各类家具的加工工艺。在本次考察中,我们主要对中式,欧式,以及儿童三种类型家具进行认识与了解,本报告便是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以及网络上实时资讯,综合总结而成。
首先我们先要探讨的是家具的功能性:家具是既有实用价
能给人以精神享受。三.家具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家具是建筑的内在灵魂,它规定了人在建筑内部的活动内容,系统地组织了室内空间、有目的地分隔了室内空间、填补了室内角落空间、体现了室内空间的艺术风格、调节了空间的艺术氛围、装饰了室内空间。
家具与环境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形态的不断演变,创造具有新的使用功能又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内涵,使人与环境愉快和谐相处的公共空间设施与家具设计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新领域。今天家具正从室内、家居和商业场所不断地扩展延伸到街道、广场、花园、林阴道、湖畔……,随着人们体闲、旅游、购物等生活需求的增长,需要更多的舒适、放松、稳固、美观的公共户外家具一个好的户外家具要满足三个主要条件:稳固、舒适与环境协调。它必须易于运输加工,用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和装配,可固定于地上,又符合人体工学的尺度和造型。在布置上要有合适的朝向和方位,能抵御故意破坏者的暴力,易于城市公共市政部门修理和更换。要能较好地适应和减轻日晒雨淋的影响。同时应该便于清洁,耐重压,适应男女老幼不同的身体形状,还要从现代造型美学的角度去讲究美。现代户外公共家具设计更加注意家具的造型、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一件优秀的户外家具就像一座精美的户外抽象雕塑,对当地环境起着美化、烘托、点缀的作用。总之,现代公共环境户外家具设计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挑战,需要当代的家具设计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接下来我们又调查到制作家具的材料有以下这些:红木类,
然而,我们看到价格不菲的都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家具。明代
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都可以看到明式家具的痕迹。明清家具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上浓重的一笔,并且把中国的艺术风格发挥到及至。明清家具,是中国象征设计文化的传统,它可散射的空间外延形式与内涵依然广阔和丰厚。对于明清家具的装饰研究,旨在将传统古典的设计元素,通过摸索、创造性的发展,运用到现代的家具设计教学中。最后,家居色彩搭配原则:第一条,空间配色不得超过三种,嚻渲邪咨、黑色不算色。第二条,金色、银色可以与任何颜色相陪衬,金色不包括黄色,银色不包括灰白色。第三条,在没有设计师指导的情况下,家居最佳配色灰度是:墙浅,地中,家私深。第四条,厨房不要使用暖色调,黄色色系除外。第五条,打死也不要深绿色的地砖。第六条,坚决不要把不同材质但色系相同的材料放在一起,否则,您会有一半的机会犯错。第七条,想制造明快现代的家居氛围,那么您就不要选用那些印有大花小花的东西(植物除外),尽量使用素色的设计。第八条,天花板的颜色必须浅于墙面或与墙面同色。当墙面的颜色为深色时,天花板必须采用浅色。天花板的色系只能是白色或与墙面同色系。
第九条,空间非封闭贯穿的,必须使用同一配色方案;不同的封闭空间,可以使用不同的配色方案。然而在一般的室内设计中,都会将颜色限制在三种之内。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由于专业的室内设计师熟悉更深层次的色彩关系,用色可能会超出三种,但一般只会超出一种或两种。总之,我们在考虑房间的色彩处理时,
间依靠家具的设计和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弥补。家具也是陈设设计的主体,一个空间,可以首先由家具定下主调,然后再辅之以其它的陈设品,以此构成一个具有艺术效果的室内环境。从这点来讲,如果没有符合人们情感的好家具,就无法创造出最为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家具市场调研报告。
装饰工艺(1)班廖伟民20xx年4月29日
针对落后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本人与有关人员深入**县茶坪乡、凳寨乡、鱼市镇、天堂乡、米贝乡、扶罗镇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劳动力外出的增多有喜有忧,劳务经济管理有待进一步引导和规范。
一、基本情况
**县目前农村人口22万,农业劳动力约13.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0%。
20xx年全县有外出务工人员4.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6%。其中,1830岁外出务工人员3.1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91%;3045岁外出务工人员1.5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39%;45岁以上中,外出务工人员0.2万,占同等年龄条件劳动力的0.7%;18岁到45岁劳动力占到外出总劳力的95.8%。
二、外出务工之喜
“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培育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1、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达到800010000元,**县4.8万人、每月纯收入300元,人平年纯收入为3600元,农村年增纯收入为1.728亿,农民人平增收785.45元。预计20xx年,外出务工将超过5万人,农村年增纯收入超过1.8亿,农民人平增收超过818元。
2、增强了农民致富本领。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民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提高了素质。特别是部分返乡创业务工人员,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凳寨乡台洞村村民扬慎新20xx年回乡务农,带领全家租赁稻田种烟50亩,20xx年租赁稻田种烟120亩。该乡东村村民姚贤基利用在外务工学到的果树栽培技术,回乡开发果园15亩,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天堂乡有30余人返乡从事一、三产业。该乡绞沟村潘光强、潘光福,放弃每月1800元的务工收入,20xx年回乡种植烤烟30亩,带动了该村40余户种植烟叶120多亩;该乡高洞村吴代云务工回乡在天堂街上开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店;贡溪乡甘屯村现任村支部书记姜明豪自20xx年外出打工学习到了科技养殖技术,于20xx年回乡进行小尾山羊养殖,从当初的8只羊开始,到现在已有存栏羊164只,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现在该村养羊5至10只的有11户,养羊20至30只的有14户,农户现存栏羊数522只,甘屯村养羊业的壮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XX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XX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玉阳在外务工人员总体现状分析
经调查,玉阳在外务工人员的分布呈三集中的特点。一是总体分布较为集中。目前本处在外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份以及省内的武汉市。呈沿海多、内陆少,南方多、北方少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外务工人员分布较多的城市分别为武汉(3千人)、广州(3千人)、深圳(2.5千人)、东莞(1千人)、泉州(800人)其他20xx人左右。二是行业分布较为集中。在外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建筑业、机械电子等行业。其中机械电子成为在外务工人员最为集中的行业,从业人数达到6000人。在深圳、东莞、广州等机械电子发达地区,当阳籍务工人员成为产业工人中重要的力量。三是居住分布较为集中。当阳市在外务工人员习惯扎堆打工,在外地形成不少当阳村。外务工人员进城后多以地缘方式或专业性质方式聚居,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社区。如在深圳,从事机械电子的当阳籍务工人员达3000余人。据了解,这样的在劳动密集性产业所在地非常普遍。
务工者外出务工仍呈五低趋势。一是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务工者外出务工除少部分是通过企业招聘和自己求职外,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务工基本还是通过人缘、地缘、血缘关系介绍,组织化程度较低,就业带有盲目性,导致外出成本高,风险大,个人利益容易受损。二是技能素质偏低。从调查看大专以上学历多从事管理或技术等岗位,大专、中专以上学历的务工者多从事技术工种或初级管理岗位,中专以下学历多为直接的产业工人,这类产业工人占到全市务工者中的大部分。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直接转移到城市务工,导致这些没有一技之长、文化不高的务工者进城后只能从事一些初级体力劳动。
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已出现有利条件。一是沿海产业升级转型,部分产业整体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主要外来劳动力务工地区(如广东)用工需求降低。二是受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一些企业遭遇困难,不少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订单不足、生产不饱和,出口受阻,企业出现半停产、停产等情况,导致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或歇业、失业,从而选择返乡。三是务工成本增加,当地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部分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并未有相应提高,甚至出现相对下降,部分务工人员自动辞职返乡。四是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留守在家,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社会问题,当阳人素有关心孩子教育的传统,90%以上人员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愿意在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便于孩子与家庭的照顾。
返乡就业意愿强烈的主要集中在两大人群。调查发现返乡就业意愿强烈的主要集中在两大人群,一是35岁以上,子女正在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中年人,他们愿意返乡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赡养父母、养育子女,最关心的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二是20xx岁左右,子女不满3岁的年轻务工夫妻,他们愿意返乡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就近照顾子女。
二是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应该成为当前服务在外务工人员的一个重点。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其次是畅通返乡就业的渠道。第三是是要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实现由城市到农村的延伸,提高务工者的整体技能素质。
三是加强联络平台建设。组建一些在外的务工者协会和劳务联系点,这种做法可以进一步扩展开来。有条件的地区要成立在外务工人员联络服务小组,广泛开展联谊交流、组团回乡等活动,发挥其感情效益和在政策宣传、就业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联络服务功能,让他们多了解当阳本地企业情况,鼓励他们回乡就业、创业。
四是提供各种权益保障。可以依托在外务工人员联络服务小组,积极收集务工者的需求信息,了解他们在维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务工者遇到被侵权的时候,积极介入,帮助、协调务工者维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务工者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青年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不仅让他们的生活面临困顿,也为社会埋下了不容忽视的不稳定因素,这次利用暑假对周围的一些年轻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走访问卷,更加全面了解他们生存的困境,深刻地认识了当代社会的隐忧。
一、外出务工青年的工作状况
1.工作环境较差,工资水平低,福利无保障
外出务工人员普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例如建筑,运输,纺织等工种,这些劳动强度大的体力活,工作环境一般较差,较脏。然而工资水平并没有与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相适应.三险一金基本没有企业去愿意替他们缴纳,甚至有些老板拖欠工资。
二、年青外出务工人员对未来的憧憬与现实的冲突
1.身份认知的迷茫与失落
2.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心理落差及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导致的犯罪冲动
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基本属于生活在城市的低收入者,但他们有时尚的消费观念,追求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但往往自己的工资应对高消费时显得捉襟见肘。社会保障的滞后使这类人群难以享受到社会的福利,工作不稳定,收入的不到保障。入不敷出的生活现状与较高的消费期望值之间的剧烈反差,加之现在社会对他们的忽视、冷漠甚至排斥,增加了外出务工年轻人通过非法方式获取财物的犯罪冲动和可能。近年来一些地方更是发生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人的大规模的集体冲突,为社会的和谐埋下了不小的隐患。改变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
完善福利待遇已显得刻不容缓。
三、年青外出务工人员的婚恋状况
1.感情匮乏的青春
2.越来越高的离婚率
四、年青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期待及社会应给与的引导
1.外来务工年轻人内心的苦楚与矛盾
外来务工人员刚刚来到陌生的城市时基本上本着乡村人的善良和朴实,和对城市的憧憬和期待,他们期待尽快地融入城市,开始新的人生和生活。但理想在现实面前难以支撑,低工资,高消费,城市社会的漠视,让这群年轻人的自尊心受的了冲击,生活方式被边缘化,不良情绪容易长期积累。当各方面的矛盾被激化时,少数人走上了极端的道路通过暴力犯罪来获取钱财满足消费欲望或获得“尊重”。更多的人虽说能够踏实工作,但始终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既对现实不满又难以改变现状,仍是继续着苦闷。
2.社会应给与的帮助和引导
在走访中大部分的人表示希望政府能提供免费高质量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尽快转化为技术化程度高的人,能够有一份体面而薪酬较高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外出务工人员福利保障,消除城乡福利的二元化结构,让外来务工人员消除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壁垒,和谐相处。进一步的放开户籍政策,完善各种福利待遇,为外来务工人员彻底融入城市打开方便之门。给予这股新生力量希望和动力,更好地引导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
调查人群范围:18—29岁的外出务工人员
1.停止学业出去工作的原因
A.对学习无兴趣,学习成绩差B.对外面世界的渴望C.家庭条件较差
D.已辍学朋友的鼓动
2.对现在的工资水平是否满意
A.不满意B.还行C.满意D.不好说
3.会不会花半个月工资买一套名牌服饰
A.肯定会B.肯定不会C.有朋友一起买就买D.看当时心情
4.在工作地有没有女(男)朋友
A.没有B.有C.不知道达没达到那样的关系
A.打牌B.睡觉C.逛街D.去歌厅
6.对未来有没有过长远的规划
A.经常在想B.没有想过C.偶尔想想
7.会不会回去从事农业生产
A.绝对不会B.回去的可能性较大C.回去的可能性较小D.肯定回去
8.以后会在城里买房吗
A.肯定没钱买B.一直努力工作,一定要买C.可能性太小D.可能性很大
9.了解三险一金吗
A.没听说过B.很了解C.听人说过,但自己不了解D.了解一点点
10.如果政府有免费的职业培训,会去参加吗
调查结果如下:
很多改变都显得刻不容缓,应尽快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融入城市的壁垒。建立完善一致的城乡福利保障,使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免费培训工作,既可以加快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也给外出务工人员更大的生活希望和生活热情。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