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蚊蝇易孳生、病菌繁殖快,是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同样,人们外出游泳、戏水频率增高,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外出及户外工作者也需做好自我保护,避免炎热天气导致的高温中暑。
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青少年用眼卫生意识薄弱,更容易发生感染。该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7天)、传播快、发病集中、夏秋季高发,其中8-9月为流行高峰。传播方式主要为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眼部分泌物传播。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畏光、眼痛等症状,也可见结膜下出血或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偶见轻度虹膜炎,患病者通常需居家隔离7天左右。
01
防控建议
(一)注意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采用流动水冲洗)、不揉眼的卫生习惯,个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避免交叉感染;
(二)若家庭成员患病,所有用具应消毒处理并单独使用,特别是毛巾应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三)患者应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居家治疗休息;
(四)游泳池、浴室、幼托机构、寄宿制学校等重点场所对集中管理的毛巾应加大悬挂间隔,避免毛巾相互接触,同时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五)如若出现眼球异物感、充血、流泪、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六)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的学校、幼托机构、集体单位等,应做好使用的场所的终末消毒工作,避免接触感染。
二、伤寒
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目前除发热外,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持续性高热(40~41℃),相对缓脉(脉搏的加快程度低于体温升高的程度),表情淡漠,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严重者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多。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主要通过污染水、食物而传播,也可通过苍蝇、蟑螂等媒介污染食物而传播,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水和食物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人群对伤寒普遍易感,患伤寒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02
(一)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并早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隔离至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
(二)伤寒病人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服、生活用品均需消毒处理;
(三)饮食从业人员应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带菌者;将带菌者调离饮食服务行业,并进行彻底治疗;
(四)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和蟑螂),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五)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
三、手足口病
在每年夏秋季多发,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伴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个别由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飞沫)等感染,托幼机构在高峰期易造成交叉感染。
03
(一)居室和教室应勤通风,加强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应用肥皂水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流行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三)自愿自费接种EV71疫苗。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该疫苗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适龄儿童尽早接种;
(四)及时就医。若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监护人要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肢体抖动、呕吐、脸色苍白、哭闹不安或精神萎靡等表现时,立即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
四、中暑
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夏季高发。中暑的症状有轻重之分,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即热射病),因长时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则会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现象。
04
(一)在高温天气,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合理休息;
(三)尽量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避免正午时段外出,外出时,应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并涂抹防晒霜,以免晒伤;
(五)若自己及身边有人发生中暑症状应及时拨打120,前往就近医疗点就医,周围其他人应帮忙将患者转移到阴凉的地方;若出现重症中暑,应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迅速给其降温;发生重症中暑(热射病)时,患者的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的抽搐,遇到这种情况时,要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给患者喂水,如果患者发生呕吐,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