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谈恋爱就像放风筝一样,抓的太松,风筝会飞走。抓的太紧,线会断”
我们都曾为爱情付出全部,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搞的遍体鳞伤,自此对爱情不抱有希望。努力经营的爱情总是不会变成我们想要的模样。为什么?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谈恋爱也是一样,这不是心机,不是所谓的对爱情不单纯,是凡事儿都要把控一个分寸,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包容是什么?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女朋友把我的吉他摔坏了,因此我发了脾气,但最终我还是原谅了她。她因为弄坏了我喜欢的吉他,也原谅了我刚发的脾气。
那什么是失去分寸呢?
女朋友说,你要是还想要我就不能再喜欢音乐。我把所有的乐器统统砸掉。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爱情把控分寸的回答,他是这样说的:
只有了解自我,和自己和解的人才会“包容”对方。
其实在恋爱中的男女,许多时候不是对别人不满,而是对自己一种无能为力软弱的气愤。恋爱往往是我们第一次经历兵不见刃的人际冲突,也有可能是第一个非血缘也非权威的对方来走进你的生活。在没血缘,没有法律关系,没有经济的辅助下,我们依靠我们自身的魅力去吸引一个人,很容易会失去自信。因为对自身魅力的不自信,所以会寻求道德至高点,他人的认同感,利益的等价交换,对别人的控制来束缚对方的行为。
在这个时候,当自身心目中等价交换没有马上达成,那么对自己能力的不满当然会变成对对方的人格不满。为什么你不够关心我,为什么你不够体谅我,为什么不够重视我,为什么你还可以有别人给你欢乐?
有时候,为了巩固爱情,我们会期待血缘关系,期待法律关系,期待经济互助——但有时候这些期待让我们对爱情更孤独,更固执,也让爱情更简单粗暴地变成一个道德和利益的角量场。
仔细想一想,你真的是在容忍谁嘛?还是受不了独自面对无聊苍白的自己?你的包容到底是你爱他,还是愤怒没有得到他人眼中的利益交换?或者是情愿在自己的幻想里做一个忍辱负重的悲剧主角,也好过在孤单和无聊中找不到自身价值,怕孤单的自己被所谓的他人嘲笑?
爱当然可以算是短期激励的一种,我们很难真正的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对人民服务中去,但如果,现在,有个心爱的人对我们笑一笑,让我们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了以后会甜蜜的抱着我们夸奖几句,我们很容易产生了一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豪情。但爱又不是完全的交换,这里面的付出和得到没有硬通货,许多时候的激励,其实不是他对你有多好,而是通过了爱情这个方式方法,我们完善了多少的自我人格。一味期待对方感激自己、离不开自己的人,往往反而是不愿意完善自我人格,自我价值比较低的人,而自我价值低的人又很难得到他人真正的依赖——就好像穷人的痛苦不一定是他穷,而是他被剥夺了一种世界通用方式可以帮助别人,被人依赖的机会。
--知乎菠菜
是啊,许多问题看起来是爱情的问题,其实更类似于人生态度的问题。一味期待对方感激自己、离不开自己的人,往往反而是不愿意完善自我人格,自我价值比较低的人,而自我价值低的人又很难得到他人真正的依赖。
我做好了与你过一辈子的打算,也做好了你随时要走的准备。这大概是最好的爱情观了,深情但不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