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彼此

人生并不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创作的作品就叫“更好的自己”。而亲密关系,就是一种创作形式。关系中的摩擦,就是作品打磨的过程。关系中的危机,更是逼迫双方,退后一步,审视到底哪里有了缺失。这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完美的婚姻。因为婚姻并不是两个完美的人结合在一起,而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在一起变得更好。

■高琳

有句话说“再好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100次离婚的念头”。记得10年前,我和老公陷入了一场婚姻危机,我当时认真地想过,要不离了得了?但仔细一想,离婚有太多现实的问题,想想就头大,而且好像也还不至于吧?为了给彼此一个缓冲的机会,我决定先分居。于是我开始上网找房子。20分钟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深陷研究房价而不能自拔,边看边惊叹房租之贵,也突然意识到,我这不是瞎折腾吗?还不如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亲密关系中,三大干扰因素

经常有人跟我感叹:您可真是人生赢家啊,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每次听到这种赞美,我都不知道要怎样回应。因为在我看来,人生并不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创作的作品就叫“更好的自己”。而亲密关系,就是一种创作形式。关系中的摩擦,就是作品打磨的过程。关系中的危机,更是逼迫双方,退后一步,审视到底哪里有了缺失。

这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完美的婚姻。因为婚姻并不是两个完美的人结合在一起,而是两个不完美的人,在一起变得更好。

首先,一个人的“表现=潜能-干扰”。这是著名的“Performance=Potential-Interference”公式。作为教练,我们的任务就是帮着被教练者激发潜能,减少干扰,提升表现。那么,在婚姻中如何激发潜能,又如何减少干扰,让我们的关系表现得更好呢?不如先从“干扰”说起。毕竟大部分人走进婚姻,都是相信这段关系有无限潜能,只不过被各种“干扰”不断耗能,才让关系最终走向死亡。

婚姻中第一大干扰是“钱”。研究表明,夫妻为钱吵架的频率越高,离婚的可能性就越大。生活中要做的决定太多了,如果每个决定都要因为“钱”这个限制因素而反复纠结,就会让关系承受一些不必要的摩擦。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不无道理。

那么难道穷人就都婚姻不快乐吗?当然不是。因为大部分金钱的矛盾背后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很多欲望产生于“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在公司,我们经常强调要“向外看”,要有“外部视角(outsidein)”,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市场上最好的比较。但在婚姻中,正好相反。两个人要关上门过自己的小日子,不用看别人怎么过的,更不要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因为在婚姻中,你要的不是最好,而是最适合。越向外看,越会把问题向外归因,也就越无解。最终就会变成互相指责,互相埋怨。而越能向内看,看向彼此的关系,看向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就越幸福。

其实,婚姻里最考验人的,是每天为一些琐事争吵。老婆嫌老公天天加班,不顾家。老公嫌老婆一心扑在孩子上,不搭理他。双方都很委屈,都觉得自己不过是为了这个家好。其实,所有的冲突,背后都是权力斗争。

为了能赢得并不断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有的靠努力工作赚钱,于是工作、加班就成了干扰。有的勤勤恳恳做家务,照顾孩子,这时候家务、孩子就成了干扰。其实,工作本身不是干扰,孩子更不是,而是各种琐事的分工、各种选择中该听谁的那个问题成了干扰。比如养孩子,要不要为好学校买学区房?该不该鸡娃?要选择高考还是出国?每一项决定都需要提前做,也没有回头路。亲密关系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和冲突中被磨平了……

第三个干扰因素是“第三者”。其实,“第三者”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根源。问题的根源是关系中出现了缺失——爱,温情,浪漫,认可,责任……

不爱自己,跟谁结婚都不幸福

当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家人、朋友以及来自外界的声音可以是支持,但更多情况下是进一步的干扰。本来两口子吵架没打算离婚的,回家跟父母一说,越说越气,父母再跑到男方家一评理,这婚不离也得离了。所以啊,还是那句话,向内看。

《爱自己,跟谁结婚都一样》里说:“不爱自己,跟谁结婚都幸福不了。”作者是一位德国的资深记者,她曾与丈夫走过了一段痛苦、支离破碎的婚姻,后来运用书中的理念,两人重修旧好,走上健康甜蜜的婚姻之路。

在书里她写道:危机是健康的,正常的,没有任何伴侣关系不是在危机的伴随下健康成长的!你仅仅只需接受这一观点,就会感到放松。在一段漫长的婚姻关系中,危机也可以成为拐点,让彼此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对方。

正如书中所说:“想要改变你的伴侣关系,就要首先改变你的生活。当一个人好好爱自己时,她(他)就不会将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放在他人身上。因为只有自己完整了,你才不会从别人那里获取你自己没有的。你喜欢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发自内心地对自己好,一个对自己好的人才能对别人好。”

提升关系的潜能,关键在于沟通

关系是一种能量,它是有生命力的。而想要让它更有生命力,就需要两个人不断地互动,让能量在关系中流动。这就是沟通。

但是在沟通中,男的总觉得女的“不讲理”“太矫情”,女的又觉得男的“不走心”“太直男”。问题是,家本来就是一个讲情的地方,而非讲理的地方。越讲理,越有问题。

前两天我家换了个电子锁,我不太适应新锁,有几次我以为门关上了,但其实没有关死。老公回家以后发现门一推就开了,就跟我说让我下次注意。为了掩盖自己的低级错误,我就开始撒娇、耍赖,说他买的锁不好,为什么之前的锁没有这个问题,还指责他批评我的态度太严肃了。

老公也不跟我辩,只是说:“好好好,我错了。”你看,这就是聪明的男人——我撒娇、耍赖就证明我已经知道错了,还非要继续争论对错非但毫无意义,还消耗彼此的能量。

因此,在争论中,夫妻双方都需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你宁愿自己是对的,还是幸福的?”而作为男人尤其需要知道,吵架的时候,对你最有用的两句话就是:“我错了”“我饿了”。

“我错了”——并不代表你真的就错了,而是你认识到在这件事上,她和你的认知不同。

而此刻她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认为你是错的。所以啊,“我错了”,其实是“你认为我错了”的缩写。那她认为就认为呗,你要是真爱她,为什么就不能让她“认为”一下?而说完“我饿了”,俩人就可以高高兴兴做饭吃饭去了。饭进肚子里,嘴就堵上了,还吵什么吵?

婚姻是一所修行的庙宇。如果有了孩子,那就是另一场修行。祝愿各位在婚姻的庙宇中,彼此携手同修,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彼此。

THE END
1.11.22国内知名心理导师是否渴望探索亲密关系的真谛? 11 月 22 日,我们特别邀请同济大学心理学教授-姚玉红老师分享关于生命中的孤独与亲密。在这里,你将有机会解开心中关于孤独与亲密的谜团。 无论你是在孤独中徘徊,还是正在寻找更深入的情感连接,都欢迎你加入我们。 让我们在这个温暖的空间里,找到心灵的归宿,学会在孤独中成长,在亲密关系https://www.douban.com/event/36809670/
2.姚柳婚恋关系研究院2024年和100位专家& 一线资深心理咨询师一起 探索适合中国婚恋关系咨询的最佳技术实践 申永磊 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郑日昌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史占彪教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https://yaoliujiaoyu.com/
3.“辽宁高校心理阳光大讲堂”举办第十期讲座4月2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承办的“辽宁高校心理阳光大讲堂”举办第十期讲座,邀请同济大学姚玉红教授作了题为“孤独和亲密:大学生生活的两个心理关键词”的线上讲座,3.8万人次在线观看。 姚玉红教授从“人际多包容”观念带来的困惑出发,提出设立人际界限或冲突底线的外在与内在https://jyt.ln.gov.cn/jyt/jyzx/jyyw/2023040421332517023/index.shtml
4.为什么家庭会生病最新章节陈发展著——姚玉红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副主任委员 这是一本从自我、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等多个方面帮我们开拓视野、打通家庭人际关系“任督二脉”的书,也是一本结合了通俗的心理学知识讲解、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描述的书。如果你对自己的家庭关系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578507/1.html
5.了解真正的亲密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正的亲密应具备三个要素: 依赖、独立与冲突。 依赖,是安全感。当你感觉到有压力,想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安全的港湾在自己身后。 独立,是边界感。在亲密关系中,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朋友、工作与生活。 而冲突,是亲密关系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调节边界的有效工具。 https://m.chunyuyisheng.com/m/topic/2671812/
6.超越婚姻关系的关系下面这颗黄色透明水晶叫护盾,用来防护我们为自己建立起来的正心正信。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关系,比如爸爸妈妈孩子,这也是最稳固的家庭结构。爷爷奶奶生了爸爸,外公外婆生了妈妈,到孙子就是三代人,这样的迭代关系很像一个“品”字。品味血脉的延续与觉醒。 https://www.meipian.cn/55tyoy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