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冲击了以传统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乡土社会,取缔了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集体公社,人们的自然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从集体中得到解放。虽然集体与个人是一组并存关系,但在价值尺度上,集体与个人对人的行为指标有不同的导向。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的观点,以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的独立性”这一发展阶段[1],一方面,它使个人摆脱了传统社会人对人的人身依附,使个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这种独立性又是以对“物的依赖”而实现的。它不仅指消费社会人们对物欲的追求,还体现在资本文化层面,人们希望围绕自身建立起现代感,在良好的镜中自我中实现心理满足。这种对个体的强调,在婚姻关系中体现为个人欲望表达的正当性。以婚姻为目的的交往不再仅为了家庭的结合与延续,而是相爱之人个人意向的决定。但长期欲望的阉割使中国人面临着“破茧成蝶”的转型过程。人们的主体意识一边被集体观念束缚,一边渴求着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想追求的自我观念。
《人在纽约》(1989)通过围绕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讲述海外华人的行为导向从集体目标转向个人欲望时做出的努力,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人遭遇的身份认同的困境。赵红为了讨好丈夫,表演美国电影中性感女郎的英语台词,但是他的丈夫并不在意她迎合西方思想付出的勇敢和面对的窘迫。黄雄屏励志做到干练独立,和男友的生活空间划分明确,但是当她和仍留有感情的前男友再见面时,前男朋友说起自己有了愿意依靠他的新对象,黄雄屏内心还是会黯然神伤。李凤娇更是个同性恋,对男性不屑一顾。但是,当时的社会对中国人已经足够排挤了,再加上女同的身份,更是让她孤单得无所依靠,于是在崩坏的精神状态下毁灭和女友的交往关系。这个电影讲述了想要表达欲望的中国人,因为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偏见,形成的主体表达欲望失语的生活状态。赵红得不到丈夫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认同,黄雄屏得不到前男友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依靠,李凤娇特立独行却陷入孤独的深渊。她们为彰显自身独立性打造的现代感形象缺少任何文化阵营的文化认同,只有三个女人互相怜惜,才能找到些许的慰藉。
由此可见,实现自我满足离不开集体文化认同。资本文化的引入使国内迅速掀起个人主义的思潮,主张个人从集体中得到释放;出国的留洋人士更是渴望迎合西方社会,塑造出独立的自我形象,这种对个人主体性的诉求表现在人们面对婚姻关系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路线之中。但是集体与自我并不是割裂的关系,以《人在纽约》为代表的电影表现了华人在追求个体的道路上,离开群体认同所遭遇的自我迷茫。正如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夫妻个人角色的本质在集体中得以确立。缔结婚姻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化环节,使夫妻在社会集体文化的风俗、伦理和法律中审视自我。在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出国的人们,许多都经历了在自我与他者、个体与集体的主体间关系中找到平衡的难题。
二.婚姻法改革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力求社会管理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在婚姻方面,国家在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根据实践经验和当时婚姻家庭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了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它在原有的法律基础上新增两个重要条例:一是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二是把婚姻权利从国家下放至个人,若感情确已破裂、调节无效,将准予离婚。婚姻法律制度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确立和维护婚姻家庭生活的有序化、塑造理想的婚姻家庭关系,所以它的内容主要源于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作出必要的调整,使人们的婚姻关系产生变革。
三.对外开放后留洋人士的心理落差
四.结语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M].人民出版社.1955
[2]张癸.全球化移民新趋势与五缘文化传承发展[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3]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宋践,李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
[5]孙承健.魔法师的世界:电影叙事的观念与表达[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