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情现状:性失落与冷亲密

对于当代爱情的健康状况,人们普遍拥有下行的预期。爱情的叙述里写满了焦虑:关于丧失自我的焦虑,受到伤害的焦虑,承担责任、未来预期的焦虑。

现实的焦虑转移到了爱情的感官。于是形成两种情感现实——冷亲密与性失落。

冷亲密是一种亲密关系困境,个人主义带来了平等、自由,而它的代价是,现代爱情不再相信“永恒”。永恒曾经是爱情之美,而今却是束缚自由选择的陈旧话语。

性失落是一种当下的注脚,是都市里正在生长的群体心态。科技允许人拥有更多渠道、机会攫取性,性也不再是道德禁忌。两种脚本同时发生:一些人正在经历性启蒙,学习健康的性,而另一些人,已经进入“性爱的终结期”。

绩效社会的打工人进入“性疲惫期”,有哲学家说,性是消耗,而不是能量生产的活动。有调查数据说明,千禧一代是性观念更加开放的一代,但比起上两代人,更不热衷于性。

我们真的不需要情爱了吗?

这一份情爱报告,将深入2023年的情爱现实。

鉴定王宝钏,批判恋爱脑

情人节档票房失灵了,有人说:爱情片亡于2023。

甜宠、爱情在热剧中的比例也不及以往,复仇、悬疑剧激起的水花更多。但人们仍在考古爱情,用现代的刀,砍古早的情锁。

互联网居民从古早爱情剧里鉴定出一批又一批不可救药的恋爱脑(挖野菜的王宝钏)、心理健康状况存疑的霸道男主(口不对心江直树、家暴潜质莫绍谦)。

他们旗帜鲜明地鉴定恋爱脑、质疑恋爱脑、批判恋爱脑、杀死恋爱脑。浪漫之爱被重新审视:爱是一种话术吗?以奉献之名的爱情里,为何双方总是话语权、付出牺牲不对等?他们重新审视爱情的权力关系。

今年播出的《我的人间烟火》里看着灭火器发呆的“恋爱脑”许沁显得不合道理,也不合时宜。

互联网在重新发现古早爱情里的女性角色,她们曾经得过骂名,如今却是“头脑清楚”的“新女性”。

比如《粉红女郎》里的“万人迷”,《爱情公寓》里的婉瑜,还有《华丽转身》里的司徒迪迪,“恋爱脑”的反面是“人间清醒”。

多年以后,一种港剧骂人的方式上了热搜,叫“找个男人嫁了吧”。

直播间、某宝流行“骂醒恋爱脑”的服务,价格不等,较便宜的5元起即可享有,其中一些还是由正经的心理咨询师提供。

而短视频里“当你的闺蜜谈恋爱,就带她们去挖野菜”成了魔性传播的梗,恋爱脑被视作一种需要急救的绝症。

为什么“骂醒恋爱脑”会成为某种风潮?它似乎是应激性的心理机制,它提醒你防范情感中的自我剥削。为爱情放弃前程、放弃自我,为家庭贡献所有,它的内里是恐惧与困惑、是自我保护。

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让情爱的境况复杂很多。

当人们害怕爱情,不仅是焦虑进入情感要付出的身心灵损耗,更害怕担不起情爱婚姻所提倡的消费:一餐饭、一张床、一间房、一次旅行、一场婚宴到一个孩子,全都是实打实的经济账。

“批判恋爱脑”有矫枉过正的嫌疑——突破封建礼制、为了自由之爱化身为蝶的祝英台,也被列入“恋爱脑”的名单。

互联网重新定义“娇妻”,“娇妻”被过度地使用,成为随意可贴、侮辱性的标签,反而消解了女性拥有婚姻选择权的主体性事实。

焦虑、恐惧、愤怒混杂在一起,成了“猎捕恋爱脑”的动机与燃料。

爱人评价值,爱情上绩效

一个热词:情绪价值。

从情感博主、剧评人到家庭社会学学者,都在重新剖解这词。情绪价值被当成一种视察爱情、婚姻健康指数的工具——积极的、快乐的、幸福的体验,需要高于消极的、失望的、悲伤的情绪。净值越高,越值得相处。

当2023年又一堆明星因为离婚、分手新闻上热搜,人们依然会惊叹,又迅速接受,并更快速地剖析双方情感及经济层面的价值较量,亦更容易祝福“离婚快乐”。

但对情绪价值的量化苛求,似乎正演变成爱情绩效体系。

“情绪价值”一词更早源于市场营销理论。而如今人们谈论的高情绪价值的伴侣指的是——“情绪稳定、积极豁达,性格成熟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情商高”或“好相处”(但也可能是自我压抑的讨好型人格)的人,以往这是职场里对优秀员工或管理人员的品格要求,现在被刻画进恋爱对象的模板。

爱情的核心逻辑被打破,“情绪净值”是重要的体验,更讲求“价值交换”,而具体的人的独特的成长史、个人色彩被弱化了。

现代爱情需要对抗巨大的焦虑。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写道:效率社会带来的对主动性和绩效的过分强调,让我们习惯用性价比衡量一切,用确定的绩效去考核爱情。

“浪漫爱”诞生之时,它关于超越与自由,男与女突破现实与阶层壁垒走到一起。而如今,“浪漫爱”无法嵌入“被迫自我选择”的内卷,情爱更接近一种舒压的介质、某款精神补充剂。

琼瑶奶奶写狗血剧之爱,只能存在于奶奶的年代。

“为爱奋身”与“天涯海角”更像是千禧年的爱情幽灵。

哪怕中国婚恋传统追求就是“高度理性化”的“门当户对”,但更极端的情爱“工具化”现象这几年愈发浓重。

情爱是“获得资源的工具”这一点,被广泛传播与转码了——情感博主(如ayawawa和曲曲大女人)大谈如何用情爱换取资源价值、所谓情感咨询机构做隐秘的“PUA教学”、情感诈骗活跃在社交媒体和新闻事件里。

熟人社会减少了对情感道德的审视,它的好处就是自由,而它的坏处也同样来自自由。一个人能深度自我包装与表演,你无法轻易洞察对象的本质,对情爱更深度的恐惧涉及生命与精神安全感——《消失的她》和《鹦鹉杀》都有相似的真实事件可溯源。

一些年轻人回归“相亲”的传统,理性化地排除不确定性、自我保护地选择保守。

而一部分人正在寻找更安全的情绪价值体验:宠物猫狗、纸片人、追星(但有塌房的风险)、游戏和玩具。

女有《恋与制作人》,男有《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它们提供的多巴胺轻盈无负担,不包含现实隐患,只需要花些许能负担得起的费用,就可享有技术为你提供的纯净值、无限爱(与讨好)的精神体验。

爱情游戏很少谈论关于现实的部分,它提供的是虚幻的代偿:现实里少无条件的爱,纯爱是跨越身份、条件,爱上“我”的独特性(甚至是因为“我”足够普通和诚实)。

这里的爱无须承担高昂的成本、后果与责任,只要沉浸式体验浪漫爱本身。电子爱情的核心卖点就是舒缓爱情焦虑。

人并不是不需要亲密关系——而是像原子一般涌向了多极。

一些人决定只体验情爱里激情、快乐、自由而新鲜的阶段;一些人决定用搭子、电子人填充情感需求的空隙;一些人更加理性化,量化爱情婚姻。

还有一些人选择复古:在社交媒体上认领“纯爱战士”头衔——它的流行,本身即是“杀死恋爱脑”的反例,纯爱战士是爱情政治里的少数派,是浪漫爱乌托邦仅存的居民。

今年年末,《请回答1988》的纯爱CP宣布恋爱结束,德善与狗焕分手时,人们哀叹又一份能寄托愿望的怀旧爱情样本消失了。

性失落:为什么不需要性了

并不是人们不需要性了。男男女女不同意,约会社交软件、性玩具产业也不同意。

性如同穿衣吃饭,弗洛伊德百年前就为性正名,性无关道德,是项基本的生命欲求,性社会学学者潘绥铭认为中国的“性革命”始于上世纪90年代,性的愉悦被逐渐推到大众文化的台前,嵌入在当代消费生活里。

然而不少数据、研究却在显示,“一对一的性”正在面临消退危机。

年轻人越来越难进入亲密关系了,爱与性一同消退,伊娃·易洛斯写了《冷亲密》《爱的终结》,“原子化的人”之间的关键链接正在消失。

现代生活有了个人自由,也有了悬浮、不安全感。现代生活与高度不确定性绑定。

早在2018年,美国《大西洋月刊》就出了“性萧条”的专刊,当中提到,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密切追踪其公民的性生活,但那些尝试做统计报告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之中,年轻人性行为的初次年龄正在延迟、性行为的频率正在下降,英国、瑞典、日本、荷兰的研究都显示了相似的趋势。

调查报道提到多项社会、心理学调查,Z世代美国人比前两代人拥有更少的性伴侣,15%的受访者表示成年以来一直没有性行为。

此前的25年间,结婚的人越来越少,晚婚比例攀升,未婚同居比例的增长远远不够抵消结婚人数的消退:大约60%的35岁以下成年人没有配偶或者稳定性伴侣(哪怕在美国casualsex盛行,同居、结婚人士仍然相较拥有更稳定的性)。

有受访者认为,网络提供的色情如此便利,他没有必要进入“肉食世界”。

作者KateJulian还提到美国《人口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性的消退也许与互联网提供的色情有关——这项报告以一座美国小镇为调查对象,该小镇的出生率从1999年的13%降至2007年的7%,调查认为互联网接入、提供替代品是关键影响因素。

也许,性之变是现代生活的果实:性变得更加碎片化、更加讲求效率——获得性比以前更加便利了,但社交与生活运转也比以前更急速了。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截至2021年,全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约为2.39亿人。

一篇发布在《青年研究》上的《中国式丁克的行程路径探析》本是针对丁克家庭做的调查研究,但也对丁克家庭以外的人们的感受有不少阐释与启示。

稳定性关系、婚姻的负担变得更重:高竞争的职场与缺乏安全感的生活、高强度的亲职期待与育儿压力、为自己而活的个人主义与对生活掌控感的期待,都对当代人的婚恋选择造成关键影响。

性失落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况,虽然有性需求,但它针对短期的需求填补、情绪性压力释放,它不再强调爱情是性当中关键的积极的心理。

性是更多元而自由的,但同时,自由也意味着链接的松弛,更难产生深度的关系,甚至性对象根本性消失——除了玩具和电影,还有AI电子情人。

所以无需再承担实体关系的责任,也无法享受亲密关系可以赋予的心灵体验及紧密陪伴。

性失落的另一层面是,哪怕拥有稳定性对象、性体验的当代人,也有另一种焦虑需要面对。

性难以剥离种种焦虑孤立存在,如果说它的变化有一点好处,那么就是人们更强调“性同意”与平等自由关系。

当总结情爱现实,我们提出了两个关键词:性失落与冷亲密,这种表达并不是提倡人们要因此形塑自身、嵌入冰冷现实。

也许无法否认,此时此刻选择做一个理性人,是更现实、功利的选择,但如果能每每重估仍存于身上、更偏向一个情感人的部分,如果个体能稍微重新视察自身的处境、重估亲密关系的重要性,那么,那种无处不在的悬浮感,或者就能找着一些哪怕最初级的破解法门。

高度工具化、精于谋算的理性化思维,或许能让我们适合生存,但不那么理性的部分,才更让人感觉活着。

THE END
1.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王晶鑫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青年对恋爱、择偶、性观念和婚姻物质条件的态度。研究指出,物质化、开放化和自我化是当代青年婚恋观的显著特点,并提出了通过强化家风家教和净化网络环境来引导青年树立http://www.sxqnb.com.cn/html/sxqnb/20240802/25932.html
2.当代年轻人恋爱现状品玩当代年轻人恋爱现状 影响力数据 总互动 互动率 操作 微博 20 0 1 1 50.00‰ 查看原文https://media.beer/news/70202937
3.《前任4》的平淡,道出了恋爱和婚姻的3大真相,拒不认错是大忌(前任《前任4》过于平淡的背后,隐藏了恋爱与婚姻的3大真相。也许掉落婚姻漩涡的你,处于离婚冷静期的你,想要步入婚姻的你,该认真品味一番。一、当代年轻人的爱情现状,相亲还是寻找灵魂伴侣,两难四部前任系列下来,孟云始终是那个在原地踏步的人。他每一段恋爱的分开,都引发深思,尤其是是《前任3》最让人共鸣。有多少情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481759/
4.恋爱现状(精选十篇)大学生谈恋爱属年轻人、中的正常事,随着我国大学依法治校的理念逐步形成,谈恋爱也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本应无可非议。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不少年轻人受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观念判断出现混乱,导致有些人思想的迷茫,使爱情观发生偏差,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大学生恋爱的现状特点,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爱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yo72i8.html
5.当代中国情侣恋爱现状:线上秀恩爱,线下分得快伪仪式感,榨干了多少年轻人的钱包和内心。 童话故事《小王子》里的狐狸说: “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爱情是需要仪式,因为仪式感可以让爱情更加长久。 https://www.jianshu.com/p/640a80a59ed6
6.2024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行业消费者分析:年轻一代婚姻观念改变,25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约七成被调查者认为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才会选择结婚。青年一代更看重感情和精神层面的契合,而非仅仅基于物质条件的考量。目前,晚婚和不婚现象在当代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他们不再急于进入婚姻关系,而是更愿意耐心等待,找到能与自己共振的灵魂。https://www.iimedia.cn/c1020/101640.html
7.当代年轻人感情现状:脱单容易恋爱难前来自星暮眠当代年轻人感情现状:脱单容易 恋爱难 前两天和朋友去玩,买了一个许愿牌,其中有一条愿望写的是找到男朋友。 朋友说,对你来说脱单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我说,对啊,可是恋爱对我来说不是啊。 脱单对很多人来https://weibo.com/7572568873/N8l50BtgG
8.当代年轻人的恋爱观4. 上大学之前,你对恋爱的期待 超级期待一般期待很少期待完全不期待 5. 你现在的情感状态? 热恋中追求中单恋中暗恋中清心寡欲中 6. 现状与当初的期待有多大落差? 毫无落差有些落差与期待完全不符 7. 假设进入恋爱后,你觉得你的生活方式会有所改变吗? 与平常毫无差异有差异但不多有很大差异 8. 假设进入恋爱后https://www.wjx.cn/xz/248566046.aspx
9.优秀无法吸引一个人,“创伤”才会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调侃当代年轻人的恋爱现状:第一步:上床;第二步:分享童年创伤;第三步: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人们常常以为建立亲密关系的动力是一个人够不够好,够不够优秀,但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很多时候关系中真正起作用的反而是那些“创伤”的部分——有些人外在条件很“优秀“,你可能就是没感觉,反而常常会被一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topic/269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