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移今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九三学社上海组织的主要领导人。1946年6月,他参与在上海创建九三学社分社,并积极参加了当时风起云涌的爱国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主持上海分社的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为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参政议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走上革命道路
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1946年2月九三学社筹备委员会成立,公推许德珩、褚辅成、梁希等为委员,笪移今受许老之托,积极参与筹委会的工作。同年5月4日,在重庆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九三学社,发表宣言,提出八项基本主张,三点时局意见,笪移今在会上被选为理事(共16人),成为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1946年,蒋介石蓄意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放肆挑起内战,人民苦不堪言,因而停止内战,要求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上海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公推马叙伦执笔,于1946年6月7日上书蒋介石,呼吁停止内战,以救危亡。在呼吁书上,笪移今和163位知名人士签了名,还组织各界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停战,实现和平。笪移今在马叙伦的授意下,起草了《为和平请愿告上海市民书》。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五万多群众齐集北站广场,举行欢送马叙伦等赴宁请愿团大会,笪移今参加了大会,并登车为马老等送行。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横遭特务暴徒殴打,马叙伦等多人受伤,惨案发生后,九三学社经笪移今起草对受难人员发电慰问。6月24日,马老等返回上海,笪移今和民进徐伯昕、民建勇龙桂等去龙华机场迎接。
1948年秋冬以后,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溃败,政治上更趋反动,上海局势紧张,白色恐怖笼罩全市。2月25日下午,九三学社同志在社员王造时家里开会,共同研究政治形势和当前工作,散会后,笪移今去《观察》杂志社商议稿源问题,不料一进门就被特务盯上,他急中生智,佯装腹痛,去厕所把随身带着的九三学社会议的记录撕碎投入马桶抽掉。当晚笪移今被关押在警备大队,经友人多方营救,1949年1月始获保释。
建设新上海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在北平召开,许德珩同志参加了会议。笪移今和许德珩、黄国璋、潘菽、薛愚等五人具名向新政协筹委会提出九三学社工作报告。经会议一致通过,九三学社被列为新中国的民主党派之一,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发去快邮代电致贺。
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正如笪移今所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政府将遵照共同纲领在全国境内实施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划时代的转变,是中国进入宏伟的崭新历史时期的序幕。我们应当将全国人民纳入各种组织里,克服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况,用伟大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建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上海解放后,笪移今和九三分社的同志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民主党派不仅仍有存在必要,而且有大量的工作要依靠民主党派做的指示,端正了对民主党派可有可无的认识。
1950年3月19日召开上海九三第四次社务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同年6月称理事会),公推彭饬三、顾执中、吴藻溪、笪移今、洪铭声、卢于道、洪涛等七人为委员,笪移今为召集人。从此,九三学社上海分社作为民主党派上海地方组织之一,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是本市各项建设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并且从7月起由政府拨出公款作为九三学社活动经费,而在此之前,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经费则是由个别同志承担的。在领到国家经费后,笪移今曾深有感慨地说:“领了公款办社,是党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又感到是一种压力,加重了我们对革命事业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勤恳奋发搞好工作,那将有负于党对我们的希望和信任”。
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壮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任务的加重,分社临时工作委员会(理事会)已不适应客观要求,1951年2月18日,理事会举行会议,分社理事会改为上海分社委员会,推选卢于道为主任委员。3月4日委员会推举笪移今、顾执中为副主任委员。笪移今还兼秘书处处长。笪移今作为一个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负责人,前前后后达40多年。他在接受党的领导与党合作共事,发挥九三学社参政党的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论在九三社务中,还是在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都结合形势,针对国家大政方针,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或建议,也乐于承担党分配的各项工作,而且不畏艰险,不怕苦累,认真完成。
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分社只有近百位成员,分布在科研、高校等单位,组织还不够健全。他就向中共市委统战部请示,并与卢于道等同志深入到中科院、交大、复旦、同济、华师大等大学,汇报情况,争取党的支持和帮助。1956年,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爱国统一战线进入新的阶段,各民主党派竞相发展组织,广招成员,九三学社分社也吸收了一批中青年骨干,但笪移今认为,发展组织还是要按党的政策,社的章程和社的传统,要吸收德才兼备、学有专长的科技文教界有代表性的同志,不能“放进篮子就是菜”地到处拉人入社。他主张注重质量,宁缺毋滥,要关心爱护社员政治上的进步和业务上的提高。
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上,笪移今也是十分重视接受党的领导和合作共事的。1949年10月,他接受华东高教部的委派,任上海法政学院政治教员,帮助院方把好政治关,还讲授中国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论,深受院方和学生的欢迎。次年5月,原院长因年老体弱辞去,党又推荐他出任院长。当时该院尚未建立党组织,一切都要靠他来主持。笪移今就经常向华东高教部请示汇报,自己以身作则,勤俭办校,在教学改革、人事安排及聘用教师等方面,都取得了党的同意和帮助。1952年夏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法政学院原有的几个系也分别并入复旦大学、财经学院及华东政法学院等几所高校。笪移今被安排到复旦大学任教授,在国际经济系主讲美国经济,他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岗位。
几十年来,笪移今在九三学社和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党合作共事,信念坚定,矢志不渝。
解放前,在重庆、上海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笪移今总是千方百计地与党的领导取得联系,接受指示,一时找不到党,就收听解放区新华社等电台的广播,从中听到党的声音,来开展必要的工作,同时把党的意图在社内、各民主党派、各界朋友中广泛传播,团结群众,统一认识,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建国后,笪移今根据党的统战政策和民主党派的任务,特别是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之后,他十分重视社的自身建设,首先确定了向新社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每个社员能充分认识在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大意义,了解九三学社的历史及其优良传统,并殷切希望每个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主动争取单位党组织的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既崇学术又讲政治的九三社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笪移今意气风发,满怀激情。1982年5月,在党的鼓励下,他再次出任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1983年,他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到的“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我们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时期同我们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在今后建设中,我们还要同所有的爱国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长期合作”一段话后,心潮澎湃,于是欣然命笔,写下了《九三学社的缘起和解放前在上海的斗争》回忆录。他在前言中说:“我们要以温故而知新的态度,更好地为实现三大任务作出新的贡献”。从这本回忆录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他本人的经历中,不难看出笪移今在党的领导下,作为一个长期负责九三学社工作的老同志是如何与党合作共事,努力把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付诸实践的。
附百度百科人物介绍:
笪移今(1909--1998.10.19),教授。江苏句容人。曾任句容县立小学教员,
江西《政治情报》月刊主编,重庆上川实业公司专员,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上海银行研究员《观察》周刊代主编。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50年后,历任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学院教授、院长,复旦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第二届理事、第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四至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委和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世界经济的教学与研究。撰有《节制资本的再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