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康梦想和小康故事,而一些个人的故事往往蕴藏着整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原王开摄影公司业务总经理、作家孙孟英一家五姐弟相继恋爱、结婚,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日渐丰沛,更是时代飞速发展带来的思想解放。以下是孙孟英的讲述:
【谈恋爱男女不好意思走在一起,脸上却写满甜蜜】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家排行老五,上面有1个姐姐和3个哥哥。最早知道什么叫“谈恋爱”,是在我小学的时候。不过,那时的恋爱却和现在大相径庭。
上世纪70年代初,我的大姐和姐夫经人介绍相识相恋。姐夫是一名军人。大家都很崇拜军人,在小孩的观念里,解放军更是无所不能的大英雄,我总觉得他们看见高楼就能飞上去,看见黄浦江也能一脚跨过去。姐姐找了个解放军,我们一家人都觉得很光荣。
说来好笑,姐姐姐夫恋爱,虽然家里人都知道,两人也向组织打了恋爱报告,可以说是正大光明了,但还是非常含蓄的。含蓄到什么地步?每次姐姐姐夫约会,总会去虹口公园,但又从不会两个人单独去,总要带上我当幌子。好像旁边非得有个读小学的弟弟,才能缓解一下两个青年男女相处的尴尬,或是挡住周围人热辣辣的打量。我也乐得去公园玩耍,每次姐姐让我一起,我都欣然同行。
印象最深的是,即使逛公园,姐姐姐夫两人也总是一前一后地走着,累了休息时,也是一人坐在长椅的一头,两人之间的距离填满了的尴尬和羞怯。现在年轻人热恋时的卿卿我我、耳鬓厮磨,在当时都是不可想象的禁忌。不过,即便他们恋爱时从未并肩走过,甚至连手也没握过一下,但两人脸上却写满了甜蜜。这就是我对恋爱最初的印象。
【“三机一车”“36条腿”写满时代回忆,自由恋爱冲破思想藩篱】
1978年,我大哥结婚,家里备齐了当时结婚时兴的“三机一车”——收音机、缝纫机、照相机和自行车。
2年后,二哥结婚,彼时年轻人结婚的流行语变成了“36条腿”。意思就是说,床、方桌、沙发、靠椅……新房的家具总共要凑足36条腿。当时,我二哥经朋友帮忙,还买到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总共花了450元,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
电视虽然贵,却并不让人省心。每次看电视,一到半个小时,机箱就会过热,“呼呼”作响,屏幕还会不停闪雪花,根本没法看。搞得我们每次看电视就会条件反射地紧张,全家人掐着表,一到半个小时就赶紧关上,大家拿着扇子对着机箱一阵猛扇,直到电视机冷却下来再打开继续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真是让人忍俊不禁。那时的物质条件虽和今天不能比,但日子越过越好,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
1981年,我三哥结婚。新房用纤维板吊了大平顶,地面刷上了鲜亮的油漆,墙面腰线以下还刷上了不同的颜色,居住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那时刚刚兴起在饭店办喜宴,我们家就在扬子饭店定了6桌酒席,每桌共有12道菜、2道点心,全鸡、全鸭、猪蹄膀、大黄鱼、八宝饭……都是上海人喜闻乐见的本帮菜。整场婚宴热闹喜乐,宾主尽欢。
物质日渐丰盈,人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中国人的婚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的大哥大姐也都是经人介绍认识,继而恋爱结婚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新思想,我们家的变化也在二哥身上出现了。
两个陷入爱河的年轻人当然不会轻易放弃,经过不断沟通,长辈们终于点头理解,一段姻缘修成正果。我的二哥以当时最新兴的方式——自由恋爱,昭示了新时代对一个家庭的巨大改变。
【约会第一次进了咖啡馆,带着“手榴弹”“炸药包”拜见老丈人】
三哥结婚的那一年,我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那时我在南京路上的黄浦区服务公司当服务员,因为工作关系,我见过很多时髦商品,每天也要接触很多人,可相比于五光十色的南京路,我更专注于自己的写作爱好。
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青年男女来说,约会的地方不多,除了黄浦江边著名的情人墙,就是城市里的大小公园。但约会也是一件麻烦事儿,每晚刚过8点,联防队员就会打着手电筒在各个角落巡查:“嘿!做啥呢?”“这么晚了你们怎么还在外面?”“散了散了,回家回家!”公园里各个角落的青年男女,被强光手电一照、联防队员一呵斥,立刻起身走开,浪漫全无。
记得一个休息日下午,三十六七度的大热天,我和我太太约在黄浦公园见面,逛了一会儿实在太热,两人就打算各自回家。刚走出公园门口,看见不远处的上海大厦,一个新奇的想法在我脑中出现,我小声问她:“要么我们进去坐坐?”当时我们谁都没有进过咖啡馆,普通老百姓觉得那是一般人进不去的地方。出于好奇,我们壮着胆子走了进去。
大厦内部装潢非常漂亮,高贵、大气,客人却很少。我们一人点了一杯咖啡,还有一块小蛋糕,总共花了5块钱,要知道那时我每月的工资才36块钱啊!这就是我们第一次在咖啡馆的约会。虽然现在小年轻们进出咖啡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但在当时确实是个大胆的尝试。
除了第一次进咖啡馆约会,登门拜见双方父母的情景也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要带上“手榴弹”(老酒)、“子弹”(香烟)、“炸药包”(蛋糕)、“机关枪”(火腿),双手拎得满满当当,穿过弄堂、走过小巷。我太太第一次去我们家的时候呢?新媳妇上门总是羞涩,我们两人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一前一后地走,我走几步就要回头看看她,等她跟上再往前走。这些点滴现在想起来都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1983年我们结婚了,家里装上了金星彩电、双卡录音机、4个喇叭的立体声音响,还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婚礼选在绿波廊饭店,办得热热闹闹,还在王开照相馆拍了当时时兴的婚纱照。
前几年,我的女儿结婚了。他们这一代的结婚条件跟我们那时相比,更是好了许多,天差地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是我们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