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你,与你何干?”,这是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里用来形容人类与三体人之间的战争的一句话。
如今,类似的“降维打击”也同样发生在视频行业:6月以来,从换脸到拟声,从玄幻到仿真,Adobe、快手可灵、智谱清影等海内外AI视频模型迎来了密集的发布期,在成本方面对传统的视频行业形成了颠覆。
对比以往,这些产品无论是效果优化、功能创新还是应用落地,均展现出了超预期的表现。在这一轮大模型竞争的“AI视频之战”中,哪些企业走在了前列?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OpenAI出于成本角度考虑而留下的这段“窗口期”,才让这个赛道内的其他公司看到了机会,提前抢跑。
马克思有言:“资本家会出卖吊死自己的绳子。”同理,资本市场中,钱总是会流向它该去的地方。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企业与热钱涌入AI视频行业,是因为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制作行业,因而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东吴证券测算,在中性假设下,中国AI视频生成的行业潜在空间为3178亿元,其中C端、B端市场空间分别为2673亿元、505亿元。
在降本方面,以电影为例,根据东吴证券的测算,2018年以前,用传统方式制作的电影,每部的制作成本约2300万元-1.7亿元/部。而在AI加入以后,不仅能够缩短制作周期,还能够在电影的制作、宣发环节替代一部分人员,最终将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降低至2.5万元人民币,降本幅度超95%。
今年7月,抖音和快手分别上线的AI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山海奇境之劈波斩浪》,率先开启了AI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
9月,三大传统视频平台“爱优腾”也纷纷开始发力,加大对AI创作的支持力度。以优酷为例,日前公布了全新短剧分成规则,独家短剧S级单价从6元提升至16元,A级单价从4元提高至8元。在拉新系数之外,数据表现好的短剧分账收入还可最高上浮至120%。优酷承诺,会将70%的收入给到制作方。
从这个角度来看,AI视频正在经历与AI大模型类似的迭代,正在自发地向成本更低、应用范围更广、技术能力更高的方向演化。当AI视频工具从“玩具”升级为“生产力工具”的那一刻,或将迎来用户规模的“奇点”,从而驱动数据飞轮运转,推动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在文字AI时代,美国的OpenAI凭借着底层算力与算法方面的技术优势,走在了全球AI公司的前头,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在视频AI时代,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则明显加快了脚步,不愿再一次成为“追随者”。
此前,字节将剪映定位为P0级项目,由原CEO张楠带队,寻求其在AI辅助创作上的突破。张楠表示,“AI图像生成技术将为内容创作工具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可能性。”;快手则将“可灵”定位于战略级项目,由技术大牛万鹏飞带队,项目开启后不足一个月,便获得了程一笑的支持,在资金、GPU、人才等多方面获得支持;此外,美图公司、万兴科技等公司也纷纷针对AI视频功能进行了加码,推出了美图奇想、万兴天幕等多模态AI大模型。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AI视频项目,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营收,更重要的考虑则是在于流量的争夺。毕竟,在AI的加持下,创作的门槛将会变得更低,能够让更多的用户从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生产者,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供给,赢得新一轮AI时代下的“流量争夺战”。
并且,与OpenAI相比,国内的视频、剪辑厂商天然拥有更多的视频数据积累。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6月,短视频MAU达10亿人,单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时长达61小时,大幅领先于其他渠道,并且高度集中于抖音、快手头部应用。
这些积累能使得中国的厂商在AI视频模型时,在训练数据、应用场景以及用户规模等方面自带优势。其中,数据是训练高质量模型的关键,场景则决定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商业潜力,用户则能够为产品提供反馈,帮助其更快地进行迭代。
正是凭借着以上三大要素的领先,抖音和快手如今已经反超了OpenAI,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视频消费市场率先开启了AI视频的普惠时代。美图和万兴也正在AI视频剪辑领域加速这对Adobe的追赶。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AI视频时代,想要成为行业的引领者,既要有深度的视频底料积累,又要拥有过硬的AI模型训练能力,还要能够经受住用户应用场景的检验。在这场由AI引起的“视频产业革命”中,中国的视频巨头或将夺得引领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