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爱情》第15季,在一片叫好和吐槽声中完结了。
从2006-2023年,横跨17年,共推出了800多集,这部被称为国民“横剧”的剧在它最火的时候,不止我妈在看,我在看,身边的90后、00后也在看,大家见面打招呼都是标准又统一的东北话:“老老老四?”
众所周知,国产影视剧“只续集不续命”,但是,《乡村爱情》是个例外,即便观众褒贬不一也几乎每一部都稳在了豆瓣评分6.0+,且热度持续在线。
《乡村爱情》第15季热搜记录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分明就是一些唠嗑剧情,怎么就硬生生拍了800多集,还有依旧能火?
以及:分明就是一些家长里短,怎么就能跨越“永恒”的代沟让不同代际的人坐在一起快乐过大年?
说实话,如果从单季来看,我并不觉得乡村爱情是一个好故事,逻辑断层、人物变形、剧情套娃等比比皆是,但是如果从全系列来看,对于一部活了17的长寿IP剧而言,或许其本身的生命力就是很好的故事。
要解开上述的疑惑,就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概念——乡爱宇宙。
《乡村爱情》人物图谱
一开始,乡村爱情的故事逻辑就非常清晰。
例如,在网络直播兴起时,第13季呈现出象牙山村民们建设直播带货;到第14季,接轨脱口秀热度,筹办起了“舌尖上的象牙山”;而到了第15季,则开始围绕垃圾分类展开剧情......
《乡村爱情》第13季中的直播剧情
从这个意义来看,乡爱宇宙或许可以等同于“邻里街坊”。
虽然因为各地文化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不同,但演绎的是同一个人情社会。剧中对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婆媳关系、再婚家庭、老年人婚恋、代际沟通等话题的探讨,尽管有一些桥段略微生硬、浮夸,但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最易引发讨论的社会话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置身其中的“家长里短”,既是他们生活的“记录”,也给出了一定意义上的指引。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10多年前,很多老年人还在为是否续弦而脸红犹豫时,《乡村爱情》已直接将中老年人的爱恨纠葛搬上银幕。在谢大脚的爱情故事线中,天降总裁VS一众竹马的玛丽苏神剧情妥妥地碾压一众偶像剧。而与之对应的改变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个社会尤其是老年人自己对再恋再婚的坦然。还有,现实世界里的乡村直播带货、定点扶贫等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特色农业、特色养殖遍地开花。《乡村爱情》把镜头对准大时代下的具体生活,也成为了时代的推动者。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现实为参照的庞大乡爱宇宙也在生长和充盈。随着故事上的交错,以及人物的串场、新增和场景的重叠,在一个框架下整体运作下,IP的内外部(影视宇宙与现实世界)就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放大、关联,形成了“滚雪球”般的生长能力。例如,在《乡村爱情》第13季传达了女性主义思想,让全村的女性“支棱”起来;《乡村爱情》第11季,加入新角色女村官杜小双,探讨乡村扶贫。
象牙山女子天团日文版海报
其实,最开始《乡村爱情》更像农村青春剧(前2季皆以年轻人的爱情与事业为主线),喜剧感其实并不十分强,第3季之后笑点越来越多,核心角色也从年轻人逐渐转移到了他们的父辈,成为了一部农村轻喜剧。
很难说这种转变是好是坏。
一方面,剧的质量确实变低了。更加强烈的娱乐属性需要演员更加浮夸的表演和戏剧化的冲突,因此,人物更加脸谱化,人物形象越来越夸张;剧情也开始出现断层,以套娃式的“作妖-悔悟-继续作妖”往复循环。面对这样的《乡村爱情》,很难相信,这是和《家有儿女》《亮剑》等一起,获得过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的IP。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因为正是这样的转变,《乡村爱情》的生命力得到了大幅度延长。“电子酸菜“的特性就是调和众口,《乡村爱情》向喜剧的转变更合乎娱乐化时代的需求,是其走向国民化的关键。
其次,在娱乐化的时代面前,深刻的内涵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必需品,消解其意义,把一切戏谑化、娱乐化才是主流。尤其是在辛苦一年后,“看个热闹,图个氛围”就是此刻最强烈的需求,大家完全可以自我说服放弃审美和原则就这么看。
最后,大众化、通俗化、戏谑化是东北喜剧的特点,主动“电子酸菜”化后,观众对《乡村爱情》的期待值更加单一而直接,观剧门槛变得更低,受众面也更广。即使漏看几集也不会有影响,观众完全可以从“象牙山F4”的插科打诨、斗嘴逗趣、相爱相杀中继续获得快乐,而不必在乎故事走向。
象牙山F4:赵四、刘能、谢广坤、宋晓峰
作为本山集团剧,这样的转变也暗合了赵本山的喜剧创作理念:乐是最大的主题,不承载教育意义,只给到单纯的快乐。
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佩服,赵本山以及《乡村爱情》对时代趣味和心理的精准把握。从之后《乡村爱情》的系列发展和变化来看,转变转变背后的主动走入潮流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尤其是后来的一系列土潮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这一进程,让《乡村爱情》的火越烧越旺。
“潮流”的一大判断依据是话语权和影响力。
知乎上关于大学生观看《乡村爱情》的问答
《乡村爱情》第11季的时候,优酷为其打造了一套国际海报。用网友的话来形容就是:“人还是那个人,屯还是那个屯,但是经过这么一套国际海报的强行美颜,谢广坤瞬间就「蔡徐坤」附体了。”
《乡村爱情》国际版海报
随之而来的是席卷全网的象牙山时装周,土洋结合的台步和熟悉的乡村背景,强大的反差感和视觉冲突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讨论,也让同行们大为震惊,原来影视剧宣发还可以这样玩。
象牙山时装周
沿着“国际化”的路线,《乡村爱情》第12季推出一系列象牙山版经典电影海报,迎合青年人戏谑性的偏好。还有《乡村爱情》第13季播出前火爆全网的联名款盲盒,发售仅三天销量就突破了一万。
《乡村爱情》盲盒2.0,潮服系列
今年《乡村爱情》15季、16季联播,乡村爱情除了升级盲盒玩法,将其与年夜饭结合,还携手了另一位互联网冲浪选手@大润发推出联名方言文案。
大润发×《乡村爱情》“烟火文学”
正如开篇所述,乡村爱情最火的时候,无论是极具感染力的东北话,接地气的乡村生活,还是活宝一样的象牙山村民,都是大家争相讨论乃至模仿的对象,但一系列土潮营销带来的强烈标签认证才真正让自有内容、UGC内容的得到了沉淀,让IP从被动地鼓动年轻人参与其中,转变到主动吸引他们对故事进行解读和重塑。
东北文化的接地气、亲和、喜感的特性本就与流行文化的娱乐性需求十分契合,年轻人的主动涌入则是让IP加速融入到了互联网文化、流行文化之中。从这一点也就能发现,土潮文化其实是地方文化流行化/城市化的产物。
一方面,大众媒体多是站在城市的视角对乡村进行想象,土潮的诞生即提供了更多满足好奇心的可能;另一方面,新一代农村青年在追求个人发展时被迫离开农村,却又无法和城市建立起联系,在这种矛盾之下,土潮正好在两者之间进行了平衡,自然会受到年轻人追捧。
只是,“流行”必定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娱乐和戏谑,这也就解释了剧中越来越重的小品和二人转味道,乃至极度夸张和标签化的人物,以及“1+N”式复杂的爱情线(例如,谢大脚、王小蒙、苏玉红人均5个+的追求者,和年均2年一次的“全东北”最高离婚率)。因此,在观看《乡村爱情》时,观众常会发出:“怎么感觉象牙山的人脑子都不好使”以及“怎么象牙山越来越不像农村”的疑惑。
其实,《乡村爱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铁打的制作班底、强烈的演员个人光环,以及在剧集之外不断衍生等,但个人认为这些都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上述三点则是“锦”本身。
乡村爱情开播的时候,我还在上学,一边写作业一边偷摸看电视地把前几季看了个大概。某种意义上,这部剧标记并串联起了我只有作业这单一困扰的无忧时光。
后来,随着乡村爱情从卫视转到视频平台播出,乡村爱情的观看数据越来越华丽,但我没了热情,不再看并不是只是因为剧本身。以前迫切想知道各个角色的命运,但当它真的铺开来,展现出各种变形和矛盾,只觉得一股现实的魔幻铺面而来,仿佛看到了这17年里的自己和大时代下的某种宿命感。
但无论如何,没说完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在我心中《乡村爱情》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