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精选5篇)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

1.敏感自卑。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甚至有的孩子会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

3.情绪冲动。过分溺爱或是缺乏关爱,亦或是缺乏监管力度的单亲家庭子女都容易表现出散漫放任的态度,在其行为上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有的单亲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了减轻孩子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致使孩子产生任性、易冲动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单亲家庭的父母,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是溺爱有加,要么是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种种如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造成身心不良发展。

2.个体对家庭情感缺失适应困难。由于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情感的骤变,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创伤,他们自身不成熟的心理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他们从内心深处自认为是被抛弃的孩子,不少人有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自卑自怜,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或对社会有对抗情绪,戒备心强,难以与人合作,由此造成种种心理问题。

3.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事实上,孩子自己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的态度来确定的。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加重,表现出冷漠、敌对、自卑等情绪。

三、解决策略

1.单亲家长方面。(1)鼓励孩子正确面对现实。(2)保持平衡、冷静的内在心理环境。(3)端正教育方法,倡导理性教育。科学的教养方式是教养结合、严慈相济、情理交融,是既关心爱护孩子,又严格要求孩子,既理解尊重他们,又要对其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即严爱结合。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状况;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单亲家庭,这一社会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单亲家庭的形成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夫妻双方的离婚、配偶的死亡等。本文所指单亲家庭子女也包括因夫妻两地分居而长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的孩子。

一、单亲家庭学生现状及心理特点

第一,抑郁逆反心理。表现为:从不向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地自我封闭,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离异作为参考,以此评价人和事,因此不轻易相信别人,从不表达自己的内心,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

第二,怯懦自卑心理。表现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对待任何事物都没有情趣和激情,极少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放任懒散心理。表现为:由于个别家长补偿式的极端娇惯,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等。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懒散,精神涣散,无视管制,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等现象。

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因素的影响

受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一直以来便被众人视为比较弱势的群体。尤其是在学校,当一个学生是以单亲家庭子女的身份出现时,某些教师常常以不良的心态对待,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方式更为粗暴或者采取强制性的制裁手段。为此,教师在对此类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使得事情再次升级,而最终促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加深。而另一方面,对于单亲家庭子女而言,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或是缺乏父母对其学习状态的监督,他们常常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学校中,由于我国教育水平有限,部分地区的学校由于教师所要顾及的学生人数较多,很难顾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从而导致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而无人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进一步造成其学习状况的恶性循环。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三)同龄人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乃至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成绩,加之,学生班级职务以及学生自身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不同人群的“分层”。而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子女而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部分单亲家庭子女无心向学,成绩不理想,甚至思想品德不端正。因此,对于生活在普通家庭的子女而言,这些学生明显与他们处于不同的“层次”。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而言,这显然存在一定的歧视性和攻击性,容易引起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对其学习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项内容。

(一)家长的积极配合

其次,在单亲家庭中,孩子不是缺乏父爱就是缺乏母爱。在一般家庭中,父母是有角色分工的。所谓“严父”加“慈母”就是较普遍的类型。而单亲家长要一肩挑起两副担子,自己要把握平衡。

最后,在应试教育仍盛行的今天,分数仍然是衡量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有些父母就以分数高低作为奖罚的标准。实际上,父母要正确认识分数与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智商和情商的关系。摆正了素质与分数的关系,奖惩才不会失当。

(二)学校的实际行动

其次,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可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歌唱、舞蹈等各种比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优点,并借助这些活动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够在众多同龄人的面前展现自我的价值提供机会。同时,对于部分有能力组织活动的单亲家庭孩子,班主任可以将活动的组织权交给他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责任感。

(三)同龄人的团结友爱

同龄人的价值观会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从而在班级中容易出现不受同龄孩子欢迎的情况。为此,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显现得极为重要。

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殊状况进行特殊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加强班级、宿舍的综合性的建设,鼓励孩子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歧视和攻击,让更多的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同龄人乃至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情感缺失。

(四)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应该动员全社会关心和爱护单亲家庭的子女。可以通过媒体、文艺作品等方式来呼吁全社会来为他们提供需求,从精神上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魏知超,邹庆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

[2]刘媛,姜潮,林媛,李纯,赵岩.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观念趋向宽容和理性,中国的传统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婚外恋、婚前等反传统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被社会接受,导致单亲家庭数量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看,单亲家庭的增多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选择了单亲家庭,理想状态是带孩子的一方要有成熟的心态与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正如世界具有多样性一样,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都应该从容面对。一切以孩子健康心理发展为主要出发点。

1单亲家庭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和问题行为父母与完整家庭子女差距巨大:品德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4.92%,而完整家庭子女仅为6.8%;性格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1.22%,远远高于完整家庭子女的平均值5.81%: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8.18%,也大大高于完整家庭子女的平均值8.06%;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而完整家庭子女只有5.58%。

1.1智力发展障碍

1.2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消极的情绪、情感。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这种创伤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情绪障碍。有调查表明,离婚头6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

1.3性格发展障碍

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特别地敏感多疑,他们常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别人,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所以,他们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地,他们有的因自卑而不善交际、胆小怕事、忧郁冷漠,有的却将自卑心理转化为攻击,希望能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找回自信,找到优越感,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单亲儿童对老师或家长的言行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是逆反心理的一般表现。你叫他往东,他偏朝西:你让他干这,他偏做那;你批评他,他反而觉得你是错的,固执己见、知错不改。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极端的儿童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2单亲家庭的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对策

2.1从家庭角度

(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长对子女的评价要以积极性为主,要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形成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还要调节好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确立适度的期望值,把生活的支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样才不会让子女感到压力,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加强亲子沟通,增强交往意识。心理学家哈贝马斯强调交往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所以为了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良好发展,必须重视家庭内部成员的交往。父母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要引导子女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要乐于倾听。在这种平等基础的亲子沟通中。单亲家长和其子女会更加理解对方,这样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失调状况的改善。

2.2从学校角度

(1)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如针对他们的忧郁情绪,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疏淡或紧张,通过家访和召开家长会,融洽亲子关系,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对他们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等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来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离异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老师要要求同学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关心,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学生,用爱心抚慰创伤;还要有意识地选派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孩子交往,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用爱心激活信心。

2.3从社会角度

传统观念认为单亲家庭是有问题的、有缺陷的,在单亲家庭儿童潜意识中形成一种被拒绝、被歧视的消极心理。因此消除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给予单亲家庭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理创伤,发展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2]李学宁.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4,16.

关键词:阅读疗法;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1、“阅读疗法”的内涵

阅读疗法也称“图书治疗”或“阅读治疗”,是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让读者在阅读中,优化内部心理结构,解决个人问题,以达到预防、治疗和发展健康心理的目的。

2、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状态剖析

由母亲或父亲独自承担抚养责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都与双亲家庭的子女有很大差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是同龄人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一项调查显示某市124例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中不良心理、不良行为发生率高达72%;自卑、封闭、社交困难的发生率为40%;心情压抑、想结束生命的有30例,发生率为23%。

3、开展阅读疗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单亲家庭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家庭的不完整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他们敏感而脆弱。需要更多的关爱。随着阅读疗法的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应用潜力和范围在不断深入。针对单亲家庭子女的阅读疗法,最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在品质的培养、人格心灵的呼唤。美国学者认为,阅读疗法对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最有效,所以面向青少年的阅读疗法著作也最多。《阅读疗法――帮助儿童的临床应用》一书就是对青少年开展阅读疗法的最好例证。

4、建立健全单亲家庭子女阅读疗法服务体系

4.2学校的组织与领导

中小学校应成立由心理咨询师指导,图书馆员和单亲家庭学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协会,建立阅读疗法小组,从他们的立场出发,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例如历史人物传记、励志哲理故事、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文学精品等等方面的图书,让他们通过独立阅读或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4.3家庭的配合与参与

学生的家长应积极参与阅读疗法,同孩子一起阅读、倾听他们的烦恼、根据他们的疑惑,共同讨论老师提供的图书等阅读材料、拓宽孩子的视野,澄清他们因生活创伤导致的负性认知。这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重要方式。

学校与家长建立良好联盟关系,对不良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进行恰当的纠正。家长和学校配合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让家长学会怎样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单亲家庭俱乐部”为离异家庭的父母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鼓励家长互相交流,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父母的错误的养育方式、孩子本身对刺激的消极应对方式等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父母开朗乐观、关爱子女、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的离异家庭中,孩子很少出现心理问题。

[1]徐永川.阅读治疗在图书馆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06)

[2]李芬,陈颖曼,张建新.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0(02)

[3]赖运成,阅读疗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教育导刊2011(5)

[4]任文香.阅读疗法的诗化阐释钩沉[J].图书情报研究.2011(01)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53

单亲家庭,即子女仅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离家出走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

一、造成农村单亲家庭的原因

甘肃省山丹育才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全寄宿制学校,七年级481人、八年级544人、九年级625人,全校共有1650名学生。我面向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98人次单亲家庭状况问卷调查,七年级46人占七年级总人数的9.56%,八年级29人占八年级总人数的5.33%,九年级23人占九年级总人数的3.68%。农村初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出现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妒忌、逆反等心理问题。

2.2011届九年级(12)班谷建国的家庭: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漂泊、不顾家,母亲提出离婚并带走孩子,父亲一家坚决不答应,造成单亲家庭。

4.目前,我国有2.3亿农民工,从事着最苦最累最繁重的工作。农民工依靠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拿着最低水平的工资,一些地方农民工的权益常常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出外打工从事重体力、高危的苦力活,造成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大。2011届九(1)王朝阳的母亲就是由于意外伤害导致下肢瘫痪,父亲离家出走,造成单亲家庭。

5.农民工进城打工,组成临时夫妻,影响到自己原本的家庭,造成一方成为单亲家庭。

6.2011届九年级(12)班黄霄父母感情不好,母亲自杀,父亲没有再娶,导致单亲家庭。

二、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一)单亲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农村单亲家庭是农村孩子惧怕面对的事情,没有了父亲或者母亲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很大的伤害,所以单亲的影响是一生的。意外伤亡、家庭破裂就是“天降横祸”,从而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出现:

1.2015届七年级(11)班马晨喜,2013届九年级(5)班刘丹,九年级(12)班王海龙,单亲家庭让敏感、脆弱的他们遭受重大打击,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产生了自闭。

2.2015届七年级(1)班杜嘉超因为父亲在事故中去世,由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心理没有成熟的他,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而自卑。

3.2015届七年级(12)班周世旭在班上占11名,在全年级占76名,但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他把偶然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整个心理失去平衡而自责。

4.家庭破碎后的家庭人际关系剑拔弩张且沉闷,孩子生活在惴惴不安中,缺乏安全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感到焦虑。

5.2014届八年级(14)班孔繁禄,由于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为给儿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出外打工,孩子长期寄居亲戚家生活,在压抑的空间中感到压抑、郁闷、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而抑郁。

6.2014届八年级(12)班周慧,由于父母长期分居,她学习成绩优异,但身上常有尿臭味,其他女生不和她玩。为了和女同学拉近关系,她开始学坏:改校裤、戴耳钉、盘头,对比她学习好且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

7.2012届九(1)班的石盈盈,与同年级(13)班男生宋昌盛公然在教室谈恋爱,被值周教师当场抓住,问他们为什么在教室谈恋爱,他们直言“我们是两情相悦的”,让在场老师和同学惊诧不已!由于单亲家庭,她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甚至喜欢“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单亲家庭教育的误区

1.很多单亲家庭的家长消沉、不振作,对生活不积极,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不正常的思想,让孩子认为自己也是不正常的。

2.父亲或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隔代照顾孙子、孙女,在爷爷奶奶的羽翼下,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遭遇挫折输不起,是典型的外表光鲜,却禁不住社会挤压的“草莓族”。

三、应对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榜样的力量

1.2011届九(12)黄霄的父亲,因为生计一年四季在外奔波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姐姐考上大学,奶奶勤勤恳恳照顾他们一家生活起居,良好的家庭环境弥补了他缺失的母爱,对他的学习是一种激励。

2.2015届七(2)班徐嘉乐的母亲因丈夫意外死亡,带领3个孩子与自己父母生活在一起,她坚强没有抱怨,担当责任没有推卸,严厉没有溺爱,帮助子女顺利完成恐惧心理的过渡,孩子们在健康融洽环境中阳光成长、快乐学习!

(二)学校工作落实的成效

1.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由郭海霞老师利用学校购进的测试心理健康软件,解答学生咨询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谈心,倾听学生倾诉以缓解情绪,关爱缺少关心的同学,鼓励其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找到与玩伴的乐趣,减少心理压力。

2.学校在每个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由心理健康专业本科学历的教师传授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单亲家庭的学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把内心的压抑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有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活出阳光快乐的自己。

3.班主任通过“阳光心理,快乐学习”“夸夸自己的同学”“说句心里话”为主题的班会交流、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并排解其心中的郁闷、困惑与不解。

THE END
1.婚恋教育(精选十篇)在学校有限的婚恋教育中, 婚恋观教育内容较少且滞后, 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 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 使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不能对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给予实质性的指导, 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催化剂。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2zz05n.html
2.古代文学论文通用12篇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历史传统和唐代文士的关系已经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有些问题还有深入讨论的必要,李白与史学传统的关系就是一例。不少相关的论文实际上已涉及这一问题,如李白诗歌中的历史人物及其人格范式、李白与六朝诗人及其文化传承等。本文则从李白使用“实录”一词的意义,进而探讨李白写实的文学思想及其在创作中的https://dqdzjxxb.xueshu.com/haowen/11037.html
3.大学哲学范文12篇(全文)道德信仰是指主体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 有机统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 在主体自律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理想或道德体系的笃信和奉行。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灵魂, 道德信仰缺失外化出来表现为个体不良的道德行为。因此, 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十分必要。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qhtszk8.html
4.高校流行“恋爱课”专家:教恋爱并不简单新闻频道夏翠翠表示,恋爱课程实际上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对自我成长经历的探索、梳理正确的婚恋观,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促进恋爱关系,并为将来的婚姻家庭生活做准备。“对恋爱婚姻方面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可以培养一个人建立幸福家庭的能力,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有质量。” https://news.cctv.com/2018/09/17/ARTIADzTrJXrY4GfUwigquqg180917.shtml
5.もちろんない」と彼は言った。「人生にはそんなもの必要ない记者获取的一份由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华容县团洲垸决口灾后农村居民迁建工作方案》显示,计划在2025年汛前完成7138户21462人的搬迁任务,除必要的集体生产设施用房外,原有居民旧房全部拆除,全部宅基地复垦,预计实际新增耕地3000亩左右。9月7日,团洲乡团北村一处食品厂,这里安置了十几位村民临时过渡,他们http://www.hfhome.cn/soft/VNCGIeRQwKtrB.shtm
6.陌生人社交指南:一份进化论视角的社交研究关系升级过程的主要指导思想,要把毛主席的话反过来记,敌进我进,敌退我退。 如果对方对你感兴趣,如果你也对对方有好感,你就不要装矜持,主动出击。 如果从对方的聊天回复频率、内容上来看明显没兴趣,比如对方的回答是终止话题的,比如“嗯嗯”、“哦哦”,或者干脆都是很久才简单回复一句,那就暂时不要硬聊。这个时https://36kr.com/p/171932650320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