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爱却又难觅爱,你会以怎样的方式让自己过得轻松、自在?
这届年轻人给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答案。他们正以自己眼中更有“性价比”的方式,去获得那些曾经只能通过恋爱得到的体验。
01
在别人的爱里补充能量
“懂事的民政局可以自己走来了。”“爸爸妈妈,我来了。”“我可以单身,但我嗑的CP必须在一起。”……没嗑过CP的人,应该很难理解嗑CP的快乐。CP是英文单词Coupling的缩写,原意指连接、结合,引申为配对、情侣。一般来说,嗑CP是指对屏幕上或文学作品中存在恋爱关系的角色之间的喜爱和支持。
有着同样爱好的Momo追的则是婚恋交友类综艺。《再见爱人》《春日迟迟再出发》《我们相爱吧》《喜欢你我也是》《同一屋檐下》等节目就是她的“粮仓”。
“关于亲密关系的建立,节目提供了多视角的解读。有观察嘉宾的有趣猜谜,有参演嘉宾后台对自我的观察反应,也有网友们对各CP动作、眼神、话语、心理动机等方面的深度细节分析。”虽然关于真人秀剧本的争议一直都在,但Momo依然认为,可以在节目中看到许多真实的呈现。
催婚、催生等现实中的烦恼在嗑CP时是完全不存在的。屏蔽责任和压力,单纯体验感官、身心的愉悦,还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尽情想象,套用CP粉的话术,“嗑不到的你,有难了”。
看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完结的时候也能快速抽离。多数CP粉都有的戒断反应,Momo和Vicky都没有。恋综看得多了,她们深谙其中的弯弯绕绕,对所谓的“综艺限定”十分理解,嗑CP始于节目开始,终于节目结束。
02
恋爱精准陪伴,它们就能提供
今年27岁的阿秃,“母胎单身”至今。从大学起,她开始接触乙女游戏。乙女,词源日本,是二次元作品的作者所使用的一种角色设定,通常指年龄介于萝莉和御姐之间的少女。乙女游戏则是一种以女性群体为目标受众的恋爱模拟类游戏。
林子曾参加过线下打卡的活动,“会看其他玩家投放的大屏以及二创作品,但不会做应援和数据。”相对理智的她认为,尽管游戏里的男主是理想恋人的样子,可以满足一定的情感需求,但游戏是游戏,现实是现实,林子分得很开。“我不会用游戏和现实作比较,但也有朋友因为习惯了游戏里完美的另一半,变得无法接受生活里的男性。”
另外,恋爱模拟游戏并非单身人士专属。有对象、有伴侣的非单身人士,也会将其作为现实感情生活的补充和调剂。
42岁的阿敏结婚多年,儿子正读中学。家庭事业过于平稳也让夫妻的感情归于平淡。情感的缺口如何弥补?阿敏想到了游戏,并很快找到了自己在二次元世界的真命天子——《光与夜之恋》中的萧逸,“在游戏的世界里,他能提供给我需要的情绪价值。我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都变好了。”
当女性在乙女游戏中追求高质量陪伴时,男性在做什么呢?包括《奇点时代》在内的“性转版”乙游中,他们将符合自己审美的女性角色喊作妹妹、老婆,真情实感地投入其中。“智子妹妹,生日快乐。”“老婆的奇迹之夜真是激动死了,起鸡皮疙瘩了。”女性玩家在乙女游戏中得到的快乐,男性玩家也能足额获取。
03
平替代替的是功能而非角色
如果一定要把寄托情感的对象,从网络挪到现实,从虚拟角色变为看得见摸得到的真人,就意味着要告别单身了吗?当代年轻人再次给出了意料之外的答案。
当然,即便是真人,也可以只选择其功能的保留。饭搭子、电影搭子、运动搭子、旅行搭子……只要你能想到,万物皆可搭,主打的就是精准陪伴。
比如,一度引发热议的“离婚搭子”——两个离异的单身妈妈,同居养娃,彼此扶持,建立另一种意义的“重组家庭”。没有血缘,没有婚姻关系,这样的生活模式究竟如何呢?
“我不会和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会要求他感同身受,和我一起分担;不会要求他接受我的所有,求同存异,回避掉冲突碰撞的部分就好;我更加不会让他进入我的‘世界’,他不知道我家的事,我也从不过问他家的情况。个人空间的钥匙一直在我手里。”
一同经历某一段人生,然后像两条线短暂相交后又洒脱地看着彼此走向不同的方向,未来或平行或偶然相交都不重要。年前,小康结婚,专门通知了星星。星星参加完婚礼,便和小康断了联系。
自然而然地陪伴,自然而然地分开,这也是搭子文化最吸引磊磊的一点。高中时期的恋爱让他放弃更好的选择,和当时的女朋友报考了同一所大学。大学时代,女生劈腿,他大受伤害,不愿再在爱情中一腔孤勇。
旅游、吃饭、考研,他给自己找了很多异性搭子。“旅游找旅游的搭子,考研找考研的搭子。”不用付出太多,也不用担心受伤。磊磊认为,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04
爱需要学习,更需要勇敢
比如爱嗑CP的Vicky,玩儿乙女游戏,也有自己的搭子。童年遭到邻家哥哥性侵的她,始终很难对男性敞开心扉。当然,她会有男性友人、异性搭子,一起吃饭、看电影、旅游甚至发生亲密关系,但对象和男朋友从来没有过,“不会有情感或者心灵方面的交流”。不过,她也没有彻底放弃对爱情的希冀,“遇到有缘人固然好,但也不强求”。
36氪旗下的后浪研究所调查了1587位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与态度后,发布的《2023年轻人催婚报告》显示,26.4%的女生、14.3%的男生想“只谈恋爱不结婚”,28.8%的女生、21.5%的男生对待结婚的态度“时而想时而不想,一直变化”,11.5%的女生、8.2%的男生“不想谈恋爱,也不想结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不需要爱情或婚姻呢?著名心理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鑫星分析,究其根源,是我国少子化家庭普遍化的社会背景,让孩子在家庭中处在一个特别靠前的位置,没有在其应该拥有的正常体验中长大。
“他们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较少,应对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真实世界的一切,包括爱情,不见得都是特别美好的。人对真实生活中那种不美好的东西都有一些天性的抵触。”从小被父母、家庭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更容易产生一种“不恋爱就不会受伤”的心理。
针对搭子文化,资深心理咨询师肖雪萍表示,一些人找搭子的本质,其实是逃避现实、逃避问题、逃避困难,以及逃避自我的真实需求和真实感受。
“渴望爱情、渴望关系的人往往更想要找搭子,但你又知道它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感觉类似于在口渴的时候喝盐水或糖水,在入口的一瞬间,你觉得还行,但过一会儿就感觉更痛苦了。”
生活不是完美的,即便是王子公主,也不会像童话故事那样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酸甜苦辣都是人生必须品尝的味道。
“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些反面案例,我们需要警醒地看待,不能将之视为不恋爱的理由。我不反对年轻人有这么一个暂时逃避、寻找平替的过程,毕竟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也需要一些运气。但希望年轻人可以多一点儿勇敢,更积极地对待爱情。”段鑫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