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词汇与社会的紧密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对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婚姻习俗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及词源实例论证,所依据的词汇资料主要是这一时期由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编著的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①(下面简称《词典》)。这部词典收录喀喇汗王朝所用词汇7soo多条,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各个方面,比较真实可靠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除此之外,笔者还参考了其他重要史料如《福乐智慧》②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更正。
1.ert}en“未婚男子,单身的”。该词为哈喀尼亚语,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1世纪的《词典》。用来称呼那些“到了结婚年龄,但还没结婚的男子”。例如((词典》中:ert}ener(卷一,117页)“一个单身汉”。《词典》中的一则谚语:ert}engeelikkarTboziinamtikemes(同上)(五十柞布,缝不成单身汉的一条裤子)。这则谚语劝那些单身汉娶妻成家,因为外人不会关心他。
2.ktidegU“新郎”。这是一个古突厥语词,本义为“女婿”,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的文献中。如佛教文献中:qizlikiidegUlike(你的女儿和女婿婚礼即将开始)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iidegti除本义之外,还可指“新郎”,如《词典》中:yovusliigkiidegii(卷三,12页)(被赠予财物的新郎);kiidegUtayakb};rdi;(卷三,166页)(新郎送给新娘一个女仆或奴隶,以便新娘在他的搀扶下从马上下来)。
(1)qadin为古突厥语词,有形容词义及名词义,形容词义为“结亲的”,名词义最早指夫妻双方的父亲即“岳父或公公”,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中。如回鹊文献中:ozqadi-niy}rit}etegdi他到达了他岳父的国家)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qadin的词义有所扩大,用来指称“亲家”,如《词典》中:tiiI}iirqadinbolusti(卷二,110页)(他成了我的亲家);《词典》中的一则谚语:qadastemisqaymaduqqadintermsqaymis(卷一,40页)(听说兄弟来,置之不理;听说亲家来,彬彬有礼)。13世纪以后,qadin以qayin的语音形式在突厥语中常与具体的亲属称谓如ata,ana一起连用,将qadin的词义分得更加具体:qadinata(亲家父),qayinana(亲家母)。由此笔者推测,qadin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其“亲家”义主要侧重于称呼夫妻双方的父母。
(2)tiiI}iir为古突厥语词,本义为“有女儿要嫁的部落或部落成员”,但在文献中,tiiI}iir主要指“通过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关系”,即“亲家”。t峋tir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中。
如回鹊文佛教文献中:tii0iirbtisiikbolusupqizb}risipbayirbtisiikedgtioglibolurlar(他们自由地通婚,互相把女儿嫁给对方,他们既是血缘亲戚,又是亲家,并且彼此之间相处得很好)②。到喀喇汗王朝时期tiiI}iir的词义有所缩小,专指“姻亲中女方的亲戚如妻的兄弟,父母等”。如《词典》(卷三,372页)ttiI}iir为“妻的兄弟”;《词典》(卷二,110页):tiit}iirqadinbolusti(他成了我的亲家)。
(3)qadinqadna;yunqadan;yun是由qadin派生而来的集合名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常与qadin一起连用来表示“两家儿女相婚配的亲戚关系”。qadinqadna;yun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卷三,349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qadin,tiiI}iir及qadinqadna;yun三个词彼此之间存在着细微差别:qadin主要指“夫妻双方父母彼此之间的相互称呼”;tiiI}iir主要指“通过婚配而结成的女方的亲戚,如妻的父母,兄弟等”;qadinqadnayun则为“亲家”的总称,指婚姻男女双方结成的亲戚关系。
5.arquc}sdwc}iyoric}“媒人”
(1)arqu‘为哈喀尼亚语,其文字记载仅出现于《词典》,其义为“在婚事中来往于男女双方之间的媒人”(卷一,141页)。
(2)saw‘是古突厥语词,由名词saw“消息、陈述、格言”派生而来,最初一般用来指“信使,使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如突厥文文献中:sawc}i}}}}}}yalava(一个sawc’i骑着一匹黄色的马,一个yalava骑棕色的马带来了好消息)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sawc’i在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往于亲家之间作媒的人”即“媒人”,此义主要存在于当时乌古斯语中(《词典》卷二,441页)。
(3)yoriyic}是由动词词根yori一(走,前进)派生而来,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词典》,其义为“报信的人,传消息的人”,“在亲家之间传递信件和消息的人”,即“媒人”(卷三,55页)。
yori砂i虽为乌古斯语,但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它已成为整个突厥语言的共同词(卷二,51页,19行)。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rquc’i,sawc’i,yori瞬i三个词的“媒人”词义有着使用区域范围上的差别:arquc’i主要在喀喇汗王朝的文学语言哈喀尼亚语中使用,sawc’i“媒人”义主要在乌古斯语中使用,而yori钟1则存在于整个突厥语言中。
6.qolu}一“提亲,求婚”。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动词qol一(请求,要求)的交互共同态,为“要求”、“提亲,求婚”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词典》。如:olarikkiqizqolu}di(卷二,109页)(他俩都向姑娘求婚了)。
7.qalit}“聘礼,彩礼”。该词为古突厥语,义为“聘礼,彩礼”,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9世纪的回鹊文献中。如qiziminqalit}sizb}rtim(我嫁女儿并没有要聘礼)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词i0延用其义。如《词典》中的一则谚语:qalit}b}rseqizalirkar2kbolsaqizYalir(卷三,371页)(给了聘礼,可以娶姑娘,需要之物再贵也要买)。
8.sep“嫁妆”。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其义为“新娘的嫁妆”(卷一,319页)。
9.yovti}“新娘的亲戚送给她的礼物”。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动词yov一“帮助,接助”派生而来,义为“新娘的亲戚送给她的对她有所帮助的礼物(财物或衣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如一则谚语:ytivii}ligkelinkiidagiiyafa}bulur(卷三,11页)(获得礼物的新娘能找到老实的新郎)。这多发生在新娘出嫁时,其亲戚为表示对新娘的尊敬,而将比较合适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新娘。那时人们认为由亲戚送的礼物而受到尊敬的新娘能得到和蔼而稳重的丈夫。11.kediit“婚礼时用的衣服”。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动词ked一(穿)派生而来,义为“衣服”,但多指婚礼时馈赠给新郎、新娘亲戚的衣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词典》。如kedtitberdi(卷一,357页)([他〕赠送[他〕一件衣服)。
12.didim“新婚之夜新娘带的冠”。该词为希腊语借词,是由早期的粟特人传人突厥语中的,义为“新婚之夜给新娘带的冠”,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的突厥文摩尼教文献。到喀喇汗王朝时期,其义不变(卷一,397页)。
13,di;dek“蒙在新娘头上的盖头”。该词是非突厥语词,很可能是伊朗语借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其义为:“新娘在结婚那一天,为了不被陌生人看见,而蒙在头上的盖头”(卷一,408页)0
1,4.boymaq“新娘佩戴的项链”。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动词boy一(使窒息)派生而来的一个具体名词,指紧紧扣在脖子上的东西,如项链,衬衣的领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
其义除了“衬衣的领扣”外,还主要指“用金或银制成的,上面镶有宝石、珍珠之类作饰物,新婚之夜给新娘佩戴的项链”(卷一,466页)。
15.bi}i}“为赠送来参加婚宴的客人而撕的丝绸”。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是由动词bid一(撕,割,切)派生而来,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其义为:“在大人物的宴会及婚宴上为赠送来宾而撕的丝绸”(卷一,366页)。
16.eget“伴娘”。该词为哈喀尼亚语,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词典》,义为:新婚之夜陪伴新娘的伴娘(卷一,151页)。18.egetlikqarabas“新婚之夜陪伴新娘而来的婶女”。该词是由egetlik与qarabas组成的一个固定短语。egetlik表示服侍新娘的婶女;qarabas则是由qara(黑)与ba3(头)组合而成,含义为“黑脑袋”,用来称呼奴隶们,不分男女(《词典》卷三,221页)。egetlikqarabas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词典》,义为“被选中的新婚之夜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婶女”(卷一,150页)。
19.tayaq“棍子,拐杖”。该词为古突厥语词,是由动词taya一“支撑”派生而来,本义为“支持,支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的文献。如回鹊佛教文献:edgtiketegmeklikyiikytidmeknit}tayaqit}tir(信仰是通向善行而承担重任的支撑)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tayaq在原义基础上引申出起支撑作用的“棍子,拐杖”之义,例如《词典》中的一则谚语:tayaqbiletaymastanuqsozUnpiitmes(卷三,166页)(有了拐杖滑不倒,信任靠证言得不到)。与此同时,tayaq在被运用到婚姻当中时,产生了一个临时义“新郎送给新娘的女仆或奴隶”,如kude;gtitayaqb};rdi(卷三,166页)(新郎给[新娘」拐杖了,即新郎给新娘侍女或奴隶了)。这是因为新娘要靠奴仆才能从马上下来,这时他们就像拐杖、棍子一样起支撑、支持作用。
20.munduri“新婚之夜的一种庆祝仪式”。该词的文字记载仅见于《词典》。义为:客人们在新婚之夜为了庆贺向新郎、新娘头上撒钱的一种仪式(卷一,492页),但其词源至今仍没有定论②。22.al一“娶(妻)”。该词为古突厥语词,除了表示“抓、拿、取、接受”等基本意义外,还有许多引申义,如“娶(妻)、买、脱掉”等等。al一的“娶”义最早的文学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如TUr}gesxayan}qizli;nertiy;iIuluytortinoylimaali;bertim(我以十分隆重的婚礼给我儿子娶了Tiirge可汗的女儿)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仍延用此义,如:ofkisialdi(他娶了妻子)(卷一,329页)。25.kiskisiki}si“妻子”(
2)kisi为古突厥语词,义为“妻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后。如古突厥文中:oyY;nkisi:si;nbulunkYl[饰」(致使他的妻子和孩子成为囚犯)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isi与kis共存于哈喀尼亚语中。《词典》中kisi虽没有以词条的形式出现,但其形式在例句中表现得却很明显。如:erkisisibirletoqtoqboldi(男人与妻子吵嘴了)(卷一,322页)。《福乐智慧》第72章中出现了kisi“妻子”一词(4479行以后)。
(3)ki}si为古突厥语词,本义是“人、人类”,当时并无性别之差,经常与动物相对,既可指个体的人,也可指集体。ki}si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古突厥碑铭文献。如birki}siyaiilsar,oyusibodun3bisiikiyetegiiqidmazermis(一人有错,连其族人、人民、后辈都不饶恕)②。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i}si除了本义外,有了性别之差,可以指男人,也可指女人。《词典))中ki}si的“妇人、妻子”义被单独列了出来,如ofkisi;aldimu(他娶妻子吗)(卷三,224页)。
通过对kis,kisi及ki}si三个词的分析,笔者认为kisi也许为“妻子”的最初形式;kisi与kis之间有密切关系,而且kis很有可能是人们在使用kisi一词时,将其最后的元音“i”省略不念,而慢慢约定俗成地被人们认可。而kisi由于长期使用,在言语中不可能一下子消失,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词典》中kis一词作为文学语言的词汇被单独列了出来,而kisi一词则只在言语例子中出现;由于ki}si与kisi形式上的极其相似,用ki}si一词来表示“妻子”义,很明显是kisi一词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也许是为了将kisi与kis区别开。
26.kiini“(妻妾间相称的)姐妹”。该词为古突厥语词,本义为“嫉妒、嫉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古突厥碑铭文献。如kiinitegdtikii8nyayYbold(由于心怀嫉妒,而成了「我们」的敌人)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kiini由原义引申出“同为一个男人的几个妻子之间用的称呼”,即“(妻妾之间相称呼的)姐妹”义。用ktini来表示这个意思,是因为妻妾之间为争夺丈夫的宠爱,彼此之间相互嫉妒。如《词典》:kiininit}kiilinategiiyaqi(「妻妾式」姐妹直到成为灰仍然都是敌人)(卷三,237页)。
27.ttirgiin“娘家”。该词为古突厥语词,本义为“聚集”,并伴有一定的引申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如回鹊文摩尼教文献中:birtiirgiln(作为一个唯一的结合的整体)④。
到喀喇汗王朝时期,tiirgiin由原义引申出“氏族成员或亲属们聚集的地方”义,对于出嫁的女儿来说,也就是“娘家”,如《词典》中:qiztiirgtinigekeldi(女儿回娘家来了)(卷一,X41页)。
28.tegdikeldi“回门”。tegdikeldi为哈喀尼亚语,tegdi的原形tegi,是“夜间能听到的隐隐约约的声音”,keldi为“来到”义,tegdikeldi共同表示一个含义“回门”。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妻子嫁到丈夫家以后,探望娘家时,被说成tegdikeldi(《词典》卷三,230页)。
29.qoduztultuysaq“寡妇”
(1)qoduz为古突厥语词,很有可能是由动词qod(遗弃)派生而来,指那些被丈夫遗弃的女人或寡妇。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古突厥碑铭文献。如sariyaltun,urtil}kumiis,qYzqoduzeegritebiayYbunsizkeliirti(他们运回了无数的黄金、白银、姑娘、寡妇、贵重的鞍鞘和珠宝)①。到喀喇汗王朝时期,qoduz延用其原义,《词典》对它作了记载(卷一,365页)。
(2)tul为古突厥语词,义为“寡妇”、“守寡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的文献。
如:xatun’i;tulYqalmis(他的妻子仍然是一个寡妇)②。到喀喇汗王朝时期,延用其原义,如《词典》中:tulura:yut(寡妇)(卷三,133页)。
(3)tuysaq为哈喀尼亚语,文字记载仅见于《词典》。这个词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以“tultuysaq”复合词形式出现,表示“寡妇”之义(卷一,468页)。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qoduz,tul及tuysaq三个词在喀喇汗王朝时期,qaduz的意义范围要比tul和tuysaq宽,但其“寡妇”义的使用却不及tul普遍;tuysaq不能单独表示“寡妇”义,它必须与tul组合,才有该义。
30.oogsiiz“孤儿”。该词为古突厥语词,由bg(母亲)派生而来,本义为“孤儿”,侧重于指“无母亲的孩子”,因为当时无父亲的孩子用qal}siz来表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8世纪。如回鹊文佛教文:“你们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母亲,没有父亲的孩子的父亲。”③到喀喇汗王朝时期,bgsiiz仍为“孤儿”义(《词典》卷一,%页),但比最初含义有所扩大,既可指无母亲的孩子,又可指无父亲的孩子,而且这时ogsiiz不再用于动物,仅用于人。
31.iizliis一bosu一bosan一“离婚,,(
2)bosu一为古突厥语词,是由名词bob(空、闲)派生而来的动词,本义为“释放、闲、松”。它用于婚姻关系中时表示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断绝夫妻关系即休妻,此引申义最早见于《词典》,如阿尔古语中:eruraqutYnbosudY(那人把妻子休了)(《词典》卷三,266页)。
(3)bosan为古突厥语词,是动词boYu的反身形式,本义为“释放、摆脱、松开”。此外,在婚姻关系中它还可表示夫妻关系破裂,妻子要离开丈夫。此引申义最早见于《词典》,如urayutbosandY(女人摆脱了[丈夫])。
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喀喇汗王朝时期,iizliis,bosu及bosan三个词在表示夫妻关系破裂方面,iizlii侧重于男女双方共同终止夫妻关系;bosu则侧重于男方对妻子的抛弃,丈夫处于主动地位;bo}an侧重于在终止夫妻关系时,女方处于主动地位。
《突厥语大词典》虽然没有把更详细、更具体的反映喀喇汗王朝婚姻习俗的词全部列举出来,但仅通过对上述31个词汇的分析考证,已充分说明喀喇汗王朝时期,反映各种婚姻习俗的突厥语词汇是相当丰富、相当富有表现力的,而且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已把这一时期主要的婚姻习俗反映出来。下面我们将根据以上分析,对喀喇汗王朝的婚姻习俗进行描述。
除此之外,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婚姻生活中还存在换亲及近亲结婚的现象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子可以娶不止一个妻子,这也许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因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允许伊斯兰教徒娶四个妻子,但这种现象应该只出现在富人家。当时,已婚女子的家庭地位是很低的,而男人在家中则是统治者,他在家庭中扮演的是“beg”的角色,而妻子则像“beg”手下的奴隶。在夫妻关系继续与否中,男子起决定作用,女子如果要想中止与男子的夫妻关系,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从以_L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喀喇汗王朝封建制度的建立、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信仰伊斯兰教对时期婚姻习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