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3.28山东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公姥(mǔ)伶俜(pīn)葳蕤(wēiruí)重(chóng)纷纭
B.遗(wèi)施拊(fǔ)掌便(bián)言萦(yíng)苦辛
C.否(pǐ)泰踯躅(chíchú)晻(yǎn)晻绣腰襦(rú)
D.玳瑁(dàimào)摧藏(zàng)鲑(xié)珍明月珰(dāng)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及时相遣归遣:指夫家休弃妻子
B.徒留无所施施:施行
C.何意致不厚意:心里
D.耳著明月珰珰:玉珮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与府吏要要:相约。
B.赍钱三百万赍:带着。
C.莫令事不举举:成功。
D.便言多令才便:言辞敏捷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三日断五匹断:(把织成的布匹从织机上)截下来。
B.徒留无所施徒:只,仅仅
C.大人故嫌迟故:故意
D.槌床便大怒床:卧具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何乃太区区区区:形容小
①感君区区怀区区:情意深挚
B.①举手长劳劳劳劳:辛苦的样子
①恨恨那可论恨恨:抱恨不已。
C.①隐隐何甸甸甸甸:沉甸甸地,沉重地
①诺诺复尔尔诺诺:应答的声音
D.①郁郁登郡门郁郁:繁多的样子
①奄奄黄昏后奄奄:暗沉沉的
6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复重纷纭纷纭:凌乱
B.伶俜萦苦辛伶俜:孤单的样子
C.葳蕤自生光葳蕤:有光彩的样子
D.踯躅青骢马踯躅:徘徊不前,这里是“缓慢地走”的意思
7、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妾不堪驱使驱使:强迫别人为自己奔走效劳
B.不堪吏人妇,不堪:难以忍受
C.登即相许和登即:当即,立即
D.好自相扶将扶将:搀扶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何意致不厚(不满意)②阿母大拊掌(拍手,表示惊异)
B.①留待作遗施(赠送、施与)②生小出野里(乡间)
C.①进退无颜仪(脸面)②伏惟启阿母(古时晚辈对长辈或下对上说话时表示恭敬的用语)
D.①卿可去成婚(结婚)②交语速装束(互相转告)
9.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始适还家门②小女子赖君复生,誓不他适
B.①处分适兄意②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C.①适得府君书②适冬之望日前后
D.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②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10、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B.①谢家来贵门②谢公宿处今尚在
C.①多谢后世人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①阿母谢媒人②乃令张良留谢
11.下列句中的“见”字都表被动的一项是()
A.①君既若见录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B.①渐见愁煎迫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C.①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②府吏见丁宁
D.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12.下列加点的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与“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中的“却”却意义不同,前者为“退下”后者为“拒绝”。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与“苟余情其信芳”中的“信”意义不相同,前者为“使者”,后者为“确实,实在”
C.“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表“希望”而“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的“幸”表“幸运”。
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与“唤渠朝餐歇半霎”中“渠”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C.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14.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终老不复取②箱帘六七十
B.①蒲苇纫如丝②合葬华山傍
C.①摧藏马悲哀②府吏见丁宁
D.①著我绣夹裙②恨恨那可论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①孔雀东南飞②卿当日胜贵
B.①昼夜勤作息②便作旦夕间
C.①谢家事夫婿②交广市鲑珍
D.①足以荣汝身②逆以煎我怀
16下列对古今异义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人故嫌迟大人,相当于现在说的“老人家”
②蹑履相逢迎迎接
③共事二三年共同服侍
④本自无教训教养
⑤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
⑥千万不复全确确实实
⑦处分适兄意处理
⑧便利此月内方便
⑨承籍有宦官即官宦,做官的人。
⑩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A.①②⑥⑩B.④⑤⑦⑨C.②③⑦⑧D.①③⑤⑨
1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组
①为仲卿母所遣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③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④何言复来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或第三人称代词。对下面各句中“相”的用法的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时相遣归②会不相从许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⑤嬉戏莫相忘⑥誓不相隔卿
⑦誓天不相负⑧蹑履相逢迎⑨怅然遥相望
⑩不得便相许
A.①⑤/②③⑥⑦⑩/④⑧⑨B.①③⑤/②④⑦⑩/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⑩/③⑦⑨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⑩
19.下列各句与提供例句所用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20.下列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B.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初阳:立春后,立夏前。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21时到23时,夜深人静时。
二、【课内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孔雀东南飞(节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
B.何意致不厚:宽厚
C.何乃太区区:见识短浅
D.会不相从许:副词,有称代作用,代“你”。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
A.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B.还必相迎取/会不相从许
C.府吏得闻之/便可速遣之
D.吾今且报府/洵美且异
(3)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不属于同一语法现象的选项是___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否泰如天地
(4)下列关于文段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___
A.本文段选自汉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选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悲剧基调,同时,在结构上又引起下文的故事。
C.第二段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她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其的同情。
D.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译文:___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阅读下面《孔雀东南飞》文字,然后回答8—10题。(9分)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对此节诗采用的手法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A.排比和比喻B.夸张和渲染
C.赋、比、兴D.铺陈排比
2.“事事四五通”的原因,下面哪项不正确()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以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光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矛盾痛苦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心烦意乱,不得不重来几遍。
3.作者着力描写这段的目的是()
A.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C.表明刘兰芝有意装饰,怕回到娘家受到世人歧视。
D.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三)阅读下面四节诗句,完成问题。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节选《孔雀东南飞》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蹑丝履/蹑:踏(穿鞋)
B.本自无教训/教训:教养
C.感君区区怀/区区:愚拙
D.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牢固
2.下列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
B.誓天不相负/还必相迎取
C.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
D.隐隐何甸甸/何敢助妇语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受母钱帛多
B.勤心养公姥
C.我有亲父兄
D.昼夜勤作息
4.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一“拜”一“怒”,表现刘兰芝礼节周到和焦母的蛮横无理。
B.写刘兰芝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这里用了“赋”的手法,渲染出兰芝光彩照人的形象和刚强自尊的性格。
C.刘兰芝用蒲苇自喻,向丈夫表示坚贞的爱情,并希望丈夫像磐石一样,永不转移。
D.第二段写刘兰芝忍住内心的痛苦与婆婆、小姑告别,从刘兰芝的话语中可看出她是不愿意再回到这个家来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见录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区区:情谊真挚
A.“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伏惟启阿母”,“伏惟”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谦虚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也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起兴引出下面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汉代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
B.“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刘兰芝产生了一种印象: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也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C.“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D.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作铺垫。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下面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为仲卿母所遣遣: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
B.十三能织素素:白绢
C.自誓不嫁誓:誓言
D.夜夜不得息息:歇止,停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1)为诗云尔(2)为仲卿母所遣(3)其家逼之(4)时人伤之
A.两个“为”意义不同,读音相同。两个“之”意义不同,词性相同。
B.两个“为”意义相同,读音不同。两个“之”意义相同,词性相同。
C.两个“为”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两个“之”意义不同,词性也不同。
D.两个“为”意义相同,读音相同。两个“之”意义相同,词性不同。
3.对原文画线诗句的含义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B.兰芝不能承受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缓解,愤然以此作为对婆婆的反抗。
C.兰芝不堪凌虐,深知婆婆与自己水火不能相容,只能以此作为脱离苦海的方法。
D.兰芝不能忍受孤苦的处境,深感在焦家当媳妇的艰难,于是以此警告丈夫和婆婆,表明自己的愤懑。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①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2分)
翻译:________
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2分)
(六)、阅读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令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B.作计乃尔立乃尔:就这样。
C.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D.多谢后世人多谢:十分感谢。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求假暂归②于今无会因
B.①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
C.①以我应他人②足以荣汝身
D.①黄泉下相见②渐见愁煎迫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项是()。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这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氛围。
B.“贺卿得高迁!”一句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
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这四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四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
(七)阅读《孔雀东南飞》中以下三段诗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史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1)下列是对选文中画线诗句的含意的分析,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2)对节选诗段中焦仲卿和其母亲的对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焦仲卿听到刘兰芝的一番陈述后,他马上去找母亲询问,并表达了自己对兰芝的看法,此时的仲卿是想采用一定的方法,挽救濒危的婆媳关系。
B.仲卿对母亲一开始是尊敬的,对刘兰芝说的“大人故嫌迟”的说法是怀疑的,这可以从“何意致不厚”一句中看出。
C.仲卿的母亲一看到焦仲卿来问及此事,已经怒火中烧,把自己对刘兰芝由来已久的“愤恨”立即发泄出来,并命令仲卿速遣兰芝。
D.焦母的“遣”意已决,焦仲卿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决绝表态,把矛盾推向了顶峰。但此后仲卿的妥协正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度的威力。
三、【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彘:是指猪。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妻适市来适:到;往
B.妻止之曰止:制止;劝阻
C.特与婴儿戏耳特:只是
D.顾反为女杀彘反:反而
2.对文段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
A.文段(一)交代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婚姻不幸经过以及殉情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人们这篇《孔雀东南飞》的由来。
B.文段(二)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要孩子跟自己去集市,对儿子说:“我从街上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C.曾子等妻子从街上回来,便准备把猪抓来杀给儿子吃。
D.曾子认为“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也就是说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和老师(学者)那里学来,需要父母和学者们的教导。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⑴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⑵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香草名,叶子风干可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通过弃妇、故夫和新人三人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各自的苦衷,人物对答富有感情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
C“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明确告诉弃妇,新妻虽然不错,但我觉得故人更好,说明其有悔恨之意。
D.本诗吸取了《诗经》《楚辞》的比兴手法,“上山采蘼芜”,用香草“蘼芜”比喻弃妇的美德,委婉含蓄地批评了故夫的有眼无珠。
2.比较《上山采蘼芜》《氓》《孔雀东南飞》中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简要分析说明她们有什么不同点。(6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如何?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②,故人工织素③。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双白鹄④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妻卒疲且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蹰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注:①蘼芜这种植物,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②缣,质次价低的丝织品。③素:白色的细绢,价比缣贵。④白鹄,鸟名,又名天鹅,全身羽毛雪白。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跪问故夫”的“长跪”说明了古代女子地位低下,虽然被抛弃了,但见到故夫后依然很谦恭,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B.“十十将五五”一句是以白鹄们结伴而飞,反衬出一对白鹄因雌鸟疲病而不得不分离的悲剧画面。
C.“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相对应。
D.《双白鹄》与《孔雀东南飞》都采用了以美禽起兴的艺术手法。
2.这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有相同之处,但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五、【语言表达】
(一)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的同学把它编成了课本剧并表演。其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由于舞台的限制,学生不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一部分又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于是由一位同学在二胡演奏《化蝶》的背景音乐中用低缓、沉抑的语调来朗诵,另外两位同学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刘、焦二人的殉情。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朗读结束后,接着出现画外音。
(1)请你以“五字句”拟写一个对刘、焦爱情美好祝愿的画外音结束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点评以上对课本剧结尾的处理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面是唐人描写思念之情的诗句,请根据示例运用铺陈、比喻的手法改写成三个排比的句子。
诗句
(1)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2)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3)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4)思君如孤灯,一夜一心死。
(5)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6)思君如百草,缭乱逐春生。
(示例)思君之情就像河中的流水,滚滚滔滔,无穷无已;思君之意就像路边的青草,蓬蓬勃勃,越远越青;思君之心就像夜晚的孤灯,荧荧之火,一夜一死。
六、【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干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A.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像,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B.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C.“讲好英雄故事”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D.掌握新的英雄叙事模式,正确处理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关系,有利于英雄人物的精神构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3分)
A.《祝福》中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B.《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足智多谋,妙计无数,他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贏得了后人的赞誉。
C.《项羽本纪》中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在乌江畔自刎而死。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在父亲被谋杀之后,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优柔的性格使他在复仇中迟疑,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