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葩说》的一道辩题直指当下年轻人的婚恋焦虑——“恐婚症”。
现在出现”恐婚症“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越来越多。
他们不是简单的独身主义,很多人正处于长期稳定的恋爱关系。他们不排斥爱情,只是对走进婚姻,有着不同程度的保留/拒绝情绪。
“我向往爱情,但并不憧憬婚姻,有错吗?”
“没做好准备,可同龄人都成家了,有点焦虑”
“家人和朋友都在催,说不结婚,将来会后悔”
过去我们被灌输: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总有人告诉我们,婚姻是爱情的保障,结婚是每个成年人的寻求幸福的唯一归宿。
乍看之下多神圣美好啊,只是“唯一”这个词太刺眼了。
所以与其说年轻人恐婚,不如说我们开始相信:
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定时任务。
-1-
“只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才是耍流氓
李银河说:“在女人的幸福元素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但婚姻却不是。”
无关男女,我们恋爱的目的都该是幸福,而非婚姻。
把婚姻当作恋爱的唯一目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恋爱观。
大目是“恋爱就是为了结婚”的忠实信徒。
33岁的他,完全践行着“恋爱的终极目的是婚姻”的法则,并让这个法则贯彻在他的每段恋爱中。
每次他刚和对方确定关系,就会频繁的给女友“洗脑”。
“到了年龄就该结婚了”
“成年人的恋爱处到时候了,差不多就领证吧”
“我不是小孩子了,谈恋爱就是为了结婚”
半年他谈了三次恋爱,全部以失败告终。
对方都被这种目的性太强的恋爱状态给吓跑了。
想想也是,如果有一个男生告诉我,他和我恋爱是为了结婚。我的想法也会是:跑,快跑。
大目始终没明白,自己总是恋爱失败的原因。
这种“为了结婚而恋爱”的交往,只会让女孩觉得:
他根本不是真的喜欢我,
而是喜欢我能和他结婚的这种可能性。
面对这种“恋爱就是为了结婚”的信号,我们不可避免会犹豫和猜忌,对方到底是不是真心喜欢我才想和我结婚啊。
只是为了结婚而恋爱,那如果不是我,也可以是另外一个“合适的人”吧。
这样的恋爱,像不像一纸合同?
交往中的双方,列出各自的筹码,再逐条列出对方要履行的责任,达成意向便确定长期合作。
当婚姻变成了恋爱的首要目的,那张结婚证反倒像是一张“婚姻合同”。维系你我的不再是爱,而是合法的责任与共同利益。
走进婚姻的理由有很多,
但不包括:
你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我正好在你身边。
-2-
现在流行不婚式恋爱
“恋爱5年,我还是不想结婚”
这是我朋友兔子的不婚式恋爱宣言。
兔子今年29岁,和男友谈了5年,感情一直不错,他们对现在的恋爱状态很满意,并没有让彼此关系更进一步的想法。
兔子和男友的感情一直很好。两个人租着一间不大的一室一厅,他会做她最爱的红烧排骨,她会把他宝贝的球鞋统统刷干净,周末抱在一起赖床撸猫玩游戏。
她说,两个人生活同频,爱情甜蜜,各自的事业也稳步前进。
目前,他们真的没有结婚的打算和欲望。
“在我心里婚姻只是一种制度。有的人向往它喜欢它;有的人并不渴望甚至还会为它烦恼,我就是后者。”
我问她,这种不婚式恋爱也会有压力和风险吧。
她说,当然有。
可为了这种压力而结婚才更容易后悔吧。这样一想,她就更坚定自己的选择了。
没有选择是零风险的,结婚也有风险啊,关键是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这两年他们的爸妈,亲戚早就明着暗示:你们该结婚了。
身边的已婚朋友们也加入到“催婚”的说教队伍里。以一种过来人的方式告诉她,婚姻才是女人幸福的终点。不结婚等过了几年,早晚会后悔。
可她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不是别人嘴里她这个年龄“需要的东西”。
她还说,如果有一天彼此渴望走进婚姻了,她也会欣然接受这种转变。但与年龄,舆这些无聊的东西无关。
走上红毯那一天,是因为我们想,
而不是我们需要。
-3-
结婚or不结婚
都不是唯一选项
侯虹斌说,“我们追求的不是结婚本身,不是生育本身,我们追求的是好的人生。”
今天聊这些,不是想鼓吹大家一定要结婚or坚持不婚。
而是想告诉大家,婚姻不该是恋爱的目的,也不是你的唯一选择。
我们这辈子有太多的“定时任务”了。
小时候就要读书,高考完就要上大学,毕业后就要工作,工作后就该结婚,结婚后就该生孩子,经济允许就该生二胎......
恐婚症之所以被当成病,不就是我们先入为主的把婚姻,当做人生在适当年龄的必须要面对解决的事情吗?
也许没了”岁数到了就该结婚”的倒计时,我们才会真正减少对于婚姻的恐惧。
30岁不想结婚就不结婚,
50岁想结婚就结婚。
这和年龄,该不该,没有半毛钱关系。
就像知乎上对”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是耍流氓“的讨论,最高赞的回答是:不以恋爱为过程的结婚才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