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报”原创高品质科普文|每天更新心理学专业知识
真爱存在吗?如果存在,真爱、喜欢和生理上的爱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才是爱情?
根据个人经历和不同情境,可能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关于爱情的答案。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爱情呢?“真爱”存在吗?又如何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测试来区分爱、喜欢和生理上的爱呢?
真爱存在吗?图源:网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什么是爱情?
长久以来,在科学领域,爱情的定义都是模糊的,甚至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爱情”是不严肃的研究课题。直到最近50年,心理学家们才基于爱情的共性对“爱”作出了较为清晰的定义。
早期的心理学里并没有关于“爱”的独立定义,“爱”的理论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于其他理论引申出了对“爱”的理解。其中的代表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和马斯洛提出的。
爱是为了自我实现,还是自我实现后才有爱?图源:网络。
弗洛伊德在1923年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概念,他认为我们爱一个人是为了满足“自我理想”的实现。弗洛伊德指出,“自我理想”是指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而要成为这样的人或者形象是在被我们爱的人尊敬之后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为了达到自我理想,才产生了“爱”这种无意识的欲望。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提到了爱与归属的需求。他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就产生了较高的社交需求,人们希望从社会关系中体会到爱和归属感。马斯洛认为,对“爱”的需求是我们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爱,但并不代表我们会主动爱一个人。马斯洛将“自我实现”放在的需求层次的最顶端,他认为,只有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才有能力主动去爱。
所以,和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马斯洛认为爱一个人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实现了自我,而弗洛伊德认为爱是无意识的欲望,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理想的欲望。
直至50年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才开始正视“爱情”并不是属于文学领域的情感话题,而是应该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个独立情感行为被科学对待。于是,诞生出了一些权威的爱情定义,我们在此将列举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爱情理论。
“喜欢”和“爱”不一样!图源:网络。
ZickRubin强调了这三点特性可以用于区分“爱”和“喜欢”的不同。他认为,只有当“真爱”发生时,我们才会对这个人产生极强的依赖需求,希望朝朝暮暮、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并且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她);虽然“爱”对于爱人是无私的,但“爱”对于他人是自私的,ZickRubin认为爱情区别于其他感情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爱是具有排他性的。爱一个人只能是两个人的故事,三个人的世界就已经非常拥挤了。
耶鲁大学的RobertSternberg在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爱情三因论”,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因素组成[2]:
爱情三因论:亲密关系;激情;责任。图源:网络。
RobertSternberg指出:
“亲密关系”是指亲密、彼此依恋、心意相通、有情感寄托的感觉;
“激情”是指为爱人制造浪漫、爱人具有身体吸引力、恋爱双方保持性关系并且在爱情中产生情感冲动的现象,激情与生理唤醒或情绪刺激有关;
“责任”与“亲密关系”和“激情”不同,“责任”是有意识的决定并彼此坚持,也可以理解为承诺。责任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责任是指爱上一个人的决定;长期责任是指维系爱的关系的承诺。
RobertSternberg认为每个人感受到爱的程度并不一样,这种程度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爱情三因论”里三个因素对于个人而言的绝对强度。感受到三要素的强度不同,带来的爱情的体验也就不同。
每个人所体验爱的类型取决于爱情三要素的比例,而每个人比例的不同取决于人的性格。例如,有些人的情绪比较冲动,那他们经历的爱情“激情”成分可能就比谨慎小心的人多。
爱情的8种类别。图源:网络。
于是,根据三要素的占比不同,RobertSternberg将爱情分成了8种类型:
这种相当于“灵魂伴侣”式的真爱同时具备了完整的爱情三要素,且强度较强。RobertSternberg在调查中发现,拥有完美式爱情的伴侣在陷入爱河的15年或更久之后也会保持着很好的爱情关系[2]。所以,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RobertSternberg强调,维系一个完美式爱情很困难,因为要同时将爱情三要素转化为行动是不容易的。
这种爱情类型里有亲密和责任,但没有激情。这种情感比友情更强烈,因为拥有长期的责任感和承诺。这种类型的爱情通常在“老夫老妻”中可以见到,爱在但激情不在。这样的爱情类型被认为是一种亲人般的爱情,将爱人当作是家庭成员。
这种爱情类型里有激情和亲密,但缺少承诺和责任。这样的爱情浪漫但不负责任,沉浸在这种感情的人可能会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感觉。
“一见钟情”就属于愚蠢式爱情。这种爱情里有激情与承诺,但没有亲密。很多闪婚闪恋的情侣,有激情也愿意承担责任,但并没有相处的亲密感。
类似于友情,主要是亲密,但没有激情和承诺。这样的感情其实更多是存在于朋友之间,但具调查显示,也有情侣和夫妻是维持在这种君子之交的淡泊感情里[3]。
这种爱情只有承诺,没有亲密与激情。常见于非自愿的包办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能使夫妻双方以空洞式爱情开始相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感情关系的终点,空洞式爱情可能在相处中会转变为其他感情[3]。
这种关系缺少所有三种爱的元素。虽然在情侣里这样的关系并不常见,但也会存在于因为利益而联姻的关系里,或者对感情冷漠的人中[3]。
虽然RobertSternberg提出了上述8种爱情,但根据我们的个人经历和认知,并不是每一种类型都能被我们认为是爱情。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更倾向认为类似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才是深沉的真爱,生理上的爱常常被人认为是轻浮的爱[3]。
为了快速区分真爱、喜欢和生理上的爱,我们找到了一些心理学文献,希望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测试帮助大家有效地区分这三者的不同。这份心理测试主要依据的是上文提到的ZickRubin的心理学实验,后来,社会心理学家ElaineHatfield根据这份心理测试,重新拟定了一份更精简、涵盖内容更广泛的一份心理学测试[4]。
区分真爱、喜欢和生理上的爱。图源:网络。
根据以下3个类型的感情测试,将你想要测试的人的名字填入空格处,依据你对这个表述的认可程度打分,得分最高的一类将被判断为你目前所拥有的感情类型。
评分标准:完全同意(5分);大部分同意(4分);比较同意(3分);不是很同意(2分);很不同意(1分);完全不同意(0分)。
存在即是合理。虽然依据个人经历和认知基础,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爱”有不同的判断和评价。但既然是存在的,就代表着至少对某一部分人而言,这是合理的。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图源:网络。
我的心,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
只能住一个人,
我的梦中人,
我的心上人。
--顾城《我是一座小城》
最后,就用顾城的这首诗结束我们“心理学简报”这篇从心理学角度介绍“爱”的小文吧!
无论我们的心有多大、多深,正如顾城所言,要求不多,只要一颗小小的心住下一个梦中人,成为我们的心上人。
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一座城,愿每一个人的城都能住上一位心上人!
[2]Sternberg,RobertJ.Constructvalidationofatriangularlovescale.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97,27(3):313–335.
[3]Acker,M.;Davis,M.Intimacy,passion,andcommitmentinadultromanticrelationships:atestofthetriangulartheoryoflove.JournalofSocialandPersonalRelationships.1992,9(1):21–50.
[4]Hatfield,E.,&Rapson,R.L.(1993).Love,sex,andintimacy:Theirpsychology,biology,andhistory.NewYork:Harper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