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至20日,李强总理对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当李强总理抵达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时,挥舞着中马国旗的中国留学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不仅展示了他们在海外的自豪与归属感,也成为了彰显两国文化的双层名片。留学生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不仅承载着本国的形象,还能在国际舞台上讲述和传播中外友好故事。他们的经历和见解,无疑是促进世界各国民间交流与理解的重要力量。世界各国的来华留学生,能够成为讲好中外友好故事的一道妙笔。
一、“真实”与“共鸣”:留学生个人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真实”和“共鸣”。真实,是讲述一切故事的基础。共鸣,则要求故事能与现实实现重奏,让亲历者感同身受;同时也要求故事与文化情感实现共振,让未经历过的国外受众也能产生共情和理解。这对故事的文本和故事讲述者的功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个留学生初来乍到时的憧憬与向往,偏见和误解消除时的感慨与触动,迷茫和无助时接受的善意与支持,离别和重返时的不舍与留恋,不就是很好的故事吗?
北京大学的泰国留学生吴小军是一个中国通,他认为广州和曼谷很有相似之处。在中国的旅行对小军而言是打破枷锁、重塑自我的过程。旅居中国的经历让他品味了浓厚而地道的中国文明,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中泰两国相似文化的奇妙共情。在北京大学的四年里,小军在朋友圈里写道:“学习国际关系的最大体会,是我对和平的愈加珍惜。”“当我耳边响起各种口音的粤语,立刻就感受到一股熟悉的亲切感,这就是广州的声音。”
二、“源源不断”与“缘缘不断”:留学生群体的中国故事
中外交往的万花筒中从不缺少精彩的故事,只是需要精彩的讲述。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特刊《南枝更有花》就是这个万花筒。2024年是中马建交五十周年,也是马来西亚校友会创立十周年,《南枝更有花》的出版不仅是马来西亚校友会对母校北京大学的一份深情厚礼,也是北大精神在海外传承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中马两国友好关系五十周年的献礼。
《南枝更有花》的出版和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十年如一日的活力像是一面棱镜,聚焦于中外友好交往时鲜活、温暖的人与故事;同时,它也是我国对外文化合作的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小大使”在推动双边、多边关系所作出的努力。这样的故事应该多讲,这样的故事背后的人应该被更多人认识。他们扎根本土、融通世界的力量,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源源不断又缘缘不断的动力。
三、“互融”与“共荣”:留学生事业的中国故事
讲故事,是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好的本土文本,也要听到来自世界的故事。
的确,思想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互融,文化互融又能促进文明共荣,留学生群体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天然桥梁,他们在互动中实现了自我成长。昔日受到安瓦尔总理鼓舞的研究生,如今已成长为能够与他并肩对话的企业家。而许多曾来华留学的学子,也已回到海外,成为各界领袖和精英。
这些来华、知华、爱华的友好校友,既能将中国、区域与世界各国的学子、专家、名人和有识之士联系在一起,促进大家互通有无、交流共进;又能在数代留华校友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化共同身份认同,深化国际各界与中国故事的情感联通,实现思想包容、文化互融与文明共荣。
四、“置身事外”到“沉浸其中”:留学生网络的中国故事
迄今为止,海外留学生来华求学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留学生们把自己编织进入中国故事的脉络之中,已经从中国故事的旁观者、转述者,转变为中外友好故事的亲历者、共创者,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通过他们的体验与讲述,全世界都可以更直观、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感受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友好。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作用,激活这支海外力量,让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发声者。
因此,我们建议高校多开展留学生民间交流对话活动。例如,北京大学已经积极与海外留学生校友会加强合作,计划于2024年8月组织名为“首航”的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赴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开展实践活动,届时将借助东南亚的留学生校友平台与当地的学术机构和产业机构开展对话,整合留华校友的高质量资源与网络,激发海外留华校友的热情与活力,搭建更加坚实宽广的中外友谊桥梁。
其次,我们建议由各国大使馆牵头,邀请世界各国的两百位杰出校友来到北京,与领导人交流对话,并颁发“民间友好使者”勋章。这不仅能实现官方与民间的民心相通重合,还能够让世界看到中国对留学生校友和青年未来力量的重视。
最后,我们建议建立国际化的政、学、产、民对话机制,加深国内学术界与国际各层次的连接与联动,让学术交流成为国家间交往的积极引擎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载体。
在李强总理访问马来西亚期间,午宴安排了马来西亚著名的猫山王榴莲作为餐后甜品。小小榴莲亦流连,各国留学生来到中国也像是这榴莲一般,破除心中的成见与壁垒,以柔软的真心与真心相对,离去归国后,留下的是迟迟无法散去的流连忘返深情。留学生的留,是短暂的停留,是深入的交流,是恒久的留恋。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世界各国优秀校友与高质量网络的韧性和生命力,讲好多元包容、美美与共的有温度的中外友好交流故事,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并认同中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为青年一代接续和深化已有的友谊,将他们培育成为未来深化中外友谊的中坚力量。
种善根,结善缘,促对话,利久远。
粟琳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
赖贞瑝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
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