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韶军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柴丹彭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鹏飞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以河南省睢县老城为例,通过分析老城区位特征及历史变迁、明清时期的布局特征,然后分析睢县老城传统格局现状特点、重要的传统建筑构成及其价值,最后初步提出睢县老城区传统格局保护的建议,对历史城镇的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睢县地理位置图
2.睢县地理位置图
11.古代城池形态
此后承平日久,到明末崇祯初年,城颓池湮。崇祯四年(1631年)睢州大规模修治新旧两城。旧城原为土城,这次便在土墙外加砌砖石,门楼敌台女墙羊马墙屹然一新,新城本为砖城,故仅予以全面修葺。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三月李自成使百姓平毁睢州新旧两城的大部分城墙,填平城濠。当年九月,黄河水向东南一泻千里,由于睢州新旧二城已无城墙可以防洪,大水先冲入睢州新城,再向北倒灌入旧城。两城官衙民舍,庙宇商肆,大部分为洪水淹没。幸存者新城东西一街数百步,旧城则止余襄陵(今湖心岛)、金锁岭(今北关村)上数家。史称“壬午之变”。3清初,旧城仍旧一片汪洋,睢州知州在新城东大街路北租赁民宅权作衙署。当时的睢州新城,四面环水,遍地芦苇,旧城由于常年积水,至此废弃成湖,即今日睢县县城北之城湖。睢州新城于清乾隆二十六年修筑,又于五十九年重筑,至嘉庆元年竣工,墙高池深,道光二十年修补城垣,重建东西两门楼。民国年间,城墙仍基本完好。
睢之州治原在旧城,新城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本为袁可立府第),书院创于雍正。常平仓废为葵邱驿,袁尚书大石坊在署前,州之儒学旧在北城乾方,新学在南城,大殿五间,锦襄书院在驼岗,旧为尼庵。绘川书院在新城大街。城隍庙旧在北城州治北,崇祯壬午移主南城西门大街旧察院遂建庙于此。火神庙在新城南北大街,金
龙四大天王庙在新城大街,三皇庙在新城东门内,东岳庙在北门外,文昌祠在西门内绘川书院内,六忠祠在新城西门内、襄王庙在厚台冈,泰山庙在东门外,兴国寺在旧西门内,乾明寺在旧西门外。4岳忠武王庙在东门内,范忠宣公祠在新城西门内,此外还有关帝庙、八腊庙等。
2.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
2.1老城传统空间格局现状
睢县县城由北旧城湖和南城区组成,整个城区传统格局形成独特的“阴阳城”老城空间结构。旧城湖的湖面呈现十分规则的长方形,体现着水下方形古城堡的形态。城湖四周的一些地名,仍能反映出睢州旧城的大致轮廓,如老东关、老北关、西门口等皆是。
旧城城墙残迹在20世纪50年代尚可在城湖四周看到,90年代末开发城湖,环湖修路,遗迹从此消失殆尽。北部旧城湖中仍有骆驼岭、宋襄公陵(襄台)、汉代濯锦池遗址、凤鸣岛、宋苏东坡二赋宝墨亭等历史遗迹。南城区紧邻旧城湖,东西长,南北短。新城建国后城门及城墙被全部拆除,一部分城砖用来建造睢县第一中学教学楼(今睢县高中老校综合楼)。今日睢县县城,即在原睢州新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成(图3)。南城区主要有县城东南隅的袁家山古建筑、建设路西段北侧的汤文正公贤良祠、县城东关西南隅的东关清真寺、解放路南的儒学文庙大成殿以及县城东关明清一条街等重要的历史古迹。有待修复或重建的历史胜迹有袁可立府第(许定国刺杀高杰处)、许彦周诗话楼、张师德清香馆、父子状元坊、袁尚书大石坊(二)、三进士坊、桃花洞、甘菊泉、锦襄书院、乾明寺等。城区新建街道和老街道并存,街道基本呈现横平竖直格局。现在仅有东关明清一条街还保留有部分老旧建筑,但街道已被拓宽,大部分传统住宅被拆毁。
其它街道均已更新为现代风格的建筑。建国后拆除的古建筑有火神阁(原在城内北街)、关帝庙(原在城北门里)、救苦奶奶庙(原在城内北街)、城隍庙(今城关镇院内)、钟鼓楼(位于东街丁字路口)、奎楼(在原城东南城墙上)、洛学书院(本袁可立府第,原在东大街路北)。
2.2老城主要历史文化遗产
①北湖、襄陵、骆驼岭、濯锦池:睢县北湖,又称“城湖”、“老旧城”。原为宋至清初睢州旧城,因黄河泛滥淹没,废弃成湖。现北湖水面为268公顷,南北长1880米,东西宽1330米,湖水平均深2.2米,最深处达3.9米。湖中路纵贯南北,将北湖分为东西两部分,北湖水质常年保持着三类水的标准。
襄陵传为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陵墓。位于城湖湖心岛东北隅,原为一夯筑高台,明清两代及其以前即为睢州名胜。公元前650年,宋国宋襄公继位。桓公夫人是卫国(今濮阳一带)人,生下宋襄公后被丈夫宋桓公遗弃,返回故国。宋襄公即位后,限于礼制,母子难以重逢,在湖中小岛上筑望母台。公元前638年10月,宋襄公率兵与楚军战于泓水(今睢县和柘城交界一带),不幸受重伤死于睢,因附近筑有望母台,遂葬于此。现在的襄台上依然立着宋襄公的坟墓,史称襄陵。现仍土丘高耸,屹立水涯。宋襄公既葬于此,宋国必然要在其陵墓附近设置管理机构,襄陵至此成为宋国西部重镇。骆驼岭也称驼岗,在襄陵北约300米处,驼岗四周湖水环绕,岗上青草绿树,上有桃花洞、甘菊泉。驼岗现在已成为自然鸟岛,数十万只灰鹤、白鹭、野鸭等鸟类聚集在一起。明代以前,岛上有尼姑庵。明嘉靖四年(1526年),提学肖凤鸣在这里建锦襄书院。旧志载:“濯锦池,盖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按睢州旧儒学在城西北隅,即今城湖西北,由此可知濯锦池遗址在今世纪公园西侧,现仍为一池。
③文庙大成殿:文庙大成殿位于县城解放路南,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文庙现仅存大成殿,进深五间,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琉璃瓦盖顶,滚龙脊两端安有兽砖。垂檐脊向下依次为鸡、鱼、海马等。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大成殿开办抗日青年干部培训班。
④汤文正公贤良祠:又名汤恭人旌烈祠,本二祠合一,通称汤家祠堂。在城内西大街中部路北坐北向南。汤恭人赵氏系汤斌之母,明末李自成陷睢州,赵氏“骂贼’遇害。清顺治五年(1668年)奉敕建祠“旌烈”。雍正十一年(17133年),汤氏后人奉汤斌神位供于旌烈祠之后。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追谥汤斌“文正”,即奉旨于旌烈祠之左建“汤文正公贤良祠”。原有大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拆除,剩余部分为粮食仓库。
⑤东关清真寺:东关清真寺位于县城东关西南隅。明初回族迁入睢州后所建,已历600余年,屡经重修,为豫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清真寺。现寺内有大殿、讲经堂、花园、望月楼、碑楼、伙房、女寺、水房等建筑,共计房屋75间。寺内皂荚树一株,树龄300多年。
⑥其它:载于旧志尚待恢复重建之原睢州名胜古迹有父子状元坊(宋代张去华、张师德父子状元,为千古佳话)、诗话楼(其地为东湖湖心岛荒芜处)、清香馆(为宋状元张师德故居,遗址在今北护城堤外)、范忠宣公祠(宋代名相范纯仁,为范仲淹次子,曾官襄邑知县)、岳忠武王庙(位于旧城西门内,今没于水)等。
3.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保护建议
3.1加强老城历史建筑保护及周边环境的整治
当前老城内现存传统建筑呈分散的点状分布状态,而且这些点状的传统建筑由于缺乏保护措施,传统建筑周边环境杂乱,严重影响了历史建筑的景观价值,也影响了传统建筑的整体性特征,致使老城传统空间特色不明显。如袁家山古迹的东侧、南侧均为危房、旧房、垃圾等,其它文物古迹建筑缺乏标识牌,难以寻觅。东关明清一条街即县城东关大街。始建于明代中期,至清末民初遂臻极盛,为豫东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曾吸引方圆数百里的客商前来交易。更有晋商、徽商及福建等地商贾在此定居经营。在此街东段路南有晋商所建之“山西旅睢同乡会馆”,在文革时期被拆除。街东西长1000米,宽7米,青砖铺地。商户沿街排列,其建筑式样大致相同,一般是前有出厦,出厦以红色油漆木柱支撑,活动门板,木质窗棂雕花,进店可见朱红木柜台,柜台后货架上陈列各色物品。户户房屋紧靠,隔路互相对称,错落有致。东关明清一条街最近几年基本被拆除,仅剩个别传统民居、残留山墙等,取而代之的新建住宅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缺乏统一建设、规划(图6)。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关于世界遗产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真实性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历史遗产资源能够世代传承,实现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平等地享有遗产价值原貌。7因此今后应通过老城历史建筑保护及周边环境的整治,逐步展现历史建筑的原真性空间特征,并加强历史建筑的整体性联系,由微观到宏观,以历史建筑点的保护逐步扩展到城市整体文化内涵的保护,进而使城市传统空间形象得到恢复。
为了进一步丰富老城的传统空间特色,今后还要加强老城建筑遗址的保护,睢县老城内有新城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本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府第、许定国诱杀高杰处)、儒学、城隍庙、文庙、洛贤祠(图7)等重要的建筑遗址,还有关帝庙、八腊庙、范忠宣公祠、岳忠武王庙、火神庙、金龙四大天王庙、绘川书院等,今后要确定这些遗址的保护范围,逐步恢复为遗址公园,展示其曾经在历史上的意义,遗址公园要结合明清时期建筑名称及历史背景进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