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相传山歌始于木客(即伐木工人)。《诗经》《小雅·伐木》中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说明自古伐木者善歌,山歌始于劳动。兴国历代文人对上洛山木客唱山歌的事常有记述。兴国山歌的发端语起兴词"哎呀嘞--"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中或劳动后伸腰舒气的感叹声。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阳山歌节"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
2006年5月20日,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木的劳动场面。
哎呀嘞--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表爱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源源不绝汇成河。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究竟源于何时何处?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
兴国县虽然建县于三国,但当时县治平固和平阳和如今的兴国县之间,并非直接的延续,期间很多间隔,而且管辖范围也相距甚远。兴国地处偏远,唐代以前人烟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间因为战争的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艺人们误以为山歌即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并不奇怪。
《全唐诗》中还记录了另一首木客们的歌谣,题目是“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支歌谣显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询问他们身世时唱的一支歌,如果还原成山歌应该是这样的:哎呀哩唔晓得厓哪当来,树当房子石做枕。一觉歇着忘时日,冬无春来千百年。木客们显然回避着回答自己的身世,因为他们的身世联系着历史的创伤,面对着无数好奇的询问,他们索性用这样一支旷达的山歌搪塞。这二支歌谣是我们可以查考的最早的兴国山歌刍形。从兴国古代木客的记载和《全唐诗》中“太上隐者”留下的二首歌谣,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兴国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迁一样古老,中原汉人迁入兴国上洛山区后,在伐工生涯中创造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并借兴国这方水土,将这种艺术手段传播至今。兴国的山歌手,历来尊崇木客为祖师,渊源远溯二千多年。木客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宋代苏东坡曾经寻访过木客而未获。
明清时期,寻访木客的文人学者就更多了。清代安徽潜山人龚黄来兴国为县令,作《木客吟》诗曰:“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害怕朝庭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不敢出来,他托乡村父老向他们传话,说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再服劳役了。龚县令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木客的。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诗则说∶“我将携酒入其山,倾壶弄月当如昨。”(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他则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称颂木客的。其实,木客们在唐代为外人所发现后,已经渐渐与后迁来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兴国县令张尚瑗曾亲往乡村寻访,他找到一些自称是木客后代的乡民,向他们索取家谱考究,发现他们的家谱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以木客后人自居而荣耀而已。直到现代,兴国县西南的永丰乡、隆坪乡一带,还有不少农家自称为“木客人家”。
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觋,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高潮迭起,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
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山歌,也称为遥唱体山歌。其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然而,有的歌手,喜欢在末尾添加一句声韵相同的句子,对前一句起深化补充的作用,凑成五句,俗称"三跌板",这是七言四句体的变异。跳觋是演唱性质的山歌,一般称之为室内山歌。室内山歌主要是叙事山歌,它由歌头、歌腹、歌尾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特色。歌头,通常一句或两句比兴句,用于起兴,定韵;歌尾,简短有力的一句话,画龙点睛,揭示主题;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则是歌腹。歌腹内容可无限制的扩张,少则三五句,多则一两百句,视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而定。
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旧时除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还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有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