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现实困境;发展;亮话
1电视谈话节目简述
1.1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界定
电视谈话节目的英语原文为“TVTalkShow”,按其表面意思,可直接翻译为“电视交谈的展示”,港台的电视从业人员则常称之为“电视脱口秀”,给人的直观感觉则侧重了主持人不事先备稿、“脱口而出”的自然与机敏,带有表演的色彩,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而笔者认为,我国大陆地区电视谈话节目的娱乐性要弱于欧美和港台,它仅仅是围绕某一话题或嘉宾进行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1.2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整体概况及发展历程
②兴起时期:这一阶段也可以被称为“实话实说”阶段,并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电视谈话节目初现端倪。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开播。1996年《实话实说》的开播,使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结合自己的国情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出现“谈话节目热”,栏目数量很多,但是节目的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节目属于对“实话实说”栏目的借鉴、模仿。
婚恋交友类谈话栏目开始出现。1998年7月,湖南卫视“玫瑰之约”栏目开播。
③兴盛时期:即2004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开播至如今各种谈话节目兴旺繁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谈话节目数量猛增。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都在频繁推出各种样式的谈话节目,数量多达百余个。谈话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经济、旅游、人物、健康、影视等内容屡屡被搬上谈话节目的荧屏。
2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面临的困境
央视“实话实说”开播之后,在我国电视媒体,刮起一阵强劲的谈话节目风暴,着实让电视荧屏热闹了一番。然而,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面临的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新媒体兴起,竞争激烈,反思电视谈话节目的不足,找出相应的对策,就变的空前重要。
从宏观上考察,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2.2节目真实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
另外,我们电视谈话节目真实感很是有些欠缺。情感的真实,体现在节目中,就是“说真话、说实话”;体现在节目现场,就是观众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靠现场导演的情绪调控。有些栏目的录制现场,常常看到现场导演带领全场观众,在节目正式录制前,进行录掌声、录尖叫、录笑脸的拍摄,这样的节目,就严重丧失了“真实性”,导致节目内容过于完美而失去了即兴产生的“亮点”。长此以往,这档栏目就会失去鲜活力、生命力。
关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真实性流失,分析原因如下:
2.2.1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因几乎没有实行现场直播形式而导致节目真实性不同程度的流失。
电视谈话节目追求的是,通过电视传媒,展现自然而且完整的谈话过程。然而,我国目前的电视谈话节目,大都采用录播方式,有些段落反复录制,以从中挑选最佳镜头。这样虽然让最终的播出成片看起来很完美,可是严重损害了节目的真实性。这种处理方式,会导致现场嘉宾和观众的话语被剪辑,真实性大大流失。
2.2.2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因还没有形成理想的传播情境而导致节目真实性不同程度的流失。
尽管我们都喜欢看真实、有细节的电视节目,可是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意见表达,很难做到完全真实。这不仅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因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在操作时本身的缺失。比如,某档电视谈话栏目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或是政府官员做为节目嘉宾录制节目,嘉宾就会有些顾虑,讲话就会谨慎,有些真实想法就只能停留在嘉宾的脑海里。这种潜在的心理压力,让嘉宾的真实观点无法正常表达。作为媒体工作者,不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消极懈怠,而是应该对所处的传播现状有个清醒认识,并且做出应有的努力。
3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在困境下的生存之道
面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实现我们自己的电视谈话节目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联系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3.1正确定位、打造品牌、提高竞争力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几乎每家电视台都拥有一档自己的电视谈话节目,可是这些节目质量却是参差不齐。栏目制作之前,就要对播出市场进行实实在在的调查,抓准观众定位,明确栏目功能定位,预期栏目市场份额。比如,我们一想到“焦点访谈”,就知道它的特色、风格。理念不清、面目模糊、定位不明确的电视谈话节目,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
3.2选择合适和个性化风格的主持人
3.3个案分析:谈话节目发展的缩影――《亮话》
2009年1月5日,旅游卫视开播了一档新的谈话类节目――《亮话》。当天的收视率调查表明,观众对节目大方埋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观众喜欢看哪个节目,这是任何一档节目都无法左右的。《亮话》也是这样,有人批评它,也有人褒奖它。我个人认为对于谈话类节目,出现褒贬不一是一件好事,这正体现出谈话类节目的特点――寻找问题,在各方的讨论甚至激辩中让观众找到答案。对待问题的观点不同,则对待一档节目的态度就不同。我想《亮话》最大的亮点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它独特的风格。
中国漂亮的女主持人很多,旅游卫视作为一个时尚的专业旅游频道也有很多美女主持。但为何今年旅游卫视重磅推出的谈话脱口秀节目偏偏看重洪晃呢?这除了洪晃本人对主持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她犀利的语言、洒脱的风格适合这样的节目。就像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悦尽管有着离美女标准遥远的体重,但依然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主持人。对于洪晃,单是她博客九千多万的点击率就印证了美女的“回头率”。洪晃本身就是一个时尚人物,一个“热点”人物。
洪晃是一只大“海龟”,但主持这一栏目却穿着典型的旧式着装,爽快滑稽;她的思路敏捷,知识面广,引导话题得体,每个话题参与率极高,既是主持人,又是话题的讨论者。她的语速很快,但不乏轻松幽默,闪耀着智慧、聪慧、睿智的光芒。
第三,节目氛围明快畅然。
在《亮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谈话类节目的缩影,它们在挣扎,试图摆脱那种雷同的尴尬境地,而这种尝试在一步步的成熟着,从刚刚起步的《实话实说》到《锵锵三人行》,再到新鲜出炉的《亮话》,他们日趋成熟,但是希望不要再走那条被社会、被观众牵着鼻子走的老路了,被牵着走是永远也长不大的!
参考文献:
[1]何勇,潘可武.电视是让人说话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暨谈话节目研讨会综述[M].现代传播,1998,15(2):30-31.
[2]陈虹.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危机和转机[J].新闻界,2005(3).
一、儒家“五常”思想简述。
“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体地说,它是儒家所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原则性理念。儒家是一个注重人道,主张入世的派别,所以从其创始人孔子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建立适应社会历史需求的道德基本原则。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勇、智等各种德目。之后,孟子从孔子所提出的诸多德目中间抽象和概括出来最基本的四个德目,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①汉代的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他在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四个德目的基础之上,把孔子所提出但被孟子所忽略的“信”补入,于是就构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并在其基础上确立了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
“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每一个都有着较为复杂的内涵,在此只作简要介绍。五常中的仁,主要指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指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涵的道德规范;五常中的义,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也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准则;五常中的礼,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主要内容是社会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反映了人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教养程度;五常中的智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其主要表现就在于明辨是非善恶,克制泛滥等;信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它的核心内涵是真实无妄、对人诚恳、为人可靠。
作为儒家的纲领性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认为,春秋战国已经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他试图通过宣扬一套新的伦理价值观念的方式来实现整个社会向文明的回归。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孔子才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前身,并以此为主体,建立起了整个儒家伦理思想的雏形。客观地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对建立中国人所特有的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既促进了中国古代整体社会的思想风尚及行为秩序上的稳定,又提高了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极为绚丽的风景。
从文明秩序的重建或改善这一角度来看,现今的中国社会其实与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有着些许相似之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但是社会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却要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文化层面的冲突也时有发生,较为明显的就是外来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间的冲突、中西杂糅的现代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等。在类似的冲突中,中国的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还处于一种不断退却的状态。而且,由于精神思想层面上一致性的缺乏,在现代社会中,相当数量的民众缺乏一种统一的文化认同感,这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就可能表现为社会文化的整体动荡。
注释:
①孟子告子上.
〔关键词〕手机报;三峡手机报·惠农版;“三农”信息服务模式;“三农”信息服务质量
“三农”信息服务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由于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信息服务基础较差,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农业信息鸿沟仍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三农”信息服务渠道面临着新的挑战、困难和机遇,如何创新“三农”信息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及时有效、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已成为现今我国“三农”信息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此同时,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一个新兴的“第五媒体”,手机报凭借传播迅速,移动便携等特点逐渐被人们接受,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阅读习惯,为“三农”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提供了契机。湖北省宜昌市立足市情、因地制宜,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将“三农”信息服务与手机报相结合,创新性地通过惠农手机报形式(《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向农民推送“三农”信息服务,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效果明显,广受农民亲睐,为全国推进农村“三农”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深化信息服务质量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模式的总体结构由保障、服务、构成3个横向模块及所包含的要素组成,以服务为核心,保障为支持,构成为体现;纵向以服务各要素为中心,构成相互独立的4个耦合关系。
2.1服务是惠农手机报信息服务模式的核心,由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内容、惠农手机报、农业信息用户组成。惠农手机报为服务关键,其在“三农”信息服务中不仅是信息服务开发、利用、推送渠道,还是反馈、收集、处理信息用户情况的载体,成为信息服务主体与受体间信息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推动“三农”信息服务由信息服务主体向信息服务受体单向推送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实现信息服务渠道创新及传统信息服务模式优化。
2.2构成即惠农手机报信息服务的体现模块,阐释了服务模块各要素表现的组成方式,即政企联合的服务主体、“三化”的服务内容、以手机报为主体的传媒渠道以及五类细分的信息用户。
2.3保障构成惠农手机报信息服务的支撑体系,是服务的基础和保障。依服务各要素划分,由保障服务主体的三重机制、保障服务内容的数据库群、保障服务渠道的推广策略以及保障信息用户的技能培训构成。
3经验与特色凭借创新的服务模式,《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现已成为宜昌市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深化“三农”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总结其经验、解析其特色,对“三农”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借鉴有着重要作用。
3.1目标明确的政府规划“三农”信息服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关系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和使用,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政府主导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三农”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2],即政府要有目标明确的规划。湖北省宜昌市委、市政府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合理选择适应当地发展的“三农”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农民对本地涉农信息的迫切需求,目标明确地提出“信息直达农民手中”方针,要求以“政企联动、着眼长远、共同发展、提高效率、实现共赢”为原则,“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服务‘三农’”为宗旨创办《三峡手机报·惠农版》,打造宜昌地区“三农”信息服务创新平台。在实践中,政府一方面将《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纳入宜昌市农业科技入户实施工程项目,作为宜昌市“三农”信息服务重点工程,提供政策、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制度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促进信息服务基础建设、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保证政府规划顺利实行。
3.3特色鲜明的专业内容以内容特色、手机资费、覆盖范围、读者类型等作为主要指标,将《三峡手机报·惠农版》与其他同类手机报进行比较,其特点和优势主要有3个方面。
3.3.2本地化作为一份州市级手机报,在信息收集、整理、的数量和速度上,是不能与全国性的或全省性的媒体相比的。如果州市级手机报的内容一味求大、求广,其结果必然是与其他手机报的同质化,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体种类之中。所以,州市级手机报必须坚持以本地为主,做强本土新闻,更多地提供本土资讯[3],即要走本地化道路。《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的本地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本地化。本报在编辑内容时,除简述报道国内外重大消息外,其余均为当地的方针政策、供求信息、新闻资讯以及奇闻异事等,地方风味明显;二是使用对象的本地化。与其他手机报用户相比,本报的用户对象大多都是宜昌市所辖行政区区域内的农户、农技人员、农民工、经纪人以及农业企业,涵盖当地主导产业的生产主体,本地特征显著。
4启示在总结《三峡手机报·惠农版》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三农”信息服务现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4.1建立政企联动机制作为“三农”信息服务对象的农民,既不具备经济实力,也不具备技术能力,这就要求“三农”信息服务工作需依靠政府力量而不是农民来推进;于此同时,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三农”信息服务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企联动的服务机制。
4.1.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尤其是涉农部门有着涉农工作、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和思想感情等多方面优势[6]。充分发挥政府在“三农”信息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进步、有利于农业科技技术进步和农业科技推广、有利于改善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7]。在开展“三农”信息服务时,各级政府尤其是涉农部门,应始终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为信息服务指明正确的建设方向,建立完善优质的组织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可持续的资金支持。特别要加快创新步伐,根据地域发展特点尝试差异化发展模式,努力形成社会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导作用。
4.2改变信息服务视角作为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虽然有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良好愿望和热情,也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扶贫工程,但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和现行的自上而下、多向被动的信息传播模式有很大关系。政府部门与农民之间供需不对称、没有形成良性持续互动,只是一味灌输,没有从农民的视角立足农民实际,审视农民到底需要什么,导致政府与农民间缺乏有机联系,基层“三农”信息服务的缺失。政府要改变信息服务视角,树立以“农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意识,利用农业协会、农村信息工作站、科技示范户等组件构建基层中介层,消化吸收政府信息、反映农民实际信息需求,保持政府与农民间高效顺畅沟通,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
4.3整合信息服务资源随着对信息资源在“三农”信息服务中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投入也日渐增多,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库、农业信息网站和应用系统纷纷涌现。但由于体制问题,“三农”信息服务建设多头并进,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孤岛和烟囱现象并存,信息共享率低,存在信息资源的封锁和壁垒,呈现“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上多下少、城多乡少”的现状,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众多信息资源很难形成社会合力,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多重浪费。政府要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目标,积极协调,打破各行业、各部门限制,在整合优化各自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互通有无,完善数据管理体系,推动“三农”信息的无偿共享,从而打破信息资源的封锁,“条块分割”和壁垒,实现“三农”信息资源优化升级。
[1]郭琳.中国手机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15):64-67.
[2]胡笑梅.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84-86.
[3]龚建国.方寸之间大有可为——试论州市手机报的发展方略[J].中国地市报人,2010,(7):39-40.
[4]严励,王冠辉.简析手机报的传播特点[J].新闻爱好者,2010,(24):84-85.
[5]马克态.口碑传播品牌形象铸造的利器[J].中华商标,2012,(7):60-62.
[6]黄平南.开展好农业信息服务应注意发挥四个方面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8,(10):31-33.
[7]胡笑梅.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