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狂欢与盲动——从《KNOY2012》的病毒式传播说开去

摘要:本文描述了新媒体盲动和过分喧闹的现状,以《KONY2012》视频在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为例,分析其传播效果巨大的原因及模式,以筷子兄弟系列微电影作为引证,对网络流行文化进行反思,同时介绍躁动的新媒体带来的反社交转向,在此基础上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新媒体发展的忧虑。

关键词:新媒体;喧闹的螺旋;《KONY2012》;网络流行;发展

一、喧闹的螺旋:躁动的新媒体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曾经提出过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然而,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指出:“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看到,报道现实环境的新闻传递给我们时快时慢的讯息,但我们把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当作现实环境本身来对待。”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学者证明,大众传媒的内容会偏离客观现实,因为媒介文化“制造”了一个有趣的、吸引人的象征性环境。大众像是柏拉图“洞喻”中的囚徒,被捆绑在一个类似“山洞”的狭小逼仄的象征环境中,借媒介的火把凝视眼前虚幻的投影,并以为眼前所见即是确凿的真实。

新媒体急速发展,媒介技术的革新使得大众能收到的信息愈发趋于过量和多元,但是,大众从未被松绑,只是作为媒介的火把烧得更旺,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影像变得更清晰,但山洞还是那个山洞,大众之于山洞外世界的真实面貌依然是局外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自媒体的个性化表达其实是一种标准化的伪个性,诺依曼所说的“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在新媒体时代也依然成立,只是大众在表达的快感中逐渐变得自以为是。新媒体人的不甘沉默,是一种非理性的躁动,他们自以为经过个人对信息的“理性”辨识与分析所得出的观点就是理智的,其实不然。

二、狂欢与盲动:《KONY2012》的病毒式传播分析

(一)《KONY2012》及其传播效果简介

尽管自始至终都有权威表明KONY一直在被追捕,但是民众就是坚信:“只有靠民意KONY才能被绳之以法”,因为他们看到了。

(二)《KONY2012》的视觉说服与效果分析

视觉传播的说服效果研究的主要学者保罗梅萨里认为,视觉说服具有形象性、标记性和不确定性(或称含蓄性)三方面的特征。

用作说服作用的图像,尤其是影像,在一些情况下会被传播者用来传达一些不实的观点,这就构成了对受众的视觉欺骗。利用影像欺骗受众是因为观者往往相信眼见为实,他们对于影像尤其是具有真实感的影像深信不疑。而传播者就利用了受众的这种心态,对影像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操控,受众看到的其实距离真实的场景差之甚远。而梅萨里也对此总结了常见的几种欺骗受众的方法:

第一,摆拍。

第二,对影像的篡改。主要指在图像或视频后期处理时进行加工。

第三,当对多幅图像进行编排的时候,通过颠倒正常的次序,误导观者。

第四,有选择地展现造成的欺骗。包括影像获取阶段传播者从主观上没有正常截取画面而是选择非常态画面进行拍摄和影像的使用阶段传播者在决定将哪些影像应用于媒介的取舍过程中也采取有选择地展现的方法两个层面。

第五,错误的文字说明。

而《KONY2012》对于梅萨里的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体现——

它塑造了乌干达苦难儿童代表雅各的形象,唤起大众同情;塑造KONY十恶不赦的罪魁祸首形象,引发愤慨;塑造组织者罗素本人的个人英雄形象,建立个人崇拜;塑造政府机关对于国际事务的淡漠形象,激起民众的心理叛离;塑造新媒体下大众力量的统一与强大的形象,捧高民意力量,谄媚大众。

它又使用种种视觉符号,比如地球、照片墙、奥巴马的签名、官方文件、希特勒照片、人群集合参与的画面等等镜头,在整个影片里散布种种隐喻,指向受众内心的既定的价值观体系,达成主客观的一致性。

而恰恰是由于视觉结构的含蓄性,它的劝服就更加隐秘,仅仅透过镜头组接和特定内容的展现,以及视听语言的运用,无声无息地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它的价值观输出,并且还因为自己参与到了视觉理解的过程中,自以为是得到了经由自己把关后的信息,由此而深信不疑,进而参与到《KONY2012》鼓动的活动中去,并在形成一个庞大组织之后,由社群带来的集体认同感更加坚定了个人的判断,开展盲目的集群性大规模运动,最终成为了一群“乌合之众”。

《KONY2012》充满了摆弄、篡改图像、特效镜头、有组织有目的性的视频资料运用,但由于手法的隐秘性和好莱坞式的煽动性,信息主观性极强的缺陷被技巧和激情覆盖,最终成功吸引了网民的盲目信服和疯狂转发。

于是不知不觉中,逮捕KONY成为了一场大型公益真人秀。

(三)以《KONY2012》为代表的网络流行文化反思

其次,《KONY2012》通过简单明了地展现筹款、集体活动和遵从统一指令的个人行动来吸引年轻人的投入,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画面来构建运动“伟大、正义”的形象,通过各种统一符号标志来构建一个团队的团结感,通过与现存建制(美国无作为)的区别来树立一种基于反叛权威心理的个体认同感,通过达成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目标来建立参与者的自豪感,通过将自己的符号和标志植入到年轻人圈子中形成一种流行文化。可以看到,《KONY2012》是特定地对于年轻人(尤其是社交网络使用者)群体通过一系列视听语言的运用,整合系统化的观念,通过这些自然的画面表现手法,以毋庸置疑的口吻将“意识形态”成功灌输给了受众,并且通过感召吸引受众参与活动参与实践。并且这种感召并非意识形态的直接灌输,而是通过互动和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与迎合实现“召唤”,让受众以为是由于从视频中得来“眼见为实”的真实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了个人理性思考后的接受与认同。正如阿尔都塞所说的把个体变为意识形态的主体,从而从属于视频制作方的意识形态。

新媒体背景下,由于传播的互动性加强,人际传播的地位逐渐上升,文化工业中的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性,然而流行文化的可操作性仍然存在,受众并没有因为参与和自主而获得主动权,大众依然是文化的附庸。纵观《KONY2012》流行起来的整个历程,我们发现新兴社交媒体功不可没,受众甚至借此由信息接受者跃升为传播者,但这种流行文化包含一种网络糜音(MEME),即视频发布者本人对于正义的价值构建。

对于《KONY2012》来说,视频发布者“看不见的孩子”组织就是将本组织的行动逻辑、价值观念(如人道主义、拯救儿童、抗击恶势力)等传递给使用社交网络的年轻群体,通过带动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转发和散播扩大参与集体,尽管每个参与者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但在社群中都能得到包容,社群又反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于是每个个体再通过个人在互联网上作为一个自媒体的影响力将信息进一步发散。

这个模式不止是对于《KONY2012》流行而言,对于网络社交媒体中的大多数流行均有体现。我们看到,每一次网络流行文化皆由一个隐匿于草根身份的传播者发动,针对特定群体进行人际传播的扩散,使得该群体达到一种特定的身份认同(如《KONY2012》案例中传播者为非政府组织,特定人群为社交网络使用者,造成的身份认同为正义维护者)。然而,这种传播的主动方依然是隐匿于草根身份的强势机构,他们实际上在操纵大众传媒,塑造“虚假意识”影响受众的心理认知,从而达到所谓的“教化”效果。受众自以为接受的是经过个人把关的真实信息,得出经由个人判断后的正确结论,实则暗暗被媒介误导至一个错误的刻板印象。

(四)拓展案例实证:筷子兄弟系列微电影

《小苹果》、《父亲》(父子篇)和《老男孩》这三部微电影及其原声音乐是筷子兄弟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无一例外地在网络平台上掀起了转发狂潮,2010年社交网络处于起步阶段时,《老男孩》在优酷等视频网站上点击已经过亿,打破互联网视频点击率记录,歌曲全国传唱,引爆怀旧热潮,筷子兄弟在媒体上开始爆红。2012年的《父亲》(父子篇)也吸引过亿点击量,网友直呼“戳泪点”。

筷子兄弟2007年首次在互联网上推出原创音乐电影《男艺妓回忆录》,也曾一度引发点击热潮,横扫当年互联网视频短片领域的各项大奖,此外也拍摄过其他微电影如2008年的《你在哪里》,2011年的《与时尚同居》,2011年的《父亲》(父女篇)和2011年的《赢家》等,但反响与上述三部差距较大。

下图为新浪微博2008年至2013年的用户数统计曲线:

明显看出,筷子兄弟系列微电影的传播效力除了受到网络媒体发展程度的宏观影响之外(2008年前后微电影的传播效力差异明显),其流行程度在每一步微电影的微观差异上也有区别:

2010年《老男孩》在视频网站上通过非人际传播依然能取得爆红;

2011年多部电影包括与2012年的《父亲》(父子篇)同名的《父亲》(父女篇)却影响式微;

2014年《小苹果》在各大社交网站“刷屏”占地。

电影主题成为传播力的重要因素:《老男孩》以“青春”、“梦想”为主题,叙述欲望都市的小人物对梦想的坚守和对青春的留恋;《父亲》(父子篇)在父女篇单纯表达父爱之外扩展延伸,继续《老男孩》的梦想主题,剧情设置上以“少年离家出走,小人物坚守梦想登上大舞台”的主线,包含“逆反”意识;《小苹果》以“爱情”为主题,并戏剧化地突出强调“长相不重要”的观念——而这些,都呼应了普通大众的心理诉求:草根逆袭、丑女翻身、反叛经典获得话语权。

筷子兄弟系列微电影甚至比《KONY2012》更好地体现了网络糜音的传染流行,它更加的娱乐化,制造的喧嚣声更加震耳欲聋。

它们同样都是草根发起者利用传播理论进行“意识形态”的扩张与灌输,同样都针对特定的社群集体,同样使得集体无意识地跟随与介入,使集体中的个人作为一个自媒体对信息进行扩大传播时,自动接纳了原始传播者的意见,不自知地进入一场随波逐流的狂欢与盲动。

并且,筷子兄弟系列微电影甚至在一轮又一轮的传播中实现了网络糜音的持续发动——喧闹的螺旋旋转不停。

(五)后果分析:媒介影响更加隐秘

前文使用的结构分析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众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于是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这种貌似基于媒介强效果论的传播范式,是否单纯地认为媒介能对人的态度、行为、信息、观点和文化品位造成直接影响。这一点是否定的。因为新媒体对于人际传播的偏向,在此背景下主要探究的其实是“意见气候”的集体效应,并非媒介本身造成了影响,而是社会从众性或社会抵抗、主流意识形态、信仰体系、文化模式造成了影响,但这些是由媒介进行构建的,媒介在新媒体时代变得愈发单纯,只是在提供一个“眼见”的途径,并缓慢隐秘地搭建一个“放映厅”。而如何“眼见”的确是由受众进行自我选择。受众的认知却会受到学习和经验、文化背景、心理预期、情绪等多重影响,也即传播学上所说的选择性心理。由此,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愈发潜移默化。对此可以参照韦斯特利与麦克里恩的模式:

正如《KONY2012》中所暴露出来的那样,媒介也把握住了大众追求个性化的心理,开始使用隐秘手段包装文化基因,借由草根身份发动网络糜音,使用精巧的制作手段来干扰认知心理,从而达到传播目的。网民被自己所见所闻震撼,被视频发布者的高尚所吸引,被其对个人力量的阿谀所蒙蔽,于是狂热地加入了传播过程,对于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不闻不问。

三、社交与独处:社交网络的反社交转向

由此甚至产生了一批反社交应用软件,包括有妨碍社交(即帮助避免社交活动)和私密社交(即信息“阅后即焚”,有保质期限,或者保持用户匿名性)两种类型,在功能上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近身警告类——有一大波朋友正在靠近

(二)好友屏蔽类——我要新世界

Meexo:创始人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人不愿意注册交友网站的原因是担心熟人会发现自己的主页。为避免老面孔总是相见,可以设置不让其他社交网络中的好友看自己在Meexo上的主页。

(四)阅后即焚类——拿什么要挟我

然而,这些反社交网络平台在发展中都遇到了相对的限制:

好友屏蔽类和阅后即焚类:大型社交网站同样有能力开通此功能,边际需求难以持续维持用户粘性。

大众对于私密空间和安全人际距离的需求不能覆盖对于社交和人际认同的需求,完全独立的反社交媒体,过分强调了“独处”而忽略了大众和媒体的“社会性”,更重要的是,反社交的信息阻碍机制,也不利于平台本身的商业化。因此从全局来看,独立性的反社交媒体前景有限,其本质属性限制了其扩大发展。但这些异端对于新媒体大洪流的背离却是一种警告。

也就是说,尽管新媒体对个性进行了强调和推崇,也对伪个性进行了隐秘的包装和塑造,正如柏拉图所说:“多数人的民主将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新媒体的狂欢与盲动不可以过久维持,人人都是传播者、把关人和意见领袖,便意味着信息过量、失真和主观。

四、组织化与实务化:大数据时代下的自媒体发展预测

(一)过滤噪音——自媒体组织化平台将建立

自媒体广场由于“喧闹的螺旋”而变得过分嘈杂,有效和无效的信息互相湮没,表达变的畅通,倾听变得困难——想听到需要的、想被听到同样充满困难。

因此,将散乱的自媒体发言人有效地组织集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合法且权威的平台将成为大势所趋,自媒体与自媒体的互动将走向自媒体与自媒体的整合,类似于以下模型:

由此一来,不仅分散的声音可以得到集中,内容的发表也得到了把关,信息的可信度得到了提高。而对于作为传播者的自媒体来说,得到了言论发表的权威渠道,不再是自说自话,解决了想被听到的难题。

同时,作为处理器的平台将获得受众选择内容的数据,从而能够对受众进行合理的细分,然后在信息发布时进行筛选和组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社群传播,信息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对于作为受众的自媒体来说,解决了想听到需要的这个难题。

(二)盈利发展——自媒体将走进真实社区

眼下自媒体的发展瓶颈是盈利模式问题,如何能够在进行传播活动的同时维持自身的经营是重中之重。

央视财经频道前主持人、知识型脱口秀节目《逻辑思维》制作人罗振宇采取了以下措施:

罗振宇有这样的观点:“由于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受众人群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传统大众传播将越来越难以奏效。未来的传媒将不再以信息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魅力人格体将是新媒体时代最关键的传播节点。受众在被细分之后,会基于兴趣和对不同自媒体人的喜爱,而发生分化和重组,最终形成一个高粘度、高聚合度的社群组织。与大众传播下的规模经济模式不同,未来社群组织的生存将遵循范围经济的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KONY2012》与罗振宇都将触角延伸至真实社群。尽管《KONY2012》因其虚假信息被大众摒弃,项目未取得成功,罗振宇却完成了这一项工作。

同时由于移动化客户端对新媒体硬件的革新,功能与场景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虚拟社交的粘性远远低于真实社交,真实的生活才是个体发展的重心。正如罗振宇所做的那样,线下的活动才是盈利的关键所在。

因此,构建共同的社交诉求,走进真实社区,垂直化与本地化发展,可能成为移动社交网络的下一步转型。(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皓郑讴丹尼斯·麦奎尔.《经典大众传播理论仍有巨大的潜在影响——访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J].《新闻传播》(理论前沿版),2014,2.;

[2]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版;

[3]李普曼著,林珊译.《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89;

[5]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郭菁.《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及其难题》[J].《哲学动态》,2005年第一期;

[9]柏拉图著,张竹明译.《理想国》[M].译林出版社,2012。

订阅以获取我们的简报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38号信箱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100026北京

THE END
1.我主良缘红娘服务资讯相亲会员案例我主良缘红娘服务资讯提供线下真实成功会员情感资讯,帮助单身相亲难单身男女提供专业红娘顾问咨询服务,相亲无难事、良缘有我主!https://www.7799520.com/news/column/30_1.htm
2.wps分享为什么要登入即便是被父母逼上相亲的路上,她们也不会降低自己的标准,因此潜意识里已经有了评判,自己优质,不可能将就低质的剩男。 这或许是大部分比较优质的剩女,常有的想法吧。 03我个人认为,很多像小琴一样的优质剩女,宁可单着,也不将就,无非是这两个原因: 一是她们心理期待值过高,觉得自身条件优秀,很难找到真正相对匹配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683769/article/details/110247259
3.我的婚礼真实案例分享“15年·最美年华遇见你”15年后,他们步入婚礼殿堂,将这场最美年华的爱恋进行到底。 谁曾想过,同班的某个人会是15年后执手步入婚礼殿堂的人?陪你一生一世。而他们的青春正是从学校开始、从单纯的爱恋开始。从青葱岁月到牵手一生,相亲相爱,不离不弃。 相爱是最奢华的浪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https://weibo.com/p/1001603914577233509754?feed_filter=2
4.个人书摘(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书评(1)我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起步。(2)做一名耐心的老员工。(3)找到自己的独特性。(4)提升商业思维,关注社会需求。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30%左右的人依然在第一点上徘但不前,松级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起步;50%的人栽在第二点上,毕业几年频繁换工作,做任何画业都像是“蜻蜓点水”,很难深入某个行业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588327/
5.2018年(上)大事记老师们撰写的教育教学案例真实、朴实、充实。周松松老师交流《关爱特殊群体后进生》,周老师细心分析了学困生的学情和心理,找出问题原因,通过同学互帮互助和教师耐心等待,使该生慢慢改进成长。曹娜老师娓娓道来与胆小女生《手拉手的约定》,曹老师与强势妈妈的真诚沟通改变了孩子的内向和柔弱。郑华生老师述说着如何《洒https://wxxx.mhedu.sh.cn/hjgk/hjdsj/204531.htm
6.我在中世纪玩儿泥巴安娜塔西亚橙光作品1.太过笼统类提问,请告诉我你到底是要笼统印象还是具体案例。 2.恶意比较类提问,引战,不答。 3.嘤嘤嘤我王三花要回家(?_?)旁边:“倒霉的还在后头呢,回家了就为相亲做准备叭!”纳纳尼?果然在这个穿越架空满天飞的当下,可以把真实历史还原,并且写的生动有趣,真的很不容易。可以说,仔细玩这个https://www.66rpg.com/game/455561
7.中国大型婚恋交友平台排行榜前十名中国大型婚恋交友平台排行榜案例分析:相识的故事与挑战 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例子。小李,一个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每天的生活几乎被工作填满,没时间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他对“相亲”这种传统方式产生了厌倦。于是,他开始在一款名为“世纪佳缘”的婚恋平台上注册并填写资料。一个月后,他遇到了小张,一个也在北京工作的女孩。两人从聊天到见面,http://www.wedating.cn/hunl/47750.html
8.直播相亲:我玩的就是真实长乐与北小说全本小说下载“今日直播挑战:挑战去相亲角相亲,使出相亲三连问,让相亲对象沉默,并且相亲成功!” 林楠:“这跟在大街上拉屎有什么区别?” “直播挑战:去学校门口问保安老大爷,会不会背滕王阁序。” “直播挑战:在民政局门口,搭讪刚刚离婚的小姐姐,并且要到联系方式。” “直播挑战:跟周姐炒一天cp。” 林楠:“这个挑战好!但https://wap.faloo.com/130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