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学者在探讨盘古神话的发祥地时,大都是从解读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和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记载始。如马卉欣等就以《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中记载的盘古神话故事所涉及地名“盘古死后……血为淮渎……”中的“淮渎”与淮河发源地相联系,以此证明盘古神话起源地应是中原的桐柏山。
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所记述的地名显然不如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故事时的地名多,《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故事时的地名最多且更为具体。
个案1《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昉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在这条文献中,具体提到的地名有“四岳”、“五岳”、“吴楚”、“南海”、“桂林”,明显的地理特征还有“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以及“盘古祠”、“盘古国”等。一方面,“四岳”、“五岳”是中国古代对山神崇敬拜祭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汉代以前对五岳的称法不一,直到汉宣宗神爵元年(公元61年)颁布诏书,才确定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天柱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为五岳。后来隋文帝又改南岳为衡山,之后始成定制。秦汉间俗说把盘古神话与“四岳”、“五岳”这样重要的具有法统意义的地理概念联系起来,说明至少在秦汉间盘古神话已经深入了当时人的心中,其时盘古的地位绝对不会比“四岳”、“五岳”低,并且成了一种人们用以认同王朝政权正统性的文化标识。中华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之说,盘古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概念,而是超越了其本身属性从而构成了一套象征王朝正统性的经国体野的文化符号。
笔者在2000年出版的《肇庆盘古祖殿与岭南文化》文集中,也曾经发表过《盘古神话在壮族地区的流传与变异》一文,提出了“盘古神话的族属是壮侗语诸民族,盘古神话在壮侗语族诸民族民间流传历史悠久”的观点,又把该领域的研究往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为了印证《述异记》所记叙的虚实,壮族学者覃乃昌、覃彩銮、潘其旭、郑超雄、蓝阳春等于2003年9月13~28日到古桂林郡的桂中来宾市(当时桂林郡治不在今桂林市,而在今来宾市象州县境)考察,发现当地壮族民间保留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活态性盘古文化,他们从地理学和考古学、历史文献记载、语言学以及地名文化和神话等民族民间文学五个视角来认定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过伟教授对此一结论大加赞赏:这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南方民族盘古神话的新发现。结论妙就妙在“重要”二字,若无此二字,则来宾便是唯一的发祥地了。有此二字则不排斥其他发祥地。
笔者理解过伟教授的意思,那就是认为覃乃昌等学者的关于盘古神话不属于华夏民族的神话体系,华南——珠江流域壮侗语民族的开天辟地神话、化生神话、兄妹婚再造人类神话是中华民族盘古神话的主源。后来,随着民族的融合,其神话传说也进入了汉族的神话体系。《桂中日报》副总编辑罗勋在其所著《根问》中则对广西壮学会覃乃昌等“来宾市是盘古文化重要发祥地”,认为“论证还不够充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他们引用的民间神话故事《盘古兄妹》故事中“没有开天辟地的情节内容”、“论据尚待充实”、“起源仅限于来宾,范围显然太小”。是的,毕竟来宾市从地理位置上看,仅辖属古代的西瓯,而古代的西瓯对应于后世当代的民族是壮侗语族诸民族中的壮族。
这种批评是对的,笔者表示认同。因为在中国的神话时代,以盘古氏为创始标志具有广泛的群众心理基础,并以“历史文化遗留物”的形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个案2《路史·前纪一》罗苹注说到南方多盘古遗存
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古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纲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
尤其特别重要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南方的广西、湖南、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区许多民族中发掘出不少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和出土文物可作佐证:盘古庙和盘古地名密集分布于广西、和粤、桂、湘、赣结合部,包括湘南、赣南在内的南岭山脉,表明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就在上述地区[8]。
如在岭南的广西,覃彩銮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在《述异记》中所记载的桂林郡故地(古桂林郡郡治武安——今广西象州县境,统辖武安、桂林、潭中等县。区域包括今柳州市辖区中部、南部,来宾市及河池中部等广大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盘古庙,当地壮族民间至今仍流行对于盘古的信仰与祭祀之俗,保留有许多盘古地名和“以盘古为姓”的居民。同时,覃彩銮还对广西的临桂、灵川、义宁、修仁、罗城、全州、贺州、富川、钟山、平乐、荔浦、金秀、柳江、柳州、贵港、忻城、岑溪、南丹、宜州、融水、苍梧、百色、宾阳、灵山等地做了调查,在这些地方目前都还保存有盘古庙。另外,过伟教授经过调查认为,在毛南族民间也有盘古神话故事流传。蓝柯经过调查也发现在广西宜州市的龙头、德胜,河池市金城江区的白土、东江,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思恩、大才、水源一带有叙述壮族始祖盘古再造人类的《盘同古》神话故事手抄本。
在湖南,盘古庙与盘古地名主要分布在邵阳、衡阳、郴州、安人、江永、江华、道县、蓝山、常宁、新宁、城步、沅陵、凤凰等13个县市,主要集中在湘南和湘西南的湘桂和湘粤边区,湘西南的江华、江永、蓝山等处有数以百计的盘王庙]。另外,2003年初,何光岳等专家,通过对沅陵县丑溪口乡境内新发现的一处古洞穴居住遗址和大量史籍资料考证,最终把这个拥有早期人类生存遗迹的古洞穴定为盘古居室,并“一致认定沅陵就是中华始祖盘古的发祥地”。
在江西,已知3个盘古山、大量的盘古庙和盘古地名分布在于都、会昌、泰和、吉安、龙南、定南、全南、上犹、安远、上饶、寻乌等11个县市,这些地区都有瑶、畲的历史印迹。
在岭南的广东,曾祥委经过多年田野调查以及查阅方志、典籍及调查资料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岭南畲族、瑶族、汉族都存在盘古崇拜;粤北和粤东地区至今仍有大量的盘古庙。他认为,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在瑶族地区。盘古崇拜随着瑶族的迁徙传播到华南和西南。这样的观点,笔者不认同。盘古崇拜的真正核心群应该是壮侗语族诸民族。
在贵州,农学冠教授经过调查认为,在布依族也有盘古神话故事流传。他得出的结论是:百越民族中的布依族先民是盘古神话的最早创作者和流传者。
在云南的白族民间流传有《创世纪》长诗,也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综上所述,可见,现在很多地方都声称盘古开天辟地是自己的民族或在自己的家乡,这表明开天神话在中华民族中广泛深远之影响和对人类始祖的崇敬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好多地方几乎都不具有地缘、物证、史迹诸多方面的系统性证据。人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各个地方都说自己的发现重要,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但是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谁敢说自己的发现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其实,以上各位学者研究所提到的地方在地理上可相连成片。用台湾学者的“祭祀圈”和“信仰圈”理论来看,其结论十分耐人寻味。各个地方对盘古的崇拜构成了一个个盘古祭祀圈。所谓祭祀圈是指一个以主祭神为中心,共同举行祭祀的信徒所属(所居住)的地域单位。而由各个地方各自的盘古祭祀圈在地理上相连成片,大致形成了一个以盘古为主神的信仰圈。所谓信仰圈,是以某一神明或(和)其分身之信仰为中心,信徒所形成的志愿性宗教组织,信徒的分布有一定的范围,通常必须超越地方社区的范围,才有信仰圈可言。可见,各地人们对盘古的崇拜在地域上相连成片,确实是超越地方社区的范围,形成了盘古信仰圈。盘古信仰圈的地域范围大都处在远古时期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盘古信仰崇拜在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已经渗透于民俗之中,内涵深厚。盘古信仰圈的出现说明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都可谓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之所以笔者在这里只是说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没有说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因为,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与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源头与枝蔓的问题:在盘古神话研究上,到现在为止,人们只找到了所谓的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还没有找到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故而,在这一点上,笔者与过伟教授是有同感的:覃乃昌等学者的盘古神话研究是南方民族盘古神话的新发现。
以洪水遗民兄妹婚为核心的盘古神话重要发祥地在广西来宾,而盘古化生神话文化,开辟神话文化的发祥地又在哪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具体的位置。在笔者看来,“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其具体位置所在地就是盘古信仰圈的中心区域,人们对盘古的信仰就是由这个中心区域一圈一圈地扩散开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典籍记载的盘古神话中,盘古是神,有开天辟地、垂死化身的神力,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尸化万物”说,即化生成为盘古神话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盘古神话研究上,我们的研究人员如果还抱着否认南海有盘古氏墓存在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在盘古神话研究上永远不会有突破。
个案3覃彩銮教授否认南海有盘古氏墓存在
因为盘古是神话中的开天辟地造人伦者,并非真有其人,自然就不会有其坟墓。任昉《述异记》中有关于“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的记载,其中的“盘古氏墓”应是那些以“盘古”命名的山岭。而这些山岭,多是因其上建有盘古庙而得名,应是人们赋予的盘古之灵的寄居之地,是人们寄托对这位伟大神话人物的怀念之情而命名的,可以理解为人们心目之中的“盘古氏墓”,是“后人追葬盘古之魂”所为。这一记载中的“俗云”二字也说明了人们是为了怀念盘古而将这些山岭命名为“盘古”的,而不是真有其墓。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在徐整和任昉所记录的盘古故事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风水,如徐整的“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任昉的“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盘古氏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因此,要解读徐整和任昉所记录的盘古神话故事,必须从中国传统的阴阳风水术入手。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对盘古神话始源问题的探讨不能回避化生这个母题问题。化生这个问题就是盘古神话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一般认为,人除了肉体还有灵魂。灵魂在人死后,还会有生命。所以,古人强调“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正是死者的灵魂根据生者为死者确定墓地的能力,有意识的赐福或降罪。这一二分的“人观”,充分体现在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之中。
“超人”
盘古生前开辟天地,过世后尸化生成万物。盘古之所以伟大就体现在这里:盘古作为“超人”,其最终的命运就是使自身成为他人的消费品,也就是被活人消费后成为活人的祖先。可见,“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就是“后人追葬盘古之魂”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具有生命力,能影响人生。否认“盘古氏墓”的存在,把那些以“盘古”命名的山岭都理解为人们心目之中的“盘古氏墓”,是“后人追葬盘古之魂”所为,其内容恰恰正是在否定山水的生命力、肯定山水的“无机性质”。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古代中国的传统,是错误的。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地有吉地和凶地之分。是故,郭璞《葬经》上说:“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所以,“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因而,人“死有所葬”时,为过世的先人找坟墓,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宗教以及仪式的约束,不然,灵魂可能会因为无礼的利用而施行报复。
任昉《述异记》中在记述“南海有盘古氏墓”之后,紧接着说“桂林有盘古祠”,然后才是“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为姓”。显而易见,“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显得最为重要。而任昉的“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一语,说明“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就是“后人追葬盘古之魂”所为,也就是后人把有灵性的山水附会成盘古氏墓。这正说明了这里必然会藏有地方的历史文化因子,反映了人们传统的阴阳观念:它将山水万物与人民族的生命贯通起来了。历史不是对过去的再现,而是对过去的组织和理解。后人附会总有其原因的,因此,必须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方知古人附会人事之原因。
中国古人历来有“事死如生”的理念,按这种理念,为死人选墓地是为了像他生前一样对待他,是一种悼念死去的亲人的方式,是一种被后来称为“孝道”的观念。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是通过祭祀的形式来表达的,古代就有“礼莫大于祭”的说法。因此,没有这个所谓的“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那么,所谓的“盘古祠”、“盘古国”都不是很重要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能找到“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那么,就可以认定,这样的地方,确实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二、广西大明山其人文地理特征与《述异记》所记录的“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合
经过多年的考证和实地对广西大明山地区的考察研究,笔者认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的南海“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具体方位就在广西大明山,换另一种说法就是,在盘古信仰圈中,以大明山为中心,在其周围民众中,围绕盘古神话产生了许多神秘色彩的传说和相应的民俗,这些传说言之凿凿,后人附会到具体的大明山上,说那就是“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所在地,大明山因有了这盘古之神而富有了个性和地域特色,有了摄人心魄的魅力。
述异记
支撑笔者的观点的是“六把尺子”,即:地理、堪舆、图腾、敬祖、活化石、民俗。笔者的这些发现,有确凿证据,不仅为历史古籍和民间宗教文书所载,也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民间传说相吻合。
(一)地理标准
1、“吴楚间”泛指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以南的南方地区广大区域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故事时的地名有“吴楚间”说。“吴楚间”究竟是指何处呢?
个案4春秋五霸与“吴楚间”
春秋之初,诸侯中出现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无宋襄公、秦穆公而有吴王阖阊、越王勾践)。楚是春秋时代土地最为广阔的大国,先后统一了江汉、淮河流域的各方国部落,其疆域大为扩展,东北已达今山东南部,西南到今广西西北角,东南到今江苏、浙江。史称“楚人地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淮南子·兵略训》)。拥有今湖北全省,地跨豫、陕、川、皖、赣五省各一部分的地区。
吴国拥有今江苏大部、上海市、安徽和浙江的各一部分地区,定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市)。越国位于吴国之南,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初时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国故地,其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成为一个东方大国。
可见,“吴楚间”大概是指吴国(江苏、上海市、安徽和浙江)和楚国(湖北、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西)之间的(包括越国所拥有的地方)在今中原以南的南方地区广大区域。古籍所记的盘古神话故事所涉及“吴楚间”其地域主要在这个区域,古代的桂林和大明山都属这个范围。
在古代的中国,南海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南海”究竟是指何处呢?笔者认为要了解“南海”,有必要从“四海”谈起。
在古书中,四海首见于商遗民所作《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里古人从自然地理角度出发以为四方皆海。
与自然地理观不同,《尔雅·释地篇》从人文角度解释四海:“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如此则四海类似四夷。
将夷、蛮、戎、狄与东、西、南、北联系成系统概念始于《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又指出:“中原、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达”。这成为后世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系统观念的滥觞。
按《荀子·王制》说“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草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四海相当于四方。从四方的物产地理来看又相当于四夷。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已经大致勾勒出了今天所谓族群应持有的文化边界。这种夷夏观后来成为“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了解“四海”,则又必须从古代地理分区的观念谈起。
关于古代地理分区的观念,《尚书·禹贡》采用二分法:九州、四海;《吕氏春秋·有始览》三分法:九州、四海、四极;《尔雅·释地》四分法:九州、四海、四荒、四极;《淮南子·地形》四分法:九州、八寅、八弘、八极。虽然各书的性质、内容不同而区分观念有粗细繁简之分,但把整个大地作为思考对象则是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古人的地理认识总围绕着四、五、九三个数目,这几个数目中,“四”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根据天象,古人很容易得到四个方向的概念,按照四个方向的框架,便归类出许多“四分法”的地理事物。“五”是在“四”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在五个方位的基础上再加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便得到“九”的格局。在四、五、九三个地理分法中,五、九分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因此属于古代文明的范畴,而四分法的根据是自然征象。所谓自然征象,就是古人仰望星空,看见天上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由此有一些问题使古人困惑不解: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竟停留在什么地方?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古人由此开始了对宇宙结构的探讨。
星际无限
中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也是人们认识天地时最容易产生的直觉。盖天说据说产生于殷周之际,但是据笔者研究,盖天说的产生应该还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传说如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帝时代,而到了《周髀算经》的写作年代,即公元前1世纪,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定量化的体系。李斌认为大汶口文化中期时就产生了,他以1985年发掘出土的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一块夹在玉龟背、腹甲之间的带有刻画图形的玉片为证。而到了汉代,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三种宇宙论已成形。
个案5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三种宇宙论
盖天说简单的说法就是天圆地方。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地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馈,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宇宙学说: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有学者认为,早在战国之时就有了浑天说思想,但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到了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记载在《山海经》开头的一段话可谓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宇宙论主要是盖天说:“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
综合《山海经》《淮南子》和《楚辞》等古代文献的说法,可以发现盖天说是一种地方性的宇宙学说,它的基本观点大致有三点:
一是地平观点,它认为大地是一个四方的平面。如《晋书·天文志》云:“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
二是四海观点,它认为大地的中部是陆地,而四周是海洋,合称四海。如《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水中,盖无几也,七戎六蛮九夷八狄,形类不同,总而言之谓之四海,言皆近于海也。四海之外,皆复有海。”《淮南子·天文训》卷三在“四海”“五方”的基础上还得出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九宫:“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三是关于日月出没的看法,它认为在一年之中日月出没在大地上有一定的地点,如《大荒东经》中记日月所出之山凡七: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孽搖頵羝山、猗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大荒西经》中记日月所入之山亦七:方山、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鏊钜山、常阳之山、大荒之山。现代学人刘宗迪还具体指出了《大荒东经》中所记日月所出之山中,每一座山所对应的月份:大言山(上半年十一月下,下半年十一月上)、合虚山(上半年十二月,下半年十月)、明星山(上半年一月,下半年九月)、鞠陵于天山(上半年二月,下半年八月)、孽搖頵羝山(上半年三月,下半年七月)、猗天苏门山(上半年四月,下半年六月)、壑明俊疾山(上半年五月上,下半年五月下)。
此外,当时的人们认为,太阳每天从早到晚一天在天空中出没飞行,也在固定的地点休憩。
个案6太阳在一天(早到晚)的飞行中要停留的各个驿站
《淮南子·天文训》卷三记载了太阳在一天的飞行中要停留的各个驿站:“日出于砀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餔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时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晝、昏、夜。”《初学记》引此文时,又加有缺失的文字:“日入崦嵫(亦曰落棠山),经于细柳(细柳,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于蒙谷之浦(蒙谷,蒙汜之水)。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古书蕴藏许多秘密
综上所述,古人认为,太阳日循环过程中其一天要经过大概十六个驿站,这其中有四个驿站是比较重要的:朝、晝、昏、夜。
朝即日出之处,位于东海(东方——砀谷、咸池),此处有一个神话学上所谓的“乐园”名叫桑野,生长有一棵神树为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三株青铜神树,最大的一棵高达3.9米,底盘圆环形,三叉支架交汇成山,布满云气,树干三层,层三枝,枝端各立金乌一只,与《山海经·海外东经》扶桑记载相合。
晝即正中之处——昆吾,位于南海(南方),此处有一个“乐园”名叫都广之野(如《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可见,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位处南海中心区域的都广之野是个四季如春,气候温润,溪河横溢的乐园,乐园里什么都有,丰饶的五谷,茂盛的草木,奇花异草,一片自然花园,众多的鸟兽,野兽们之间没有弱强食,只是一起嬉戏玩耍,而鸾凤的和鸣与共舞即是幸福快乐的象征),在都广之野上生长有一棵神树为建木。《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太暤爰过,黄帝所为。”
1976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发掘的罗泊湾1号墓发掘出土的西汉树形青铜灯的主干为圆柱形,上细下粗,下端为宝瓶形,底座为覆盘形。从主干分三层向外伸出九条支干,每支顶端托一桑叶形灯盏,主干顶端置金乌形灯盏。干、枝、叶、金乌分别铸造,用榫卯套扣,合成一体,可以自由装卸。枝干有长短,上层的短,下层的长,上下之间互相错叠,有重复。枝干之粗端刻有“×”形符号。这件铜灯正好九枝在下,一枝在上。这个与《山海经·海外东经》扶桑记载相合,但出土地点在广西,是古代建木生长的地方,故而,笔者认为罗泊湾1号墓发掘出土的西汉树形青铜灯应该就是建木。
昏即日落之处,位于西海(西方——蒙谷),此处有一个“乐园”名叫沃之野,生长有一棵神树为若木(柜格之松)。《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山海经·大荒西经》卷十六:“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夜即日渡之处,位于北海(北方--虞渊之汜),此处有一个“乐园”名叫委羽,生长有一棵神树为寻木(槃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槃木千里。”
太阳天天轮流从这几株树上升起落下,他们同为中国古代的宇宙四大神树。可见,古人认为浩渺的天穹实际上是由东极扶桑、南海建木、西极若木、北方日渡之处寻木(柜格之松、槃木)等四棵神树支撑起来的,即使是太阳与众神也要循着这四棵神树攀缘上下。
正是以上盖天说的三个基本观点形成了“宇宙/世界”同构的秩序(图1、图2)。
说明:1、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的模式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内圆卷代表天,外四方卷代表地,外四方卷的四方代表四海。2、ABCD为夏至日一天中日晷影弧面,BC为冬至日一天中日晷影弧面。E为冬至日。F为夏至日。3、左边1~7为日月所出之山: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孽搖頵羝山、猗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右边1~7为日月所入之山:方山、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鏊钜山、常阳之山、大荒之山。4、盖天说宇宙图式下的地中为建木所在的都广山,位于南方方向。
说明:1、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的模式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内圆卷代表天,外四方卷代表地,外四方卷的四方代表四海。2、ABCD为夏至日一天中日晷影弧面,BC为冬至日一天中日晷影弧面。E为冬至日。F为夏至日。3、左边1~7为日月所出之山: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孽搖頵羝山、猗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右边1~7为日月所入之山:方山、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鏊钜山、常阳之山、大荒之山。4、盖天说宇宙图式下的地中为昆仑山,位于西北方向。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四海观点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这种宇宙学说。
在古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感知与思索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易”学。“易”学的固化形态表现为八卦图。关于八卦诞生和孕育的过程,《易·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由此可知,“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原,而“两仪”既可看作是由物质本原的运动所产生的阴阳两气,也可指天和地。阴阳两气相互结合然后产生万物。“阴”、“阳”概念的产生和形成就是先民们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直接观察得出的结果。“阴”、“阳”概念的形成为八卦的诞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个案7《易经》里八卦图有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它们在空间方位上完全相反
《易经》的核心就是天人关系的探究,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万事万物的荣辱兴衰都是互相联系的。对“易”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易经》里八卦图有两个: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它们在空间方位上完全相反。
先天八卦图的理论依据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因其为伏羲所创,故又称为伏羲八卦。其八卦的序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称为先天八卦数;先天之气是万物生发之源,也是堪舆的理气之源。春夏秋冬昼夜寒暑之理皆可由先天八卦推之。先天八卦与地理方位的配合关系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巽西南、震东北。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叫“四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隅”方位。
后天八卦为周文王所创,也称为文王八卦。其排列顺序与中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四季寒暑变化也有极其密切的关联。其八卦序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称为后天八卦数。八卦方位为“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后天八卦与地理方位的配合关系是:震代表东方,离代表南方,兑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此为“四正”;巽代表东南方,坤代表西南方,乾代表西北方,艮代表东北方,此为“四隅”。
现在我们把四海这个十分经典的地理观念放入八卦体系来看,就可以发现,古人以中原的河南、陕西的西安、宝鸡、天水一线为中心点(北纬34~35度之间,大体相当渭水和黄河中下游流经的地方,黄河源头大约在北纬35度线上),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中岳嵩山(1492米),位于河南登封县。其四海具体应该指向这些地方(只是大致方位,没有刻意追求精确):
东海位在东方(包括东南方到东北方),大致范围为现在的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上海等属于正东方及东北方,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属于东南方。居住的民族主要是夷,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海位在西方(包括西南方到西北方),大致范围为现在的陕西、甘肃等属于正西方,四川、重庆、西藏等属于西南方,青海、新疆、宁夏等属于西北方。居住的民族主要是戎。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西岳华山(2160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北海位在北方(包括东北方到西北方),大致范围为现在的山西、河北、内蒙古北部等属于正北方,北京、天津等属于西北方,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属于东北方(以北纬41度左右为分界线,大体在黄河北上转弯处,即今秦皇岛、北京、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和包头一线,为古代中国农牧分界线),居住的民族主要是狄;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南海位在南方(包括西南方到东南方),大致范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广西等属于正南方,贵州、云南等属于西南方,广东、海南、台湾等属于东南方,居住的民族主要是蛮。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南岳衡山(1290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在中国古代,盖天说这种宇宙学说观照下的四海这种独特的描述华夏文明的地理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法统意义的地理概念,它无形中成为历代王朝国家的疆域坐标、国土象征与地理框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先秦汉代地图方位的表述与现在地图的通用表述方法方位正好相反: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先秦汉代地图方位,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的模式其实就是按八卦图方位作空间方位系统使用,其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不同的篇章结构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方位顺序和其差别的文化含义。
一个人如果对中国古老的八卦方位记录系统不甚熟悉,仅从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出发,那么当他把八卦方位图系统使用的先秦汉代地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转换成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时,往往会出错,这样,会导致位处东(方)海的扶桑神树与位处西(方)海的若木神树在古代文献中时常紊乱使用,如《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王逸《注》:“言日未出之時,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这条文献资料说明东方日出处亦有“若木”。
八卦方位
另外,《初学记》卷一云:“日入崦嵫(亦曰落棠山),经于细柳(细柳,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于蒙谷之浦(蒙谷,蒙汜之水)。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这条文献资料说明西方日入处亦有“(扶)桑树”。袁珂先生则认为扶桑原本在东方,后才传播到了西方。这些意见似乎都可以解决扶桑若木方位上的矛盾问题,但恰恰忽略了先民对宇宙观念的系统认识:这是后人整合古代文献时把先秦汉代地图方位置换为平常地图的通用表述方法而导致的紊乱所致,由此导致东方桑树和西方若木的位置相对换。
通过对“四海”的解读,可以发现,“南海”确实是相对于“四海”而言。这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如殷周春秋之世的青铜器铭文有“南夷”、“仓吾”、“南瓯”、“南国”、“南海”的记载。先秦诸文献提到的“南海”并非水名,实为地域名。如《尚书·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诗经·大雅·江汉》也云:“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吕氏春秋·本味》还提到“和之美者……越骆之菌”(竹笋)及“饭之美者……南海之柜”(黑黍)。这些文献记载的“南海”其地望指的是当时中原以南的南方广大区域。
《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这里的衡山指的是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的南岳衡山。《山海经·大荒南经》卷十五:“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上古传说中所谓的“苍梧之野”在今广西东北、湖南南部与广东西北部,那里有一座大山即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而“氾天之山”,据笔者考证,就是现在的大明山。
以上史实足以说明:先秦以前的南海乃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蛮荒之地”,地域大致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广西的桂中地区就是南海的中心区域(位于先天八卦图中“四正”方位中的乾位)。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先秦之时,今来宾市属于桂林郡地,而大明山地区属秦象郡范围。西汉元鼎6年(前111),在郁林郡置中溜(今武宣县)和桂林(今象州县境),而大明山则属郁林郡的领方(今宾阳县芦圩镇)所辖。到南朝梁任昉作《述异记》的时候,来宾境内设桂林郡,郡治在今象州、武宣两县辖地。而南朝梁时的大明山地区则属郁林郡临浦县所辖。
可见,秦统一六国前后,“南海”实为秦代岭南地区的泛称:一是专指南海郡所辖的地区;二是泛指当时尚未臣服秦王朝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族居住的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代行南海郡尉职务的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赵佗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五十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前137)去世,一共治理岭南81年。南越国共经历五主(赵佗、赵昧、赵婴齐、赵兴、赵建德),存在93年。在汉代的时候仍实行从天子大社取某方土交给受封人作为封于某方的凭证。因此以赵佗封地的所在“南海郡”来泛指称岭南珠江流域广大地区为南海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以上的论述可见,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南海”并非仅仅指秦统一岭南后设立的南海郡所属的地望,也并非是指现在的广东南海县,而是泛指中原以南的包括岭南珠江流域在内的南方地区广大区域,当时的大明山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旧唐书·地理志
3、《述异记》中有关“桂林有盘古祠”中的桂林并非仅仅是指现在的广西象州县,而是泛指现今以柳州、来宾、桂平、贵港等地为中心的广西壮族腹心地区。
袁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通过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有关“桂林有盘古祠”的记载的研究,指明昔“桂林盘古祠”在今广西象州县:桂林,秦置郡名;三国吴也设桂林郡;南刘所置桂林郡,其治所都在现在的象州。所以袁珂认定《述异记》中有关“桂林有盘古祠”中的桂林就是指现在的象州县。
据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张昭远、贾纬等撰的《旧唐书·地理志》载:“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秦代桂林郡的设置是“桂林”得名之始,但是秦时的桂林郡包括了现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是今日桂林市所在地。秦设置的桂林郡郡治为布山,位于今广西贵港境内,其中布山作为县的地名出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郁林郡条,布山被列为汉郁林郡所辖十二县之首。现代考古人员在贵港境内发现的出土文物和古城汉墓可以印证。
南越国时也有桂林这个地名。公元前112年,吕嘉反叛,汉武帝派遣军队分四路往南越平乱,《汉书》卷九五《南粤传》记载:“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皆得为侯。”苍梧王赵光降汉,封为随桃侯。南越桂林监居翁闻汉兵破番禺而归附汉朝,并“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和《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也记载,汉元鼎六年五月壬申,南越桂林监居翁“封为湘城侯,食邑830户。”南越桂林监居翁居地据考证应该在现在的来宾市和贵港市境内。
汉平南越,在秦三郡的基础上析置九郡,其中在郁林郡置桂林县(今象州县全境,县治设在妙皇下古城村边,遗址尚存)。这是史书记载明确指出汉初的桂林县其治所在象州县境之始。三国时,孙权建立吴国统辖该地,孙皓凤凰三年(274)分郁林郡地增设桂林、始安、临贺三郡。其中的桂林郡,郡治武安(今象州县境罗秀军田村),统辖武安、桂林、潭中、中溜等6县。隋朝分潭中、中溜两县置桂林县。开皇十二年(592)置象州,此为象州得名之始。
现代桂林的行政建置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秦所置桂林郡与其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桂林之称,自南朝梁大同六年(540)设置桂州府,治在始安县(今临桂县),是为广西称桂之始;唐代在今广西设置桂州总管府,治所今临桂县;到了宋代,称静江府城为桂林城几成惯习。如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始安秋日》有句:“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白居易《送严大夫赴桂林》亦称:“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明初在桂州设静江府,到了明洪武初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治所在今桂林市。便是“桂林”为政区之称从郡、县、州到府的历史变迁。可见,近现代的“桂林”一名始自唐代,具体是现在的桂林市。
4、具有显赫景观形象和浓厚礼法含义的大明山其地理特征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合
从地理上考察,桂中地区是一个陆内张裂的沉积盆地,具有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地层、地形起伏不大、植被发育程度中等、断裂构造部分为隐伏性质的特点,而控制桂中晚古生代盆地发育的断裂主要为盆地北部的河池—宜州—柳州北边的东泉—鹿寨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东部的永福—柳州—来宾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延伸)、桐木—妙皇—东乡断裂带(呈北北东-北东向展布);西部的大新—西大明山—越南高平省—越南太原省断裂带,忻城—融水—三江断裂带(地表由系列断层面倾向南东东或北西西的逆冲断层和轴面倾向北西或南东的不对称线状褶皱构造组成)、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呈西北向东南展布);中部的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呈北东东向展布,此即勾漏山脉之所在)等。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组成了桂中地区基底构造的基本格架。在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中,以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为桂中地区地势最高的地方,此即大明山所在的山脉(图3、图4)。
说明:1-宜州-东泉断裂带;2-桐木-东乡断裂带;3-永福-来宾断裂带;4-大明山-来宾-象州断裂带;5-大新-忻城断裂带;6-拉仁-百旺-乔贤断裂带;7-南丹-都安-马山断裂带。
图3桂中晚古生代盆地控盆断裂空间分布示意图
大明山的地理位置处于广西中部偏西南宁东北部、红水河和右江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0′~108°24′,北纬23°24′~23°30′。北回归线穿过大明山中部。其山体走向从西北走向东南,绵延三百多里,宽五十多里,地势为西北及顶峰线一带高而东南低。
其实,无论从地理位置,或是周边的经济文化地位来看,大明山处都是处于古代百越民族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的中心腹地,也是现代壮族地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大明山一直以来没有一部独立的山志,人们对它的历史沧桑知之不详。但是,翻开中国的古书,人们可以零星地发现汉文文献记载的大明山,古称氾天之山、博邪山、镆鎁山、五峰山、大明山、大鸣山、大名山、大冥山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明山海拔1760。4米,在地形起伏不大的桂中地区中部,其相对高差达1563米,是桂中桂南第一高峰。从百里之外的地方
图4广西地形图与广西大明山地形示意图
遥望大明山都可以隐隐约约看见。在壮族民间,人们传说大明山就是祖宗神山、灵山。因为,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Byacwx”。在壮族民间文学中,学者们把大明山译作“岜赤山”[33][34],在壮族民间山歌唱本中,一般记作“岜取山”,在壮族师公经书中记作“岜柱山”和“岜社山”,其实意思都一样,“Bya”为山的意思,“cwx”为祖、灵的意思,直译就是祖宗神山、灵山的意思(在云南文山的师公道公经书中,也出现有“岜柱山”,但是当地的人们一般都把“岜柱山”当作神灵居住的地方;在田阳田东巴马一带的师公道公经书中,也出现有“岜柱山”,但是当地的人们一般都把“岜柱山”当作祖宗居住的地方;在环大明山周围的师公道公经书中,“岜柱山”所指就是指大明山)。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透露了大明山在西瓯、骆越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文献记载在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曾经有僧道隐伏在大明山中修练,由于有道行而得到当朝皇帝赐紫衣。如《旧五代史·梁书》卷四:“邕州奏,镆铘山僧法通、道璘有道行,各赐紫衣。”据《上林县志》和《武鸣县志》转述历代旧志及民间相传,五代时确实有道人莫四、卢六坐化于大明山的天坪上。现在民间相传大明山上的天坪是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归天可以与神共度永生的地方——登之乃神。
光融积雪
历代地方志书在记载大明山时,都说大明山“延袤三百里”。如:《大明一统志》记述大明山(大名山):“大名山在府(指思恩府,今武鸣县府城镇)东三十里,一名大鸣山,与上林武缘两县接界,高数百丈,延袤三百里,上有风穴,高秀为府境诸山之最。”
《古今图书集成》也记载说:“大明山在府东三十里,止戈(清代武缘县止戈乡即今武鸣东部的两江、马头、罗波、陆斡等乡镇及府城镇的一部分为清朝时的止戈乡)五图(今两江镇),与上林县抵界,高数百丈,延袤三百里,为思武诸山之最,上有风穴及飞来寺等诸胜。”
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耿昭需编《武缘县志》也载:“大明山高数百丈,延袤三百余里,下有神庙,古木连云,层峦障目,武邑诸山之冠。”
可见,历代志书提到大明山时,都不约而同的说到大明山延袤“三百里”,这说明绵延“三百里”的大山成了大明山最为明显的地理特征!这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地理特征是多么相似、多么接近啊。
(二)堪舆学标准
任昉所记录的盘古故事“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涉及了堪舆术中的阴宅,所以要寻找“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所在位置,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堪舆术入手。
堪舆学最重要的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并以“八卦”来确定地理堪舆的五要素:龙、穴、砂、水、向,其本质是气。所谓龙脉即山脉,本意是指山川的形势、气象、脉络等,原是堪舆学上的概念。
《阴阳二宅全书》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地理大成·山法全书》又云:“龙者何,山之脉也。”山脉是在宇宙星体的引力和地球深处的高温高压相结合而形成的地应力作用下逐渐隆起而形成的,其间还有地表水天长地久冲刷的功劳。所以,凡山势雄伟的地方,都是地球表面的高能场分布地带,同时也是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带。地表上的高能场分布,大体上与山脉的坐向是相一致的。这种能量场在堪舆术上就叫龙气。龙气是地应力、地电场、地引力、星体引力等复杂成分组成的综合场。寻龙、点穴、察砂、觅水、定向,目的是察寻适于人体的吉气,避开不利于人体的煞气。在古代中国,一般人都认为,山水有灵性,对人有影响,不少士绅和百姓还是相信山水有其生命,怕断了它的命脉之后,会导致人自身的毁灭。
广西大明山
1、大明山天子地留题
坊间流转说在广西有一块天子地。现在在广西,具有王者风范的是大明山,四周群山环绕,典型的鹤立鸡群,山体庞大,龙局雄浑,许多堪舆师都到大明山寻觅,并有留题为证。所谓留题,又称风物记、风土记。风土记一词,是指某个地方的龙脉、穴位、砂手、水流、山向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其山川壮丽、生气磅礴,结成了藏风聚气的好风水宝地,经过名师观察,用心琢磨写成流利优美的诗句或者是不规则的记载。这些风土记,从古至今,相互转抄、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的风土记是一种纪录当地文化、地理、历史、农业、神话和民俗的重要史料。
个案8大明山天子地的四首留题
其一,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杨公留题:大地龙脉,巽龙,九龙朝宗之大贵之地。
镆铘山上好风光,龙头龙爪世无双。六千粉黛迎送远,八百烟花遮半天。五星归垣明堂现,龙楼凤阁到面前。大地日日有神守,龙真穴的待英贤。福人有缘点得对,代代当出王与侯。
其二,宋朝著名地理名家赖文俊公(号称赖布衣)留题大明山。
山中年年结雾烟,阵势巍峨插碧天;山高日夜生明远,大平南宁降横州;金云生定半天吹,归结祖宗万笔荣;五山无极山,鼓响胜天边;乾山乾向水流乾,合山合水胸中立;三百六十龙神足,三十六公朝天子;千水万水归一水,水曲迢迢又湾湾;广东大海作明堂,洪福滔天作圣君;固是天子地,万世着帝袭。
赖公并点评曰:此地结三穴,上穴出神仙,中穴出帝君,下穴出臣相,只有九代阴功大福之人方葬得着,无福之人无须强求,谨记。
其三,明朝萧公题大明山二首。
老龙年年结雾烟,降势巍峨挂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万里来龙到此眠。九宫八卦朝天子,五岳四灵镇山川。明堂广阔堆金浪,狮象随护舞翩翩。横洲南宁作朝案,迁江来宾降波毡。粉黛娇娥居左右,文臣武职振喧喧。镆铘山真遥望主,洪福滔滔万万年。若有九代积功德,土神送与祖宗眠。大仁大义配天地,无仁无义鬼无传。
大明山上一穴崇,四方行龙东山峰;金系牛星隐谁知,楼台帝坐半天云;万山聚伏远朝辑,广东大海作明堂;龙虎角砂关过穴,天生非常非易逢;两边文武星峰现,世代皇候万万春。
此格主出世代天子之应。
有关大明山的四首风水留题文字不一样,但是意思差不多是一样的:大明山上有“龙真穴的”,其龙、穴、砂、水、向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此地座向为坐西向东,如果福人有缘点得对,便可代代当出王与侯。宋朝著名地理学家赖文俊公的“山中年年结雾烟,阵势巍峨插碧天,山高日夜生明远”和明朝萧公的“老龙年年结雾烟,降势巍峨挂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万里来龙到此眠”,其具体所指就是指现在桂中大明山上的龙头山。
2、大明山“龙真穴的”,是乾山巽向帝王之范的龙脉
山水花草
大凡天子地都是“龙真穴的”,其第一大特点就是:来龙远,龙要真。堪舆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将逶迤奔腾,形象万千的山脉称之为龙脉,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从堪舆学上考察,可以发现,大明山的山脉动态气势确实像一条真龙在起舞:大明山起源于昆仑山南麓,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百色的隆林、田林、凌云、河池的南丹、都安到南宁的马山,来龙悠远生动,风情万种,富贵万千,经过重重剥换,过峡,顿跌,形体转换,脱胎换骨,左闪右摆,闪展腾挪,左有九万大山,右有十万大山陪护,随龙左有红水河、右有右江送龙,到了马山县古零镇乐平村水锦屯和石丰村长林屯的交界即江隘处以乾龙入首,先后分别结作于马山县、上林县、武鸣县和宾阳县,特别是到了武鸣县的两江镇和马头镇小陆处忽然隆起,形成一座气势威严、雄伟挺拔的山峰——大明山最高峰,海拔1760.4米,也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的龙头山。
现在的龙头山上常年云雾缭绕,烟雾云气,郁郁霭霭,日出的霞光,照透迷雾,形成奇特的风光。这正应了风水留题所说的“老龙年年结雾烟,降势巍峨挂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万里来龙到此眠。”之后,随龙的两条大河交汇于广西桂平后变成九曲大河流向广东大海,沿途山峰一座比一座高,做北辰,将入海时,在广东形成巨大的华表捍门——广东新会桂峰山和莲花山系,余脉深圳之梧桐山,广东大海面岛屿星罗棋布,拱守水口,气势非凡。可资证明这就是真龙迹。
天子地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砂要秀,有多重吉砂护卫,最好是“狮象随护舞翩翩”。大明山是西北千里来龙,开阳到头结穴,穴位是龙之生气凝聚的孔窍,大明山的“龙脉”聚结处——龙穴就在龙头山上。继而龙脉蜿蜒南下,至邕江边结作广西首府南宁市。
大明山的主峰龙头山,其来脉峰峦高峙耸拨,端正尊贵,龙头山所在地其四周山峦起伏,行之有止,起到很好的贮藏生气的作用。由主峰龙头山向左右各分出一支山脉,分枝布叶,层层降落,弯环如马蹄,横向展开阔大,形成屏障之势。
其左翼(桂中盆地中部的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呈北东东向展布)由大明山北西端向东蜿蜒,青龙昂首,经来宾—象州—武宣,其断裂带中部在来宾一带有明显切割泥盆系地层,最后结作象州县妙皇乡的高楼山。高楼山海拔932米,是象州、武宣两县境内最高的山峰。是故明朝萧公的大明山风水题留中有“迁江来宾降波毡”之称。
其右翼(桂中盆地西部的大新—西大明山—越南高平省—越南太原省断裂带)白虎低伏,向西延展结作隆安的叮当附近、南宁石埠左、右江和邕江三江汇合河畔上的三江口宋村。之后半隐伏延展至大新以及越南太原省,如《越南地舆图说》就记载说:“北圻太原省有昆仑山,其源自上国而来,经高平而至太原,横峰壁立,峻岭摩空,人迹所不到。”记述者谓越南太原省的昆仑山,其源自中国而来,中国的广西与越南的高平省接壤,然后延至太原,所以,越南太原省的昆仑山也是广西大明山的余脉。
天子地的第三大特点是:五星归垣明堂现。风水格局中最贵者是五星归垣。所谓五星归垣者,一名五气朝元,又称五星升殿,为龙中最佳之格,万不逢一。以其水星帐于北,火星耸于南,木星列于东,金星待于西,土星结穴而居于中央。五星左右各星归于本宫本位,所以有“五气朝元”,“五星升殿格”之称。若登星辰观之,四面相等各得其位,为天造地设,为五星聚精,为万灵所萃,为正气所钟。如此上应天星,下又合方位,诚为最尊之吉地。史书中记载建木生长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最尊之吉地,如,《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云:“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这条文献记载的九丘正迎合了“五星归垣”的格局。九丘实为九星,相聚环绕昆吾之丘,以昆吾之丘为中心,昆吾之丘的中心生长有神树建木。可见,如此之地,有福德之家,葬其正穴,主出皇帝圣贤。其次亦主出王侯将相,贵极人臣,流芳百世,皇亲国戚,文武双全,大英雄豪杰,状元神童等,上上至尊之富贵,均在此中藏。
登上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山,只见群峰连绵起伏,周围的几座山峰按金木水火土五星团聚九星相聚环绕龙头山,以龙头山为中心,分别向四周散开去,起其格局如风水术中的五星归垣,是一个垣局完整的地方,符合堪舆学上所谓典型的“五星归垣”格局:龙头山四周从北到东依次有公益山、望兵山、水陈峰、象头山、六毛山等五座山峰围绕龙头山而排列,而龙头山居中是主峰,主峰龙头山的背斜二翼全为泥盆纪的石英砂岩,硅质页岩、硅质岩裸露,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是典型的土山,山高脉厚。
龙头山
站在大明山的龙头山顶上,绝对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周围众山匍匐朝拜,如三十六公作揖,又如三百六十仙童跪拜;这正是堪舆学家们所说的群山拱卫、众水环绕、乾山巽向的帝王之气的龙脉——大明山的神奇就体现在这里——在先天八卦图中大明山位于“四正”方位中的乾位,在后天八卦图中大明山的走向是西北东南方向——乾山巽向,也是位处乾位,可谓龙中最佳之格,万不逢一。
3、龙头山的内明堂有三潭随龙水,这是证明大明山是远方贵龙来的重要标志
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水是龙的血脉,龙无水送,不知龙之来处,穴无水界,则不知龙之止所。堪舆术上水的种类很多,按位置论,有随龙水、虾须水、合襟水、三阳水、对朝水、正朝水、天心水、极晕水(并非真有水)、真应水、禄储水等。随龙水为该龙脉所生,是从龙的祖山一路伴随龙而来的水,随龙水的大小及其流程的长短是分辨龙有力还是无力的主要标志。中国的风水术认为,一般大地才有随龙水。
令人称奇的是大明山龙头山的内明堂里就有三潭随龙水。
龙头山下的武鸣马头清江至暮定水库有一个水潭,清水自流,是香山河的源头,属于丁水,庚方来水,坤水去。
在内明堂的中间是罗波潭。罗波潭的潭水面积约两千平方米,潭水最深处达四十六米,水清冽而宁静,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冬暖夏凉。罗波潭旁边有一个罗波庙,庙的坐向是辰山戌向,有巽、丁、丙三潭水窝,水出离方。三潭水窝因水深不等而划分为三蓝,巽潭颜色显深而称深蓝,丁、丙二潭颜色较浅而称浅蓝、淡蓝。潭的周围绿树成荫,潭中有石岛,长有树木,树木葱绿,石水相间,仿佛天然水石盆景。
在内明堂的外面是武鸣灵水。灵水又名灵源,灵犀水,惠泉,是一个天然泉水湖,湖面面积达2.93万平方米,周长一公里许,水深2~3米。潭水源于九股从石缝中涌出的清泉,它们急浪滔滔,气势磅礴,永流不断,人称“九龙喷水”。湖水终年澄澈见底,湖岸怪石嶙峋,绿树成荫。据《武鸣县志》记载:“古灵水泉源自石壁底仰注而出,大者三尺许,小者一尺许,亭亭如玉柱,积水成池,池口有天然石门,水由此排流于江,何谓‘灵水’,传说古代池中有一犀牛,光彩夺目,百姓以此为神灵,故以此命名”。灵水有两大奇妙之处:一是不管天时大旱大涝,湖自不涸溢;二是无论寒冬暑夏,水温常年保持23摄氏度左右,令人冬觉暖夏觉凉。信步南岸,可到武鸣河与灵水汇流处--人称金银窝。河水自大明山浩荡而来,浊流奔涌,灵水则澄碧如银,故名“金银窝”。可见灵水这个地方历来也是风水中的宝地。
龙头山的内明堂有三潭随龙水,“三阳水向尽源流,富贵永不休”。三潭阳水都源远流长,不但说明龙从远方来,而且说明迎送之山也是从龙的祖山一路护送而来的,这是贵龙的一个重要标志。
高峰之外的南宁横县、桂平是它的外明堂,南宁横县那边过来的郁江缓坡稀疏,阡陌连亘,远朝案处的珠江水系郁江水往癸丑方向流,水势走向是从右到左,其河水流激荡,河面却屈曲盘旋,波浪不惊,顾盼有情,正是“灵水洄澜”之地。到了桂平这个地方,有从贵州、柳州流过来的黔江与郁江汇流成浔江。此处可谓明堂宽阔无边,河汊纵横。四周千山朝拜,众山朝拱,众水会聚,万水归宗,星辰累累,穿帐过峡,驳换出脉,顿起一个大星辰,将入海时,在广东形成巨大的华表捍门:新会城桂峰山和深圳梧桐山,广东大海面岛屿星罗棋布,拱守水口,气势非凡。此也乃是大明山真龙结作的象征。天气晴朗的日子,从大明山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广东幽蓝的海面,闪着磷光……所以风水留题中有“广东大海作明堂”一说。
龙脉产人王
4、盘古是中华万帝之宗,贵比天子,“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所在地的大明山是堪舆师眼中所谓的天子地风水格局中的立向要按自然之地势,以来龙入首之山向为立向法则。从地理上考察,大明山的山体走向是从西北走向东南。从风水学上考察,大明山的山脉来势,其远山在西北,山势入首处为天元龙,近山在东南。因为堂局龙脉走向是天元龙,所以按天元龙立线取向,即大明山的山势为乾巽走向(乾山巽向),是为龙脉。
所谓龙脉的由来,源于《易经》乾卦。易经建立在八卦的基础上,八卦建立在阴阳的基础,混屯之时阴阳不分,盘古开天辟地,首分阴阳--首,龙也,盘古也,龙分阴阳,盘古分阴阳也。阴阳分而万事万物分类而生,故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龙出而生万事万物,万物成而宇宙秩序定。在《易经》中,以乾卦代表西北方为阳,巽卦代表东南方为阴。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而宇宙之道,源于阴阳。先秦的阴阳家从宇宙生成论出发,把阴阳的互根互待视为万物内部固有发展变化的动力。
万物莫逃乎易
行文论述至这里,笔者的结论应该是比较明确了:大明山是远方西北来的真龙,龙在山为乾龙,为金龙,乾龙入首,乾山巽向,来龙与坐山相生相旺,天地人三元全盘贯通,形成一卦纯清,所以说大明山的风水格局符合坊间所流传的出天子的地方。
有些人看到这里也许会认为是无稽之谈,堪舆不是科学,“风水”乃迷信,你怎么会相信这种东西啊?其实啊,风水地理之学,在中国已流行数千年之久,其灵异事迹,流传民间,载诸典籍者甚多,代出名师,佚事流传更是深植民心。商朝是中国有确凿可信历史的最早王朝。商汤之前国都迁徙了8次,自汤至盘庚又迁徙了5次,最后迁到了“殷”这个地方(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又叫殷朝,也可合称殷商。殷商多次迁都,说明商人早就有了风水思想。可见,所谓“风水”好否,实际上就是给予人和经济以影响的地理环境的好否。其实,对于人类学家来说,寻求“原生文化”的“土著解释”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风水是否科学以及它的真假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映在其背后的社会信仰和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政治结构存在。
一个能出天子的地方,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因为绵延三百多里的大明山是祖山、撑天的柱山、龙山、龙脉之山,大明山的地理特征可谓是风水中的最佳格局,万不逢一,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符合坊间所流传的出天子的风水格局。这种奇异的山水位置,是盘古神话产生、流传、发展的自然环境。“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是传说中远古时代开辟天地、创造了世界的大神,盘古是中华民族的万帝之宗,华夏始祖,创世之尊,其身份地位自然贵比天子。绵延三百多里的大明山是堪舆师眼中所谓的天子地!龙脉聚结地!自然而然也就有后人附会大明山这个实物标志作为“可信物”并把它当作“追葬盘古之魂”的最佳地方。因此,传说和具象的虚实结合使大明山成为“盘古氏墓”这样“可信物”的实物标志,证明南海“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就在广西大明山上。
(三)图腾标准
1.古籍记载盘古的形象是“龙首蛇身”,说明上古先民是把开天辟地的盘古视为龙神来崇拜。
而龙首蛇身的则仅有盘古一神。如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目。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三引《补衍开辟》也说盘古“龙首蛇身,神。”
由此可见,上古先民把开天辟地的盘古视为龙神来崇拜。在中国神话中,时代越早的神,与蛇的关系就越密切,大多表现为人首蛇身,与蛇相伴等形式。盘古为龙首蛇身,可见其是时代很早的神。
龙首而蛇身,可见在神话中,蛇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蛇,俗称长虫,是颇具神秘意义的。人们常对它的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无足无翼而能蹿突腾越感到惊讶和恐惧。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对蛇的崇拜几乎遍布各民族、各地区,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崇拜物。另一方面,蛇又具有非凡的力量,原始人惧怕蛇的毒性威猛,则与自身不能控制深深恐惧的自然威力相联系,因而把蛇加以神化(或禁忌),从而形成风雷褚神形象。这样,蛇被定位于神(灵神)与世俗之间。一方面,原始人在原始思维“相似律”的支配下把蛇加以崇拜,将蛇视为万物之始,所以便有了龙首蛇身的图像。龙首蛇身是人的似兽化(兽形);另一方面,原始人在原始思维“互渗律”的支配下又对灵蛇的形象进行改造工程。人首蛇身是兽的似人化(人兽同体)。从龙首蛇身(人的似兽化-兽形)到人首蛇身(兽的似人化-人兽同体)。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同是神话人物我发现历史进程,前者的历史比后者要长久的多,从蛇到龙其形象的演变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2.把龙蛇和鳄鱼奉为老祖宗和承认自己为其子孙,既与祖先崇拜有联系,又与蛇和鳄鱼崇拜有联系,是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文化的典型。
龙腾四海
最早从学术的角度论述龙由来于蛇的学者是闻一多。闻一多用古文字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列举了许多古文献的论据,同时采用了当时新兴的民族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认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崇拜被称为龙的某种大蛇的图腾团族,这一集团后来“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闻一多从图腾的角度主张作为合成兽的龙是以蛇的基调而创造出来的。闻一多之后李岳南、、李埏、刘城维、钟敬文、王维堤、王明达等根据新的资料和不同的论点试图发展蛇原型说。刘城维和王明达则主张龙的原型是与蛇同为爬行动物的鳄鱼。王明达认为鳄鱼才是龙的真正原型,龙的观念最早产生于信仰鳄鱼的南方民族中,这种观念后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
把龙蛇和鳄鱼奉为老祖宗和承认自己为其子孙,既与祖先崇拜有联系,又与蛇和鳄鱼崇拜有联系,是百越民族文化的典型。如《说文解字》记载说越人是蛇种:“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
《太平御览》卷一七0:“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逸周书王会解》说:成周之会,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于越纳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上标有特殊的乡里级居民点如蛇君、雷君、垒君、部,以及“蛇障、蛇上(里)、蛇下里”等,这里的蛇君所指的就是汉王朝通过长沙国在湘南民族地区设置、利用少数民族首领统治其民众的,相当于乡里级的行政区划名称,是岭北岭南的越人的居地,以他们的图腾物来标注地名。
古百越民族先民的拜蛇龙之风往往是通过断发文身的习俗来表现。关于越人对文身内涵的认识,史籍也多有记载。《礼记·王制篇》曰:东方曰夷,被发纹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汉代刘安《淮南子》也载越人“文其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如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麟虫也。”高诱注解说:“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蛇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
南方多为水乡泽国,百姓每天都要与水打交道,被各种水中动物冲击和威胁也是颇为常见的,将自己装扮成水中动物之形,而避免伤害或少受伤害,这是原始初民的自然而然想法。此外,他们又笃信神灵,认为水中遭灾或遇难多为水神作怪,而作为水神之王“龙”也自然是人们的膜拜对象。他们把自己扮成想象中的水神“龙的形象,也是极其自然的事。
壮族作为百越民族西瓯、骆越先民的后裔,其文身也渊源久远。《尔雅》说壮族先民“黥面绣额,为花草蜻蜓、蛾蝶之状”。《太平寰宇记》在言及宋代邕州左、右江各州的壮族先民时说“其百姓悉是雕题,凿齿,画面,纹身”。后代史志对此亦多有记载。
3.在大明山周围的桂中地区有龙蛇图腾崇拜的民间传说,以及与“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之说如出一辙的龙首蛇身石雕像,从图腾标准来看,说明大明山盘古神话显然出自正宗。
关于蛇是如何演变为龙的?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有这样的解释:“西粤土司,凡蚺蛇过三十丈皆称龙。”《粤西丛载》云:“蛇过三十丈者为龙”。
另外,《述异记》也云: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化为角龙,千年化为应龙。”按以上说法,显然,按照排名顺序,古代中国龙的发展顺序是:蛇—虺—蛟——龙—角龙——应龙。这与《淮南子·地形训》的说法有一点相异,即《淮南子·地形训》仅认为古代中国存在四种龙—飞龙、应龙、蛟龙、先龙。四种龙以飞龙地位最高,其次是应龙。
总之,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壮族先民对蛇的观察素有大者为龙,小者称蛇的习惯,并且不同的年龄的龙其称谓不同。
在庆远、柳州一带即广西北部地区,龙王崇拜尤为兴旺。乾隆《庆远府志》卷二《坛庙》记载:“庆远府宜山县(即今宜山市)有龙王庙,在府学东,旧有天庆观,元元贞间改名元妙,扁题寥阳殿著,宋致和年号,相传柱盘二木龙……俗呼龙庙,乾隆初宜令杨师游祷雨有应,建小亭,树下祀龙神,后腹建庙于树前,本树益大,旧柱包裹将口口一奇观巳。”乾隆《柳州府志》卷十七《坛庙》记载柳州有龙王庙,在小南门外,乾隆九年里民重修。
现在在广西壮族民间口传故事中就是龙蛇并称,对龙蛇的崇拜也很突出。在广西环大明山地区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及其周围地区如平果、隆安、天等、大化、都安、忻城等流传有蛇化为龙的民间传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一老妇(是寡妇,人称“乜掘”,在外面捡到小蛇,后把蛇养起来,后来为了使它长大,便砍断了蛇的尾巴,人称“特掘”Daeggud,壮话是秃尾巴的男子),老妇过世时,“特掘”由蛇化为龙回来为老妇守灵、出殡,并把老妇葬到大明山顶上(具体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龙头山上,从现在大明山上的观日山庄——
大明山日出
由于“特掘扫墓”的故事是一则传统的民间故事。故而在对它的解读上不应该用神话研究常用的方法。众所周知,神话和故事的研究在方法上大有不同。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中人类借助想象和幻想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其中蕴含着大量蒙昧时代人类的文化信息,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在“万物有灵”观念指导下的奇思妙想,必须将其置于原始文化的视野下才能对其有所认识或了解。而对故事的研究重点却应该放在对其所表现的理性意识上,而断不可完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去考察。
在“特掘扫墓”的故事里,“乜掘”是寡妇,而寡妇的厄运直接就是“无后”。她们老死之后,无人祭祀,就成了“饿鬼”,多么凄凉!故事就让“特掘”这类精灵充当了尽孝的儿子,为老死的妇人出殡,把“乜掘”抬上大明山埋藏,并每年都来扫墓。在当地人来看是尽了孝道。
什么是孝道?《论语·为政》载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事后又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特掘”身上,凝聚了东方民族特别看重传宗接代的文化传统观念。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山或祖宗神山看待,人死后灵魂都要归于大明山,即“魂归岜社(大明山)”。现代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山或祖宗神山看待。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cijramhwnjByacwx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大明山“天坪”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
人首蛇身的例子,有现代出土文物可以作为佐证,如山东济宁地区嘉祥县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刻,西壁首图就是伏羲女娲造像,蛇身人首盘结而立。而龙首蛇身的盘古一神有没有现代出土文物作为佐证呢?在别的地方没有发现,但是在大明山周围却有着令人称奇的发现,当地到处都有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村民把这种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视为龙神来崇拜,对龙神的崇拜成为大明山文化的主要精髓和灵魂。
如在大明山西南麓的武鸣县两江镇龙母村的石雕像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高约1米,整体如一只大蟒蛇(图5)。当地人把这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称为“特掘”,即秃尾龙。石雕刻琢随意,形象高古,用刀圆润,无棱无角,具有明代石刻风格。
另外,据调查,在大明山的东麓上林县,只要在河流上建石拱桥的,桥上必蛇首秃尾的蛇神像,以作镇桥之用,而蛇首都面向石南海。过去村村寨寨都有龙犬石雕,头部像蛇首,身像狗,尾像蛇,立在村口或是祖坟前,作镇邪之用。在文革要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浪潮中,龙犬石雕多被毁掉,但也有幸存的离石南海仅四里地的长帅村。另外,从石门到周安到红水河边以及忻城县城,一路也都有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而且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的朝向都是面向大明山。如在距离石门两公里处的石南海故道的双好桥上,有两个似龙非龙、似凤非凤的石刻蛇头,秃尾,面朝“敢仙”方向;在蓝干河边的龙祥村长帅庄,该庄的庄前、庄后也分别保存有一只石刻蛇头,蛇脖子上挂有一只葫芦。
周安村的增福庄,也有两只蛇头,一只胸前刻有“泰山石敢当”,一只刻有“龙狗飞凤石”的字样。在周安的横山桥、周安桥、永吉桥,也都分别刻有两只似龙非龙、似蛇非蛇的头像,这和壮族“龙即是蛇,蛇即是龙”的观点相通。
在大明山周围有如此之多的由蛇化为龙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实物的龙首蛇身图腾石雕像,这与文献记载的“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如出一辙,由此,笔者推断,这个所谓的“特掘”其实就是以盘古为原型。在大明山周围的桂中地区有龙蛇图腾崇拜的民间传说,以及与“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之说
如出一辙的龙首蛇身石雕像等等造型,正相互辉映,都象征着西瓯骆越的盘古崇拜信仰。
遍查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的神话传说和出土实物,唯有大明山周围地区有由蛇化龙的传说故事,并有与传说故事配套的实物“特掘(盘古)龙首蛇身石雕像”,并处处显示出其图腾身份,这些与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所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之说如出一辙。出土实物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说明具有龙首蛇身图腾石雕像特征的大明山盘古神话显然正宗。
(四)敬祖标准
在神话流传区,人们对神话人物崇敬程度的深浅是神话产生根源地的标准之一。在大明山周围地区,人们对祖先盘古的崇敬程度达到了极致。
1.在红水河流域周围流传的壮族麽教经诗《布洛陀经诗》中的布洛陀和盘古一样同为开天辟地神。在布洛陀经诗流行时,当时还没有盘古这种说法,后来,盘古神话流开来,人们又把盘古神话糅进布洛陀麽经中。
壮族麽教经诗《布洛陀经诗》作为民间宗教麽经的经典,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物件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布洛陀经诗》及其神话主要流传于西江中上游流域,其中国内主要在红水河及其上游南、北盘江流域,右江及其上游驮娘江、西洋江流域,左江流域;邕江流域,柳江上游龙江流域;红河上游盘龙江和普梅河流域。国外的越南北部地区、老挝和泰国也有布洛陀神话传说。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心目中创造万物的神,其主要事迹就是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现在在壮族地区,布麽和道公做法事,都要麽《布洛陀经诗》以传颂、崇拜和祭祀布洛陀,而此类活动已成普遍习俗[59]。
从当地民间传说和《布洛陀经诗》的内容来判断,姆勒甲和布洛陀两位神祇的名字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进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姆勒甲和布洛陀两位神祇处于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布洛陀是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壮族先民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他不仅是行政首领、军事首领,而且按照氏族部落社会的习俗,他兼有祭司的职能,是本氏族的宗教领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人们的尊崇,后来人便把本氏族部落的兴衰过程,本氏族部落所创造的业绩,例如钻木取火、疏通河渠、建造房屋、发明渔猎、发明稻作农耕等等,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使他成为本氏族部落的始祖神、创世神和宗教神,并成为维系本氏族部落或
更大的人们共同体的团结的精神力量。
同样,在壮族人民心目中,盘古也是作为开天辟地神,其主要事迹也是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在桂中桂北地区,师公道公做法事,也都神唱盘古。显然在壮族祭祖的神谱里他们都居于显要的地位。
那么布洛陀与盘古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而盘古又与前文提到的“特掘”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三国吴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所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是人们对远古社会形成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追忆,表明盘古所处年代是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按古书所说还是一个“混沌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众所周知,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时代“层累式”的造成的,这就是顾颉刚先生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他把这个基本的古史观的思想内涵及历史演化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时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对于古史,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由此,笔者推断,百越民族西瓯、骆越、南越地区的历史,也是“层累式”的造成的:布洛陀为壮人之语,是壮语的神名,是壮族先民原始的开天辟地神。汉语神名的盘古则是后来传说之开天辟地神,盘古的原形应该就是布洛陀。布洛陀经诗流行时,当时还没有盘古这种说法。汉语神名的盘古一词显然系汉人对南方语言的音译。后来,盘古神话流开来,人们又把盘古神话糅进布洛陀麽经诗中,所以,才有了《布洛陀经诗》中的局面:民间二神同立。如《布洛陀经诗》中,布洛陀就是壮族的至高神。他为人创麽教,编经书,祭鬼招魂,安定天下。他智慧过人,连盘古圣人都要向他请教。麽公经典也屡屡唱布洛陀“在上方看到一切”,他派盘古王开天地,盘古置阳间,天王氏造天,四脸王造十二月十二日,他指示人用铁柱顶天升往上方,压地降往下方。天小地大,缩地做山坡,垒地做山坳,天罩地。盘古神造百姓,老君巡下方十二部族。教伏羲兄妹杀牛敬祖宗,派耕作大王教人耕作。而二神同立之现象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2.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大量建有崇拜龙神的庙宇和盘古庙。
经实地调查,在来宾市所辖的象州、武宣、兴宾、忻城等区、县,贵港市所辖的桂平市,柳州市所辖的柳州市区及柳江、融安、鹿寨等县,贺州市所辖的八步镇,已发现42座盘古庙。这些庙宇主要是根据当地文化部门提供的线索前往考察,并非是全面普查。所以,昔桂林郡区域修建或保存的盘古庙远远不止此数。在广西的临桂、灵川、义宁、修仁、罗城、全州、贺州、富川、钟山、平乐、荔浦、金秀、柳江、柳州、贵港、忻城、岑溪、南丹、宜州、融水、苍梧、百色、宾阳、灵山等地,目前都还保存有盘古庙。凡是有盘古庙的地方,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祭祀盘古活动。
首先,数量如此众多、分布如此广泛的盘古庙,堪称全国之冠,说明历史上两广地区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以盘古祠庙为载体构成的以盘古文化为标志的“盘古国”存在的真实性;
其次是在昔桂林郡地共发现近40座盘古庙,其中仅武宣一县就有26座之多,特别是在武宣县东乡镇的东乡河沿岸,几乎村村都建有盘古庙,地理上相连成片。其盘古庙数量如此之多,分布如此密集,同样为全国其他地方所未见。正是这些实证资料,印证了任昉《述异记》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据中央民族大学蓝多民教授的调查,在宋、明代年间,在上林县石门村的几个村庄,分别为蓝、韦、覃、谭、黄几大姓的乡亲,都称“特掘”和“乜掘”为他们的祖先,壮话为“miuzdaeggud”意为“特掘庙”,争了几百年之后各姓氏来一个大妥协,在山坡上共同为“特掘”和“乜掘”立庙,用谐音起庙名,称庙公周“Miuzgongcaeuh”,即公周庙,按照当地的壮话意思叫“我们的老祖宗庙,是各姓氏的共同祖先,历代香火鼎盛。
大明山风景秀丽
以上说的是在大明山的东麓有盘古庙的情况。其实,在大明山的西南麓也一样有盘古庙。
武鸣罗波潭在清代叫龙窟,传说是“特掘”的龙宫。罗波潭旁边有一个罗波庙,庙宇位于风光奇异的罗波潭边。罗波庙位于广西武鸣县城东22公里的罗波镇小学西侧,其西北约50米为罗波街墟。庙坐向为辰山戌向,单层三开间,为石基,砖墙、石柱、瓦面的砖木结构。现存的主建筑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原来有三进,现保存完好的有二进。神像也在民国年间被毁,现在的神像是1999年群众自发捐资重塑的。供奉的神祇有“特掘”、佬仆”、岑瑛、神农观音关公岳飞土地等。“特掘”是罗波庙供奉的主神。“特掘”当地人也喊作“龙窟,由
此可以说明罗波庙是一个龙神庙。
晚清至民国年间,武鸣本地文人及外地来武鸣做官的文士,写有不少咏叹“龙窟”的诗。最有名的就是清道光七年任思恩知府李彦章的《咏龙窟潭》:一壶天作九华开,面面清潭印月来。龙藏常时腾剑气,螭肠何处选碑材。云烟蒸蔚随神雨,城郭荒唐托鬼才。莫怪三山成缩本,眼前真有海如杯。”
清代武鸣举人黄思让对罗波潭“渊底神龙仰月蟠”很是赞慕,也写有《罗波龙窟》:一泓溶漾渺漫漫,渊底神龙仰月蟠;街竹照空沙尾静,抢珠潜隐水晶寒。坡浮落日铺红縠,光映川枫浸碧澜,莫道容身非禹浪,一声雷震跃云端。”
横县也有盘古庙。横县南乡镇治所南5公里的松柏伴月村旁的丘陵,有盘古庙的遗址。盘古庙始建年代,废记年代已不可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到盘古庙址(1950年停止,1995年恢复庙诞)的百姓有两万多人,进行庙诞活动的壮族、汉族百姓们说,我们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并教育子孙永世不忘。历代壮人、汉人都怀念盘古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只有这盘古庙诞活动,才能说明盘古庙的兴衰及远古的神话对今人的微妙影响[65]。
读者诸君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笔者把桂中地区都归入大明山范围呢?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说的,桂中地区是一个陆内张裂的沉积盆地,东部、西部、中部都有不同方向的断裂带组成了桂中地区基底构造的基本格架。在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中,以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为桂中地区地势最高的地方,此即大明山所在的山脉,而其他的断裂带都源出大明山而且地势都比较低。大明山—来宾—象州隐伏断裂带为大明山的余脉,在风水中,山脉即龙脉,龙脉隐伏所到之处,都跟最高山脉有关。
风水格局讲究的是百里江山一瞬间,大明山的东麓过去就是迁江来宾,因此,来宾市所辖的象州、武宣、兴宾、忻城等区、县,贵港市所辖的桂平市,柳州市所辖的柳州市区及柳江、融安、鹿寨等县以及武鸣南宁横县甚至更远的广东一带都可以和大明山有联系。明堂前面就是横洲南宁,再往前就是“广东大海作明堂”。所以,在前文的明朝萧公题大明山的风水留题中,就有这么几句:“横洲南宁作朝案,迁江来宾降波毡。”
正是大明山这个地区的风水形峦格局决定了它周围的人文环境,因而在大明山地区人们建有崇拜龙神的庙宇和盘古庙,在做法事时,师公们仍以神唱(第一人称)的形式,歌颂盘古开天辟地和垂死化身的神话。人们对祖先盘古的崇敬程度达到了极致,把盘古作为自己的祖宗来敬拜。
(五)活化石标准
现在还挂在人们口头上的神话,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它的数量和当地人们的知晓度是体现神话传说根源地的标准之一。
1.在壮侗语民族的开天辟地神话、化身神话、兄妹婚再造人类神话中都可以找到盘古神话的身影,盘古神话是壮侗语民族共享共存的族际文化。现在学术界都公认,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在内的壮侗语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他们在远古时期是同一起源,都属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后裔。
壮族民间神话传说《布伯的故事》中有盘古再造人类的故事,广西文联的农冠品和曹廷伟等主编的《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一集)》和蓝鸿恩主编的《壮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这两本书都已经收录了。壮族民间文学家蒙光朝《壮师剧概论》在介绍壮师剧剧目时,其中的剧目就有《盘古》,其剧情大概与《布伯的故事》相似。
覃彩銮主编的于2005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多维视野中的来宾壮族文化》中记载有在来宾搜集得到的《盘古兄妹》故事。其中《盘古兄妹》又有《水泡天门》《布伯》《葫芦兄妹》《盘同古》等多种名称。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纂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也收录了靖西县的黄小明演唱的黄伟搜集的《盘古歌》。兹不累赘,以免枝蔓。
在壮侗语族八个民族中普遍存在有开天辟地神话、化身神话和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如过伟教授的《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就有毛南族洪水遗民盘兄古妹育人神话《盘兄、古妹的传说》,布依族《盘果王》、盘古王》等。
在壮侗语族八个民族的神话其包含的大概内容是:(1)射日;(2)为得到雨水与天上的雷公作斗争;(3)智捉雷公;(4)兄妹得到雷公送给的牙齿种成大葫芦;(5)雷公骗兄妹得水喝逃回天上降大雨淹天下;(6)兄妹坐进葫芦躲过灾难,世界只剩兄妹二人;(7)在仙人的劝说下兄妹结婚;(8)兄妹婚后生出磨刀石一样的肉团;(9)兄妹把肉团剁碎洒到四野再造人类。在这些神话内容里都可以找到盘古神话的身影。
2.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盘古开天辟地和垂死化身的神话,至今仍以神唱(第一人称)的形式,大量地保存在壮族师公们用古壮字书写的唱本里。
笔者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如武鸣、马山、上林、宾阳、都安、巴马、东兰等地做田野调查时,在当地的壮族师公中搜集到他们的唱本(壮族师公的唱本材料为用构树皮做原料生产的一种纸即纱纸,唱词内容用“土造方块字”即古壮字记录,由师公一代一代地珍藏、保存和传承,这类用纱纸撰写的宗教文书文本对于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来说是极为珍贵的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据),唱本中有如《伏依唱》、盘古唱》、《三皇唱》、《三界科》、《雷公雷母唱》、《雷祖大帝》等,还保留有盘古哥哥与盘古妹妹开天辟地后,兄妹结婚,创造人类的神话。
东江江上
在大明山外围的广西来宾市所辖的兴宾区、合山、武宣、象州、忻城等县市,这些地方的麽公师公道公的唱本中凡是涉及盘古部分,其内容主要是以神唱的方式赞颂洪水遗民盘古兄妹婚造人伦功德为核心,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情节内容比较少。如来宾市就有还广为流传着盘古兄妹再造人伦的神话故事、用古壮字抄写的赞颂盘古开天地造人伦功德的师公或道公唱本、演唱“水泡天门”的师公戏《水泡天门》等。
来宾市的壮族盘古庙会2006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来宾当地,人们把盘古敬奉为创造人类的始祖。每年农历春节或六月十八日,定为盘古的诞辰日,农历六月十八日至十九日各村都举行隆重的祭拜盘古、抬盘古像游村活动。另外农历六月十七、十八日两晚还举行有祭祀盘古壮师剧演出《水泡天门》唱盘古》等剧目活动和“唱欢”。
蓝柯在宜州市的龙头、德胜,河池市金城江区的白土、东江,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思恩、大才、水源一带也收集到内容大致相同的壮歌《盘同古》的手抄本,全部古壮字抄写。他还了解到,在宜州、金城江区、环江一带做还愿等法事的麽公唱本中也有壮歌《盘同古》也是用古壮字抄写。关于宜州的壮歌《盘同古》,笔者通过查询,发现在“春绿宜州文化网”上的“三姐歌谣文化首页”中的歌谣集锦《宜州山歌三套集成(四壮族神话)》说的是《盘和古》,宜州的壮歌《盘和古》也是以洪水遗民兄妹婚为核心的盘古神话,在《盘和古》唱词中有“水泡了山寨和顶天柱次山”以及“行架上到顶天柱——次山上,看见一对名叫汉彭的鸟”等词句,这里的“顶天柱——次山”是什么意思,可能翻译者都没有搞清楚,其实,就是大明山的壮语名字“Byacwx”。壮语的“cwx”译为汉语有“次”的味道,cwx”的直译就是次。“Byacwx”直译为“次山”也即就是顶天的柱山,是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
顶天柱
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四县的麽公师公道公的唱本中,单独有《盘古唱》这样的唱本,《盘古唱》唱本主要以盘古开天辟地的情节为主要内容,叙述盘古的开天辟地业绩,把盘古王献身开辟天地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另外的唱本如《伏依唱》等则以神唱的方式赞颂洪水遗民兄妹婚为核心。
个案9武鸣壮族师公跳神中的《盘古唱》赞歌
泰山盘古是我屋,大岭盘古是我身,庚子其年造天地,盘古出世到如今。自我盘古初出世,造化天盘及地盘。左眼化为日宫照,右眼化为月太阴。骨肉化为山石土,头脑化为黄金银,肚肠化为江河海,血流是水去无停。手指化为天星斗,毛发化为草木根,只是盘古有道德,开天立地定乾坤。
另外一首盘古王歌唱道“一神去了一神当,先王盘古出岭来。天皇地皇人皇降,三皇五帝定太阳。但唱打开天地日,又无日月暗昏昏。先王头发化草木,连心十指化石山。将那两眼化日月,日照山河夜太平。两耳将来化卦子,鼻孔将来定阴阳。一口牙齿化星头,骨肉将来化泥尘。大肠化为五湖海,小肠化为五岭脉。盘王一身都化尽,一身化尽留英名。酬你台上来奉请,先王盘古降来临”。
另外,笔者在广西马山古零镇搜集得到的《盘古唱》唱本中,除了叙述了盘古开辟天地的业绩外,还明显提到古人选定大明山做天柱(神话中雷王砍顶天柱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明山上的天坪)。
个案10马山县古零镇《盘古唱》唱词
阳首调,伏首又打凤还山。生打鼓声另一调,开天盘古降古坛。今朝座在西眉庙,功曹持柬去呈郎。仙郎听到书柬请,急派潘当放坐骑。只叹盘古会放马,又骑一只牵一只。马儿鬃毛垂飘飘,兵勇奔跑郎跟前。马儿鬃毛飘飘然,兵勇奔走郎马前。兵勇排后又排前,盘古骑马走中间。马带金鞍不用抽,一抽一眨到坛前。来到坛前勒住马,社王持茭洒君马,三师拿简接坐骑。酒浆金杯放郎手,金杯酒浆放八杯。
古零镇师公《盘古唱》唱本唱词中明显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情节内容,如“那时有了个盘王,造成世界天和地”。“丙寅丁卯生盘古,来造山河地理人,来造山河及地理,天高地低才不平,天高地低才不正”、田园正是盘古身,大路正是老君肠,田园正是盘古身”等等。
“安排日月照光明,每年安排十二月,每日安排十二时,每月安排三十天,正月初一始建寅”,在古代,只有王者才可以制历,盘古能制历,可见,古人把盘古当王者看待。另一方面说明马山县古零镇一带的师公《盘古》唱本中的盘古神话具有开辟天地的性质,所有这些都与任昉在《述异记》中所记载的盘古神话时提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十分吻合。
总之,神话传说和宗教是文明中最强有力的特征,始终是过去和今天的文明的中心问题。如前所述,盘古神话属于天地起源神话,其核心问题是开天辟地,即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而在大明山周围一带的师公唱本唱词中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情节内容,盘古开天辟地和再造人类的神话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出现,显然也说明大明山盘古神话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