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双(左一)拍摄第一书记拉姆次仁的一天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陈泳均
她的足迹遍布亚东县的各个乡,见证了“草台班子”的逆袭;她的工作本记录了干部的建议,收获了“培训专业户”的雅号;她的笑容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们,谱写了一曲西藏雪域梦之歌。
她就是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的95后“酒窝女孩”王玉双,放弃了留在上海的工作机会,选择去西藏工作。
说服家人放弃签约公司奔赴西藏
王玉双来到上海校园参加西藏宣讲会。
苍穹之下,高原之上,晚上八时,西藏上亚东乡仍如白昼。王玉双正伏案整理编修史志,不时按按有些泛酸的太阳穴,直到阶段性完成手中的工作,她才看到记者采访的信息。
视频接通,传来王玉双爽朗的声音,带着西藏高原雪域般的清澈,两个小酒窝若隐若现。谈及当初放弃已经找好的工作,选择去西藏,工作近三年的她很庆幸当初的选择。
王玉双在上海海洋大学读大四的时候,已经在一个物流公司实习数月了。原本打算毕业论文一写完就入职,连转正后的工资待遇也已经谈好。转折出现在一场赴边疆基层工作的宣讲会。
为什么当时想要去西藏工作,放弃在上海这座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听完讲座,我第一反应就是这里需要我们大学生,我就来了。”最初,王玉双的选择受到了父母的反对,父母担心环境艰苦,舍不得女儿去西藏。“我当时一直安慰父母,作为党员,应该冲锋在前,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些事。而且,神秘的西藏对我有莫名的吸引力,年轻的时候多走走,多看看是一件挺好的事。”
自学编导搭起风沙中的“草台班子”
王玉双在亚东县康布乡上康布村收集垃圾
海拔4500米以上的村落,扑面而来的风沙,近40℃的高原蔬菜棚,这只是王玉双和团队成员拍摄宣传教育片时的一个缩影。2018年,王玉双的工作主要是联合县电视台拍摄三个党员电视教育片,而这3个电视片也几乎是县里第一次拍摄的比较正规的党员电教片。
拍摄方案有了,搭起的“班子”拍摄时也难免一波三折。有时采访对象面对镜头一个字都说不出,这可急坏了王玉双,连笔带画忙着安慰采访对象。有时,西藏光线太强,再加上拍摄经验不足,画面曝光过度,只能重新补拍。随着拍摄经验增多,没有编导经验的王玉双也学会了如何选取画面、如何让拍摄对象放松情绪。
虽然拍摄环境艰苦,但想着宣教片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帮助,王玉双感到这些都值得。拍摄《美村三十六计》时,王玉双和团队成员来到海拔4500多米的堆纳乡多庆村拍摄,内容主要围绕如何通过发展当地高原蔬菜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那天我和摄影老师差一点就中暑了。”阳光晒得皮肤火辣辣的疼,棚里温度接近40℃,王玉双和摄影老师们汗水止不住地流。但是为了拍摄,王玉双和摄像老师依然在棚里坚持了6个多小时。
最终,由于拍摄的是县里干部最真实的故事,播出后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王玉双的同事告诉她,不少村民都表示视频里的故事浅显易懂,收获不少。
收获雅称“培训专业户”背后的努力
王玉双(左一)和帮扶对象沟通
悠悠高原情,漫漫援藏路。在亚东县工作的两年多来,王玉双组织过多次村干部培训活动。从培训文案到培训活动的具体执行,都由她一手操办。也因此,同事们给她起了一个“培训专业户”的雅号。
西藏的工作是繁杂的,西藏的生活则是纯粹的。正如王玉双这样的基层公务员很可能承担上百项的工作,从各类人员管理,到统计各类数据,再到解答干部群众各种问题等。几乎每一天都是挑战,每一天都是连轴转。不少工作已在开展,成果正待丰收。每当王玉双和同事们解决了群众的生活所需,藏民们总会端上一碗暖身更暖心的酥油茶。
王玉双(右三)和县党务干部赴南木林县参观学习合影
══对话══
西藏对我就是第二故乡
记者:去西藏工作会想家嘛?
王玉双:刚到上亚东乡的时候,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晚上会想家。随着工作增多,并且每天做的事情都很有意义,就逐渐适应了。近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克拉玛依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是深受鼓舞。
我们这批直接到亚东县工作的小伙伴中,有3对情侣已经结婚了。我们平时也经常聚,彼此关系也很好,遇到事情也会互相帮忙。所以如果学弟学妹们来,肯定不会觉得孤单,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记者:就你所在的西藏亚东县城而言,实际生活条件是怎样的?
王玉双:现在对我而言,西藏就是第二故乡。相对于上海,西藏确实要落后很多,我所在的亚东县城,只有短短的两条街,比大多数人家乡的镇还要小。但是有网络,也吃米饭、面条,顿顿有菜有肉。住房基本上是一人一套,网购也比较方便,还有知名电商可以99元包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