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健康频道消息(通讯员李盼)提起许多八零后,在父母的眼中还是个孩子。但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医生穆树隆,却已经是藏区群众心中医术高超的医疗专家。三年艰苦而又有意义的援藏工作,更是将他锻炼成了医疗卫生战线中的中坚力量。
选择远方只顾风雨兼程
在距离哈尔滨市万里之遥的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卫生服务中心,一清早,医护人员们就在穆树隆的带领下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今年37岁的穆树隆,作为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是哈尔滨市卫生计生系统唯一一名援藏干部青年医生,已经参加了三年的援藏工作。回忆起三年前自己的这次人生抉择,已经把仁布县当做家的穆树隆感慨万分。他说,身为赫哲族的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备受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当参加工作后,自己始终想把所学的东西回馈给国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援藏工作。
遥远的雪域高原让人神往,但由于海拔高,远离内地,当地的医疗卫生设施及条件依然落后,藏区的群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求医问药的。当穆树隆真正来到仁布县,他才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困难。但也正是这样的艰难,激发了这位青年医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忘我的奉献。西藏仁布县隶属日喀则市,平均海拔4000米,最高海拔6100米。除了醉人的美景,这里也是山高谷深,地形险拔。初到仁布县,低气压、缺氧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穆树隆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心率一度达到140次,血氧饱和度60%。
有些时候,穆树隆需要每三天就到值班室值守。由于西藏的房屋是单层砖,耐寒性差。屋内没有暖气,只能依靠炉子取暖。缺氧的他常常在睡梦中憋醒,流鼻血是常态。
这样的环境,却从未让这个37岁的青年医生有过一丝退缩。在寒冷的黑夜里,除了呼啸的风声和遥远的星空为伴,还有藏族同志们的鼓励与关怀。互相拍拍肩膀,共搭一条毯子,那一刻藏汉两族人民的心,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而在藏区值守的经历,也让穆树隆更加懂得:珍惜青春,就是走好前行的路。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战胜困难,才能走稳成功的路。
牢记援藏使命不忘援藏初心
仁布县共有村级卫生所72个,乡镇级9个。身为仁布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穆树隆主要负责中心日常工作和哈尔滨市援藏医疗项目实施工作。其中,走访调研和为农牧民体检是首要任务。乡里路况复杂,却没有阻挡穆树隆前进的脚步。
在援藏期间,穆树隆有条不紊地逐项系统解决问题。他在仁布县当地医院创立了医务科、五官科等科室,并在县城首次开展了耳后切开手术、鼻窦开放性手术等五官科手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在开展临床业务的同时,穆树隆也进行了专科知识普及讲座,全面系统地为当地医务人员培训基础知识,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水平,获得了当地医务人员的认可和好评。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穆树隆所在的援藏工作队已在仁布县诊治患者3万余人次,开展首例手术7次,为当地设计制造了24小时流动水箱,配置了手术床、无影手术灯、麻醉机等设备,并在当地培养了一批可以诊断、治疗高原常见病的基层医疗工作者。
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穆树隆更成为了哈尔滨市第二医院援助仁布县医疗卫生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在援藏工作中,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先后为仁布县捐款捐药70万元,并为当地3个村建设模范级卫生所和淋浴室。今年,卫生服务中心的氧气站、远程会诊系统、CT设备也将投入使用。面对这些凝聚着冰城人民深情厚谊的民生设施,藏区群众和医务工作者们的内心都充满了感激。
将青春奉献给雪域高原
在援藏期间,穆树隆经历过无数次惊险的时刻。仁布县以农牧民为主,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或步行,偶尔发生的泥石流会在公路上威胁着车辆的安全。穆树隆说,自己曾在出诊时遭遇过多次泥石流。几乎半个山都在向公路涌来,石头、树、泥土像一股会走动的巨潮,霎那间带走一切。
本来已经结束援藏工作,穆树隆却因割舍不下自己的患者们,而义无反顾再次申请援藏。他说,家人需要自己,但仁布县的患者们更需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