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该传说或许低估了这场浮木漂流所具有的多重文化含义——它极有可能还与朝鲜有关。浮木不仅连接起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还暗藏着中国文化向朝鲜半岛的输出,反映出东亚海域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不妨来重新回顾一下这场意外的浮木漂流始末。
安田靫彦所绘良宽像
浮木果真从唐土而来?
漂洋过海的浮木长约八尺七寸,周长约二尺九寸。其顶端浮刻人脸,二眼一鼻凸显。清道光五年对应日本文政八年,彼时柏崎市所在地为刈羽郡,椎谷地区乃堀侯领地,日本正处于江户幕府的锁国时代。如此情况下,一段雕刻汉字的浮木从海上出现,对文人而言实乃奇特景观。当时的地方文人之一铃木牧之(1770-1842)便将该轶事收入著作《北越雪谱》,题“蛾眉山下桥柱”,介绍了发现浮木的始末。兹略撷译如下:
文政八年乙酉十二月某日,苅羽郡椎谷某渔夫于近海捕鱼时见有木桩浮漂而来,念之取用为柴火亦无妨,遂拾回家中并立而晾之。当地雅士路过见此木桩,顿觉非同凡响,细细观察,见刻有“娥眉山下桥”五字,断言木桩来自中国,欲另给渔夫薪柴以换之。……此后该桥柱为当地领主所藏。
崛氏家族一直将该浮木收藏在椎谷城的仓库中。清同治七年(1868),在王政复古中成立的明治势力与江户幕府之间爆发戊辰战争。由于椎谷成为战场之一,彼时的领主崛之美(1847-1882)曾向当地富户村山家筹借战时资金。作为答谢,崛之美在战后将上述浮木赐与村山家,后者将浮木保管在其世代居住的贞观园中。今日的贞观园对外开放,浮木作为其藏品也一并展出。
日本新潟县柏崎市贞观园藏“娥眉山下桥杭”
按铃木的说法,浮木是被一位出海打渔的渔夫在海上发现的,然后有当地雅士偶然看到并识读出所刻文字,才一步步揭开其原貌。同时铃木提到,该浮木的本来用途是“桥柱”。对此,另一位文人山东京山(1769-1858)有不同记录。他以“京山人百树”之名对《北越雪谱》有过改订,在加注部分指出该浮木为“标准(みちしるべ)”即道标,并介绍到渔夫最早是在岸边发现的浮木,因其刻有狰狞人脸而心生惧怕,不知所措;而认出“娥眉山”三字的是来自附近西禅院接触过《唐诗选》的某位僧人。
铃木牧之《北越雪谱》中所描绘的木桩形象
釜山海东龙宫寺门口的人面木雕,用来指示入口方向(笔者摄)
浮木中所见朝鲜的“抗痘”信仰
痘疮在朝鲜又被称作“天然痘”,众所周知其传染性极强,且致死率并不低。当时朝鲜国内并没有太好的治疗手段,眼睁睁看其肆虐。直到中国医书传入之后,朝鲜才习得了应对方法。名儒丁若镛(1762-1836)曾撰《麻科会通》来记录各种防痘方法,其中“治法”条目下引《医宗金鉴》之种痘法。《医宗金鉴》乃清乾隆年间太医吴谦所编纂的一部医学教科书。据丁若镛介绍,该书中的“种痘要旨”最早经文人朴齐家(1750-1805)引入,后传于生员李种仁。书中的“旱苗种法”为朝鲜普遍采用,须用银管碾痘痂成极细丝于管端,按男左女右对准鼻孔吹入。
《麻科会通》书影
有趣的是,按中国医书,使用该方法的人是来自峨眉山的“天姥仙娘”。邱熺撰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引痘略》中对此记载如下:“宋仁宗时,丞相王旦初生诸子倶死于痘。后老年生一子名素,欲为出痘,招集天下诸书,有能深明治痘之法及著书究说者,重金酬谢。诸医皆言不敢深明于痘。川人闻其求医甚殷,乃为延诸天姥仙娘现身说法,取痘苗絮于鼻孔,旬日之外告厥成功。嗣是相传三桥善女,痘症日渐通行。然或有感天气而发者,有取苗吹入鼻孔,而发者顺则治,逆则难。”《医宗金鉴》同样有所记载,且明确言及“峨眉山有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概言之,使用种痘法的天姥仙娘是来自峨眉山的神仙。
总之,来自中国的峨眉山痘神信仰在朝鲜痘疮横行之际适时传入,为朝鲜民间抵抗痘患提供了精神信仰。我们不难推测,这种信仰与本土的长丞文化相结合,催生出了刻有峨(娥)眉山字样的人面木雕。
今忠清南道唐津市峨眉山上所立的人面木雕
长丞文化推动的中日文化交流
然而,第一眼识读出“娥眉山”的日本知识分子并未联想到其与朝鲜半岛的联系。这或许与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氛围有关。我们知道江户幕府实行锁国令以巩固统治,而文政年间英美捕鲸船屡次侵扰日本,甚至与当地民众发生流血冲突,幕府为除此患于文政八年二月发布《异国船驱逐令》,又称“无二年拂打令”,进一步加强锁国体制。加上文政年间的各种自然灾害与饥荒,文人在封闭空间中深感时代之烙印。这种情况下,意外漂到的浮木打破了封锁,激发出文人久违的灵感,令后者遥想起熟悉的唐土风貌,峨眉山就此立上心头。
禅师良宽也是如此情愫的亲历者之一。他在汉诗、和歌、书法上均造诣颇深,并一心向往中国,却因锁国而无法完成西渡唐土之宏望。如此背景下,他偶遇了这段漂流而至的浮木,“娥眉山”三字立马令其遥想唐土西南佛教圣地,并回忆起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于是赋诗一首,题《峨眉山下桥杭》:“不知落成何年代,书法遒美且清新。分明峨眉山下桥,流寄日本宫川浜。”他甚至发愿,要背着浮木去峨眉山朝圣。良宽作为当时有名的诗人,用诗歌赋予了浮木全新的文化内涵,也让当地人更加笃定这段浮木是从唐土漂浮而来。
中日诗碑亭
一言蔽之,来自峨眉山的天姥仙娘信仰传入朝鲜半岛,与本土的长丞文化相结合,催生出刻有“娥眉山”字样的人面木雕;其中某段木桩被大水冲入海中,漂浮至日本沿岸后,又勾起日本当地文人对峨眉山的遥想,最终促成日后中日两国间的友好交流。漂流的浮木,生动诠释了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