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太湖生态治理擦亮吴中生态名片的对策与建议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吴中区拥有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五分之二的太湖岸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1.7%。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并推出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高质量绿色发展、高标准制度保障等举措。2023年全区预计实现GDP1638亿元,综合实力再次位列百强区第七,首次获得GEP全国市辖区首位。今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吴中区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此次命名填补了苏州“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空白,是吴中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重大成果。
一、吴中区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的基本成效
1.突出太湖生态治理“国之大者”国策。2018年太湖围网养殖全面清零,2019年沿太湖3公里池塘养殖全面标准化改造和退养整治,2020年实施太湖禁捕,有效保护了水源地、太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2023年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吴中区太湖治理和生态保护委员会。今年太湖水质近十年最好,实现了16年来安全度夏,为苏州大市水资源安全利用、生态屏障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得到了市委刘书记的高度认可。
2.突出生态防控“排污源头”重点。实施“治企清源”,倡导推进工业企业、农业面源、城乡生活污染治理。2018年至今已清退“散乱污”企业4616家,关停企业86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实现化工企业全部清退。全区PM2.5年均全省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河流断面水质优III比例“十三五”期间达到100%,省考河流断面水质优III比例“十四五”期间达到100%。吴中区获评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实现全覆盖。
3.实现“两山理论”“吴中实践”目标。根据“三区三线”、各产业园的更新情况,开展全区生态环境的分区管控(三线一单)调整工作,严格环评审批,从源头上杜绝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寻找替代清洁能源,推进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建成临湖示范点,推进东山、金庭示范点建设。通过“一山一策”、“一岛一策”、“一湖一策”,精准打造太湖生态岛,实现“苏州太湖生态岛农文旅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示范”目标。
二、建设高质量生态系统与现实尚有一定差距
1.保障机制尚需理顺关系。太湖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部门多,交叉事项杂,常常出现“九龙治水”,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人才储备等方面还存在顶层设计缺位、职责划分不清、跟踪机制不严等现象。
2.污染治理尚需加大力度。太湖湖心区、澄湖湖心等湖泊断面水质仍未提升到III类标准,总磷已成为湖泊水质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指标,全区还有多条劣V类河道。距离老百姓企盼的静谧蓝天、美丽河道、生态沃土、宁静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两山”转化尚需探索路径。环太湖区域是苏州“米袋子”、“水缸子”,是长三角区域核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做好生态保护还面临着如何拓展生态+关联产业,如何破解乡村振兴、绿色经济、全域旅游、特色民宿、人居环境等难题。
三、做好生态保护与擦亮生态名片的路径选择
1.健全监管机制,优化齐抓共管生态。一要强化生态保护责任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年终考核体系。二要发挥生态保护监督机制。持续推进河长、湖长、环长、检察长“四长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的“领头羊”作用。三要建立生态保护保障机制。在组织机构、资金扶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务必建立起协同保障机制。
承办单位
主办
吴中生态环境局
协办
吴中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吴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吴中区交通运输局、吴中区城市管理局、吴中区水务局、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吴中资规分局、太湖生态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答复内容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太湖生态治理擦亮吴中生态名片的对策与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吴中区太湖保护和生态工作的关心。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吴中区拥有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五分之二的太湖岸线,享有“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的盛誉。生态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近年来,吴中区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太湖综合治理作为“国之大者”,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西山“生态岛”试验区入选全省首批试点,吴中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吴中这张生态名片不光底色耀眼,更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聚力打造“太湖美”,厚植“两山”生态底色
守护“太湖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吴中区把太湖治理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每年将预算内可用财力的10%左右用于太湖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超160亿元。
1.高位推进太湖综合治理。坚持最严标准,持之以恒治企清源,关停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实现太湖围网养殖全面清零,完成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养殖池塘整治改造和太湖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实施太湖“五位一体”精细化管理;成立书记、区长任双主任的区太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委员会,出台《吴中区太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十大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吴中区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太湖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2023年太湖湖体水质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多处太湖水域形成茂盛的沉水植物“水下森林”,太湖也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水质优良湖泊,太湖治理入选2023年江苏省十大新闻。
2.严要求实行区域生态防控。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更新工作,发挥生态环境管理的源头预防作用,严把项目准入门槛;严格实行生态空间管控,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全面推进环太湖区域退二优二、退二还一;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2017年至今,累计淘汰、整治6221家,其中,关停4514家;持续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制定实施化工企业“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等“四个一批”清单,坚持“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加大整治力度,化工企业从2017年的113家,关停并转至目前的11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实现“无化区”。
3.高标准推进太湖生态修复。加强农业面源防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率先开展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按照“一年试点、三年成型、五年成熟”的总体安排,开展“1+2”(即临湖镇+金庭镇、东山镇)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试点,三个试点预计年产有机肥16300吨;创新建设环太湖湿地带,打造环太湖生态安全缓冲带,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入选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典型案例和江苏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全面推行林长制,2023年吴中区被评为苏州市林长制激励区。全区林木覆盖率达32.77%,位列全市第一,自然湿地保护率高达84.8%。全区原生物种数超1190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处于全省较高水平,生态质量指数(EQI)持续多年位列苏州市首位;创新开展“一山一策”“一岛一策”“一湖一策”保护利用,精心打造太湖生态岛,涵养好山、好水、好生态,厚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绿色水乡本底。
二、全力探索“多路径”,在好生态中发展新经济
把太湖秀美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在好生态中孕育新经济业态、拓展新发展动能,不断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1.生态农产品提升特色农业新价值。太湖山水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东西山枇杷、浪荡子杨梅、“太湖绿”大米、水八仙、太湖蟹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不断优化的山水生态让特色农品逐渐变为优质商品。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1558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766万元。
2.生态农文旅拓展旅游产业新路径。“环太湖1号公路”文旅品牌公路将诸多沿湖盛景“串珠成链”,构建了集生态观光、文化创意、体育康养、民宿经济、会展节庆等多元素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打响了“太湖民宿”“太湖体育”“太湖会展”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游客的“沉浸式消费”实现生态产品的增值溢价,每年直接经济产值超5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本地农民就业超万人,民宿户年均收入达数十万元。
3.生态好氛围吸引创新发展新业态。坚持“生态+创新”双轮驱动,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全力打造“3+3+3”现代产业集群。近五年,在全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GEP年均增长14.9%的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4%、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07%。
三、致力优化“机制新”,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以“四项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改革力度,发挥好政策制度的引导、规范、激励作用,筑牢“两山”转化的坚实保障。
1.实施“差异化考核”机制,筑牢绿色政绩观。2012年,率先在省内探索推进板块发展差异化考核,对环太湖板块减少经济发展指标考核权重,增加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核指标权重。考核结果直接与年度绩效、干部任用挂钩。
2.健全“补偿”“赔偿”机制,调动保护积极性。双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以来累计拨付生态补偿资金16.4亿元。2019年、2020年分别启动实施区内水环境、大气环境横向生态补偿,水、气分别累计横向转移补偿资金9117万元、4140万元。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保护修复制度融合,全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落户太湖生态岛,截至2023年底已落地和正在开展的太湖生态岛损害赔偿案件45件,总金额约226.4万元。
3.探索环太湖“加减法”机制,优化发展新空间。以建设“减法”换取生态“加法”和效益“乘法”,自2018年以来,环太湖地区累计腾出土地指标约1.35万亩(含占补平衡指标)、空间指标1046亩,实现了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双赢。
四、下一步工作重心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生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