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通”连续五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明代诗人徐师曾写下《过梅堰》这首诗:
传道梅花堰,
梅花无处寻!
深秋闻弄笛,
寒色似相侵。
遗憾的是他当年到梅堰时,已经没能看到梅堰的梅花。
梅堰社区办公大楼
梅堰的历史风物,名胜古迹,千百年来,随着世事变迁,时光流逝,不断兴废。据老人说,大约在清朝嘉道年间,在梅堰頔塘纤道旁曾建有一座气势不凡、造型优美的“堰月亭”。此亭座落在梅堰镇区上塘老街最西端那座小巧玲珑的乾隆老石桥——西济桥的西面,亭西就是通往震泽、湖州方向的百里古纤道。
頔塘(梅堰段)
那时,没有公路(梅堰至南浔的318国道,原称平浔公路,初建于1935年),古时候,就将运河塘路纤道作为陆上客旅行人和兵马行走的驿道。
有一年深秋,浙江南浔一家贩运大米的富商,在黎里收购了满满一船的大米,准备运往南浔,那天正遇上西北大风,頔塘里流淌的是过东水,水流湍急。逆风逆水,重载的米船用橹已经无法摇动,难于前进。于是船家就喊了两个船工上岸拉纤,一个青年人,二十多岁;一个中年人,四十多岁。两人拉着船出平望,过草荡,慢慢徐行西来。一直在岸上的两个拉纤人,在中午饭时,已经到了梅堰,但不知何故,船主未让他们下船吃中饭,休息一刻。这时偏又下起了雨来,他俩又饿又累,拍面的秋风秋雨,无遮无挡,衣衫尽湿。船拉至梅堰镇西郊时,只见中年人突按胸口,痛苦地跌倒在地,在青年人的大声呼叫下,已经无声无息,永远没有爬起来。
1929年的頔塘
当南浔富商得知家中米船上中年船工劳累猝死后,顿生悯怜之心,发愿要做善事,在这頔塘边建造风雨凉亭,供船家纤夫和行人旅客休整小憩,躲风避雨,乘凉避暑。
于是,富商就捐出一笔银子,建造了梅堰“堰月亭”。据说,“堰月亭”建成后,得到了官府、乡绅和百姓们的赞扬,并建议这位富商好事做到底,再捐银子多建几座凉亭。后来数年间,经过富商的捐资和募集,在梅堰至南浔塘路纤道上修建起了近十座凉亭。
頔塘旧馆纪念亭旧影
梅堰“堰月亭”位置,选在梅堰上塘西郊西济桥与百步桥两座石桥中间,大约在今天老堰月大桥断桥处。位置选定后,富商请人精心设计、购石建造。不到半年,亭子便造好了。飞檐翘角,四柱方亭,上面横梁看匾,下面护栏石凳,都是花岗石凿成。亭子造型大方,雕刻精美,深受梅堰人民称道。
老堰月大桥断桥处
然而,路有路名,港有港名,人有人名,这个亭子取什么为名呢?富商到梅堰街上征求仕绅意见。有个老秀才文德出众,他晃了晃脑袋说道:“我提议就称为‘梅花堰月’亭吧!”妙的是“梅堰”两字正好嵌在亭名之中,他的提议马上受到众人的一致赞许。于是请来墨笔字出众的一道人,挥毫写下了“梅花堰月”四个银钩铁画的楷书大字,并由石匠师傅精心镌刻在石匾上,镶嵌在亭子正南方的亭檐下。后来梅堰民众又在亭子周边广种各色梅花树,点缀美化,成为小镇一景。
每当早春时节,阵阵梅花清香,这里成为镇人郊游踏青的好去处,也引得纤夫、行人驻足停留,到亭子里休息片刻,坐一会,喝口茶,欣赏一下眼前鸟语花香的美好春景,聆听身旁纤夫深沉的号子声和运河里船来船往的喧嚣声,从而忘却一身疲倦,继续前进。
阵阵梅花清香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梅堰
1984年,受费孝通先生乡村经济思想影响甚多的徐胜祥任梅堰乡党委书记,他为了发展乡镇工业和新镇区建设,提高梅堰的知名度,迎接费孝通来梅堰视察工作。在318国道南边竹婆桥畔,设计、新建了一座有前后门楼、南北两进、带有东西厢房的“梅堰工业公司”办公大院,其南面主体建筑是一幢面阔五间的三层高楼,戗角高耸,气势雄伟。
1983年国庆期间,费孝通在梅堰考察(前排右二费孝通,左一徐胜祥)
该大院和主楼风格是参考上海青浦大观园苏式园林建筑样式后所建,为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型仿古园林建筑,并辅以外围龙墙、风火墙、门楼和木结构的雕花门窗等古建元素。主楼二、三层皆是回廊结构,二层南设观景大露台;房子用传统土黑瓦屋面,三层为龙型翘嘴屋脊大戗角、二层为重檐围脊戗角。主楼三层为大会议室,供会议和培训之用,附设小接待室和招待所客房;中层为办公区;底层为商场和地方产品展示区;东西厢房为部门办公室,有环廊与两进正屋相连,下雨天不怕雨淋;后进为对外服务的机关餐厅,大厅开间比较大,并设有包厢,是当时梅堰最大的饭店;正大门在西南角,门面也做得很古朴;天井十分宽敞,设有停车位,中间是一棵高大的雪松,四周有花木盆景装饰。
1992年,梅堰“堰月楼”主楼
“堰月楼”外墙涂上耀眼的淡黄色涂料,使整幢建筑平添几分惮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各地乡镇高楼还不多见,所以318国道边一幢三层的仿古建筑“堰月楼”,一时成为梅堰最醒目的地标性建筑。当时,只要乘坐318国道上途径梅堰的客车,旅客们都能看到公路南边这幢醒目的仿古房子,无不惊叹、赞扬,以及种种猜想。这也是上海人知道和认识默默无闻的梅堰的最重要标志。
费孝通题书“堰月楼”匾额
后来,费孝通先生几次来梅堰考察作社会调查时,食宿就在“堰月楼”招待所。费老还兴然挥笔为“堰月楼”题名,并制成黑底金字的牌匾,悬挂在三层飞檐下中间的橫梁上;两边大红廊柱上,由时任江苏省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朱通华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春光遍洒荻塘土”,下联是“冬日催发堰上梅”,并请著名青年书法家徐圆圆女士题书,遒劲的行书与费老的书法相得益彰。名人名家的联句和书法,使堰月楼增色不少,也更增添了这座仿古建筑的文化内蕴和风采。
徐圆圆书“堰月楼”对联
每当黄昏时光,站在“堰月楼”三楼高高的环廊阳台上,东方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前面的頔塘波光粼粼,各种大小货船平静地行驶在运河里,脚下的街道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令人心旷神怡。良辰美景,太平盛世,身临其境,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
頔塘波光粼粼
后来,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堰月楼”所属产权,全部转让给了吴江农村信用社。梅堰的地标性建筑“堰月楼”也随之消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接着,所有建筑全部拆除,重新设计建造了西式的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梅堰营业大楼。
梅堰街头
“堰月楼”瞬间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但远方的客人们却还时常问起,不禁让人惋惜!老书记徐胜祥也早已退休。在乡人们记忆中时代风光,已成为历史的“乡愁”,但愿梅堰著名的“梅花堰月亭”和古色古香的“堰月楼”,这种“苏式”风格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END—
ertert
责任编辑:沈瑶、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