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反诈微课堂丨捂住“养老钱包”!快@爸妈收好这份防骗指南
(记者王怡潇实习生曹玉彤)“家里老人又被骗了!”“爸妈平时又节俭又抠门,为什么还会轻易被骗?”近日,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成功堵截一起针对老年人的电信诈骗案件,为年过八旬的徐阿姨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
在电信网络诈骗中,老年人往往容易被“盯”上。《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案的受骗群体中,50岁以上的占据8%。“不法分子通过编造话术、假扮身份等向老年群体实施精准的诈骗。”10月20日,重阳节前夕,记者邀约郑州市公安局郑东分局民警王思晗,为广大老年朋友拆解电信诈骗手段,送上一份专属定制的“反诈微课堂”。
老年电诈主打这些骗局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老年人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且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成为不法分子的‘首要选择诈骗对象’之一。”王思晗告诉记者。
“另外,天上不会掉馅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不法分子想方设法让老年人相信自己是“中奖幸运儿”,随后以“公证费”“转账手续费”“滞纳金”等各种名目要求老年人汇钱,实施诈骗。“收到类似中奖信息时千万不要轻信,更不要贪图意外之财。”王思晗说。
“还有一类诈骗主要针对独身老人。”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短信交友或非正规网络婚介平台,与老年人相识,并编造身份,赢得老人好感进而确立恋爱关系,随后以自己或家人生病住院、投资失败为由索要钱财,或者假装有投资渠道、能帮忙解决待遇等说辞来骗取钱财。“如果碰到类似情况,甚至是亲人朋友借钱的,也要多核查。面对陌生人提出的汇款、转账、垫资等要求,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王思晗说。
面对面精准普法是关键
拓宽防范电诈宣传新阵地
“我们依托便民服务活动,邀请老年朋友来到社区,进行养老诈骗及电信诈骗的宣传和科普。”郑州市中原区人社局社区工作人员李晓敏告诉记者,除了在楼院里、社区沿街发放宣传册、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每天都有社区工作人员采用手机短信、短视频等多种方式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让老年朋友随时随地了解电信诈骗内容。
同时,记者了解到,为响应《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通知》部署安排,重阳节前夕,公益机构“蓝马甲”将在郑州、南京、成都等全国20城开展1000场线下驻点服务,帮社区老年朋友科普最新的防骗知识,同时也拓宽了防范诈骗宣传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