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青年流动性的增强和国家各类政策的引导号召,青年在社会进步与城市建设上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青年创业就业、人才聚集和城市赋能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提案中提出的“在顶层设计上要有所突破”“在服务青年上要倾注心力”“在释放活力上要提供平台”三点建议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各项政策规定、青年需求、城市发展和我县实际,我县在青年发展、城市建设、“青创新城”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诸多的努力:
一、迭代升级青年创业政策
二、着力优化青年创业环境
加强创业服务供给,降低青年创业制度性成本和各项基本要素成本,为青年人才、青创企业提供一站式、舒适型服务平台。构建“三方协同四级培训”的体系化、梯度化创业培训体系,打造“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机构+创业平台”的创业培训最优生态圈。设立青创驿站、青创服务专窗和服务热线,持续推动“人才码”“社保一卡通”线上线下应用,按有关规定落实青年人才免费住宿、免费出行、免费旅游、免费开办等系列政策。
三、丰富创业青年交友活动
四、强化青创空间发展引领
优化创业空间格局,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青创人群、项目和产业业态布局,形成以“3+4+N”大学生创业平台、青年人才社区、百人楼<园、村>、乡村青创部落等为创业载体的青创空间发展格局。引育青年创业主体,抢抓合作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开展专场青创平台推介会与政策宣讲会,支持高校创业项目无缝衔接转移落地。抓住赛事项目资源,做强“两山杯”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招引优质的青年人才创业项目;运用项目中介、尖刀班、创业者项目资源优势,建立推荐项目奖励机制,切实发挥平台实效,提高项目入驻率。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协同县委组织部、县文体旅游局、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青年向往的“青春之城”打造落地工作,聚力打响“美丽乡村发源地,乡村创业首选地”品牌,全力吸引更多青年集聚安吉、梦创安吉、扎根安吉,全面建设安吉“两山”青创城。
一、加大政策力度,浓厚青年创新创业氛围
二、变革重塑新业态,打造青年喜爱的文旅产品
立足安吉县禀赋优质资源以及文化特色优势,以“一村一品”塑造特色镇域旅游主题,迭代业态布局,瞄准ins风、田园风、度假风、聚会风等年轻人聚集追捧的模式,今年将新改建共富乡宿200家。推进夜游街区、夜游场馆建设,打造夜光经济带,构筑青年宜居生活场景,创建蔓塘里大地之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进网红露营集聚地、网红咖啡集聚地打造,建设全国露营产业标杆县,让城市更具“青年味”,目前成功争取小红书总部项目落地安吉,完成18家“安营吉地”认定。
三、提质升级优服务,优化青年喜爱的生活环境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吸引青年留在城市。215个行政村(社区)体育场地全覆盖,龙山体育馆场地每周三免费开放,满足青年运动需求。注重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城市书房、文化礼堂建设,今年计划打造32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增文化驿站1家,新改建乡村博物馆5家,新建城市书房3家,美丽书房流通点20个,完成送书下乡不少于3万册。深入实施“文艺赋美”工程,开展非遗、街景等特色文艺演出,开办乡村音乐会,引进迷笛音乐节、大麓青年音乐节等,让青年元素充斥乡村,提升乡村吸引力,全年将开展文艺演出、阅读沙龙、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8000场。
四、搭载平台新力量,挖掘青年喜爱的媒介资源
以“民宿共富村”建设为契机,搭建行业联盟平台。集聚休闲旅游、民宿露营、文创电商等创新阶层人士,成立新乡贤联谊会、开展乡贤新春座谈、建立各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凝聚创业合力,协力解决创业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加强“数字游民公社”、大麓书院等青年发展型乡村样本的靠前指导。做好行业品质提升工作,组织开展全县旅游服务人员提升培训、导游讲解员技能提升培训、旅游营销策划培训等各类大型培训活动,通过参观考察、交流研讨、业务实训等方式,增强青年文旅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完善县乡村“农创天地、乡创空间、村创基地”三级创新创业平台,在现代农业项目中打造5个“农旅”、“农文”结合紧密、综合发展基础好、乡村人才集聚效应初显的乡创基地试点,创新在项目中建基地,在基地上引人才。重点在以工商资本为主的基地上吸引农创项目、团队入驻,汇集运营团队、集聚经理人、云集农创客,形成“以创带创”、“以创促创”乡创氛围。
五、乡村能级再优化,创新青年喜爱的招引模式
全县范围内以上墅刘家塘村和递铺青龙村作为乡村全域运营试点项目先行示范,通过全域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艺术、融合治理五大能级,吸引专业乡村运营团队入驻,集聚更多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新乡人到乡。创新乡村项目经营、联营、运营等多种方式,构建国有企业出资、运营团队出智、乡村人才受益、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运营团队入驻辐射带动一批创客的梯队辐射式人才招引模式。推动“青年组团、进村抱团”创业模式,继续培育市级示范性乡村创客团队。拓展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建立“专家+创客团队+基地农户”的“1+1+N”培训帮带、创业抱团体系,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发展与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