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3.04.23
眷怀洋场氤氲咀嚼海上风华
记者谢正宜报道
她眷怀洋场氤氲、咀嚼海上风华,不仅对上海滩的名门淑媛、少奶奶、歌女、影后、保姆、女工等风俗画卷了然于胸,更是以一位地道的“上海Lady”标准要求着自己,衣衫不整不上餐桌、头发不梳不出门。
书香门第平民体验
程乃珊的父母亲都是大学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颇深,7岁的程乃珊就在妈妈的教授下学习钢琴指法,培养了她对音乐的爱好与理解。当时那个年代,学校流行学俄语,但精通英文的妈妈知道英语是多么的重要,她没有因为环境干扰而放弃让程乃珊学习英文,直到后来程乃珊考入了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又做了20多年的英语老师才领略了妈妈的过人之处。程乃珊曾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她们给我很好的教育,我可能也不会有执着追求的胆量,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可能就会随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在那个时代,不少女人为了改变命运,会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但我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1964年,程乃珊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教育学院英语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十余年。这十年,正是程乃珊二三十岁那段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那时候环境不允许女人打扮成光鲜模样上街,但她还是喜欢那些亲戚朋友从海外寄来的美丽的衣服和化妆品。她曾躲在家里仔细地涂上口红,拍完照片后再赶快擦掉。没地方烫漂亮的头发,她就用牛皮纸自己把直发卷成国外亲戚照片的波浪型。不喜欢八个样板戏,她就和一帮情趣相投的朋友找来古典音乐的老唱片来听。因此,现在看她当时的照片,不太像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拍的,与同龄人相比,她过得很色彩很布尔乔亚。
从小在上海、香港两地长大,程乃珊既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又经历过特殊时期的变故和磨炼,同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又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在的那个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基底。
《蓝屋》原型是“绿房子”
程乃珊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首届“钟山”文学奖。程乃珊曾不止一次表示过:非常喜欢“蓝屋”这个名字。她透露说,《蓝屋》的生活原型是个“绿房子”。这个位于铜仁路上嵌着绿色砖面呈弧形的四层建筑,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吴同文。
程乃珊说,小时候她经常路过绿房子,知道里面有很多故事。特殊时期,遭到批斗的吴同文选择了自杀,他的姨太太也陪着一起自杀了,两人手拉手死去,到发现时,别人再怎么拉也拉不开。“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觉得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没想到上世纪70年代,她结婚了,自己的先生就来自这个房子,他是吴同文的外孙。
程乃珊曾告诉记者,由于当时时代背景的局限,她没有把心里所想的全部写出来,很多素材没有深挖,没有办法把“蓝屋”真正的沧桑感、命运感体现出来,因此留下了很多遗憾。在她看来,这座老房子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可以发掘。重写《蓝屋》,一直是她心中的一个愿望,希望重新架构,把这座“蓝屋”作为上海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上海大都会的特征。然而,最终因为琐事缠身,这个心愿并未完成。
程乃珊祖父程慕灏,16岁时背着一个小包裹,只身从浙江桐乡的乡间小道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谋生,凭着自己的勤奋、才智和毅力,跻身上海乃至全国金融界的巨子之一,原中国银行总行常务董事、香港中国银行原总经理。程乃珊的长篇小说《金融家》描写了一个民族金融家的人生之路和豪门望族的喜怒哀乐,小说主人公祝景臣很显然带着祖父的人生印记。
沪港两地交缠往返
十六个月病魔缠身
上周五晚上,听说好友程乃珊病危,知名主持人曹可凡特地从北京赶回上海,前往华山医院探望:“从上周一开始,程乃珊的病情急转直下,我去看她的时候,她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状态,完全不能进食,只靠营养液和镇静剂维持着,心跳很快,人很烦躁,可能因为病情折磨,她一直不断拉着、抓挠着自己的,我们看了,都很心痛。程乃珊的丈夫严先生和她十分恩爱,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她,也因为程乃珊的病情,备受煎熬,那天我拉着严先生,不敢多说话,说着说着,严先生的眼圈就红了。”
而到了第二阶段,大概是2012年下半年,在10月份左右,曹可凡拿着新出版的《不深不浅》再次探望程乃珊,当时感觉她已然稍显落形,状态不算太好了。
程乃珊度过了将近16个月的生命最后时光,原本将近150斤,十分富态的她,在病危时,已经瘦掉了一般,整个头部却十分肿胀,她曾经感慨:“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人财两空罢了。”据悉,靠写作谋生的程乃珊,积蓄并不丰厚,且多已用于治病。
记者了解到,程乃珊的女儿在美国定居,原定今晚的航班抵沪探望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