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城市结缘或许有种种原因,这个城市给你留下的某种难以忘怀的印象,或在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情结。我与镇海这个城市结缘,大概是因为生长在这个城市、热爱这个城市,熟悉这个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更是因为参与这个城市的开发建设之故吧,这个情结就是乡情。这情结中揉合着对家乡发展变化的感怀,且随着岁月流逝越来越浓烈了。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城市面貌巨大变化,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招宝山甬江入海口(李浙东摄)。
老城的历史与发展
1985年我在镇海县委办工作,镇海撤县划区引发我对镇海城市历史的兴趣。镇海历史悠久,唐元和四年(809年)在甬江口北岸设望海镇,这是最早有关镇海建制的记载,那时的“镇”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事管理单位,但没有城。镇海有城最早出现在唐乾宁四年(897年),为泥城,周长450丈。历史上也称镇海为定海,据说明州改名为宁波是因为辖区内有定海县,取意为“海定则波宁”。1387年明朝皇帝为防倭寇实行海禁,将昌国(舟山)并入定海,迁居民于内地。1688年清康熙年间,将原昌国设立为定海县,而把原定海改名为镇海,这是镇海与舟山的渊源。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镇海县城城墙到了鼎盛期,周长增加到1416丈。民国以后,这些城墙陆续拆除,变成了马路,现仅存后海塘一段城塘合一的古城墙了。
招宝山和后海塘是老城的标志。后海塘像蜿蜒的蛟龙卧伏在海滩与老城之间,南端与招宝山相连,扼甬江口。沧海桑田,昔日的滩涂变为现在的港口和仓储区。登上招宝山,可以看到甬江入海口和镇海港区码头繁忙景象,这里曾是古代重要商业港口,也是近代五口通商之一宁波港的入口。招宝山与后海塘一线的城墙上,设置着或明或暗的碉堡,碉堡上弹孔清晰可见,这是抗日战争遗迹,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战斗。镇海是英雄之地,从明朝始,这里发生过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反侵略战争,留有许多海防遗迹,所以镇海也被称为“浙东门户”“海天雄镇”。后海塘之所以由水利工程变为城防工程,就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现在这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后人启示:落后是要挨打的,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
我从小生活在镇海,感觉早些年镇海城市变化不大,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较快改变,熟悉的城河变成了马路,后海塘外滩涂通过围垦变成了码头仓储和工业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镇海对老城区进行了改造,构成现在老城区主要交通道路的城河路、后大街、胜利路等城市道路,就是当时旧城改造成果,这是改革开放后镇海老城第一次大规模改造,在当时宁波各县区旧城改造中还是比较领先的。老城第二次改造是结合甬江防汛工程,对沿江路一带进行改造,形成沿江景观带,为老城区民众提供了一个休闲景观场所,开创了城区景观建设先例。
整齐漂亮的小区(李浙东摄)。
住房交通极大改善
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镇海城区的住房条件是名副其实的“蜗居”。记得八十年代我刚结婚时,分得一套30平方米的宿舍。当时结婚能分得上新房还算不错了,所谓的大户型住宅,建筑面积也不超过70平方米。后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赶上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前的最后一次实物分房,我家居住条件才有了改善。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住房分配始终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至于农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村民还是住土改时分得的房子。
人们的居住条件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改善的。上世纪未开始的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从计划经济年代等待分配公房到自己从房地产市场上购买商品房,住房条件飞跃式发展。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征地、拆迁安置变为城市居民,居住条件也得到改善。
出行方面,上世纪镇海对外交通道路主要有三条:宁镇线、骆亚线和329国道,改革开放后这些道路由砂石路面相继改造为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但对外交通状况直到21世纪初才得到彻底改善,包括东外环、北外环、绕城高速、世纪大道等对外交通道路相继建成,2009年11月舟山跨海大桥建成,使镇海交通格局有了极大改变,成为连接舟山群岛的交通枢纽和桥头堡。现在镇海240多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四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对外交往十分便捷。地铁2号线即将延伸到老城区,将给人们出行带来更大方便。
由于我区过去是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主,即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所以直到上世纪未,镇海的城市框架仍局限于老城范围,但已无法满足镇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入新世纪之时,镇海区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由县域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向城区型转变,镇海区委提出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了推进城市化步伐。
高岭夏(右二)检查新城核心区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一线”指挥新城建设
住房制度改革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掀起新一轮城市化热潮。本世纪初,镇海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打破了城市发展局限于老城框架,镇海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镇海新城开发建设溯源于2001年启动的庄市片高教园区建设,2006年在镇海区人大建议下,庄市高教园区与骆驼新区两个片区开发机构合并成立镇海新城管委会。2008年1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镇海分区规划,将镇海新城功能定位为宁波中心城市北部商贸商务中心,规划区域47平方公里,范围包括骆驼街道(包括现在的贵驷街道)、庄市街道,核心区位于骆驼街道的团桥村和金华村。
我刚去的时候,新城核心区还是一片田野,一条狭窄的箭港河从中流过,农舍、鸭舍散落田野之间,白天蛙声阵阵,夜晚荷塘月色。尽管镇海新城概念性规划已经形成,但控制性规划和具体建设方案、招商方案等都还没有确定。
2008年底,正遇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波经济危机也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新城开发建设缓慢,筹资陷入困境,招商冷清,开发建设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为了摆脱困境,区委区政府根据当时形势,提出“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新城开发建设”决策,并制定了《加快镇海新城开发建设若干意见》文件,由此拉开了镇海新城全面建设序幕。
为了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决策,我到任后带领新城管委会开发建设团队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建议调整新城开发建设体制,增强新城管委会开发建设管理职能,建立了新的开发建设运行机制,提出镇海新城建设“三年形成城市框架,五年出城市形象”目标,以规划为龙头,通过大力宣传推介新城规划建设方案,展现新城未来规划远景,积极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和按计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等,努力克服开发建设面临的各种困难。
新城核心区夜景(唐氏摄)。
万科集团入驻镇海新城(资料图片)。
成为投资创业沃土
在新城管委会开发建设团队努力下,第一座商务楼——镇海大厦被镇海城投公司拿下,第一个引进的区外投资商务楼项目企业——宁波市建筑设计院签约,2009年3月第一个新城综合体项目——银亿海尚广场破土动工,在当时困难环境下,这些突破给新城开发建设增添了不少信心。
2009年6月10日,新城举行了核心区地下公建设施项目开工仪式和新城规划展示中心落成典礼,那天虽然下着毛毛细雨,但前来参加典礼仪式的人们都满怀喜悦。核心区地下公建设施奠基,标志着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对镇海新城开发建设是一个极大鼓舞。然后核心区东侧商务楼群、西侧商务楼群、镇海大道北侧总部经济楼群相继开工。
招商引资也取得巨大成功,投资商、开发商纷至沓来,刚开始时招商冷清的商务楼变得炙手可热,行政中心两侧商务地块已经不能满足招商需要,我们不得不提前规划了镇海大道北侧地块来满足总部经济招商需要,保利、万科等一些国内著名房地产开发商入驻新城开发建设。万科城、保利城、丽景英郡、公元世家等一批高档商住小区项目以及锦绣曙光、金邑水岸等一批拆迁安置小区项目相继落地。宁波植物园、文化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庄市绿轴体育休闲公园等公共设施项目规划建设极大改善了新城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2011年6月8日,保利文化商业广场开工,标志着镇海新城开发建设形成新的高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都参加开工典礼仪式,也为新城开发建设增添不少光彩,进一步扩大了镇海新城知名度。这一年的9月,连接镇海新城南北两个片区的宁波植物园开工,标志着新城开发建设三大板块格局形成。
在镇海新城开发建设中,大批农田被征用、农房被拆迁,农民既是贡献者,也是直接受益者,他们共享了城市化带来的成果。我曾走访过部分拆迁安置户,有一户人家,房子因宁波植物园建设被拆迁,分得三套安置房,其中二套在宁波植物园附近的书香丽景小区,那天到他们家访问,房主人按捺不住内心激动,推开窗户指着不远处的高架铁路说,原来的老家在高架铁路下,住得不安宁,现在搬进电梯房,就在植物园边上,儿子婚房也解决了,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2012年换届后,我辞去兼任的新城管委会主任职务时,新城城市形象已成雏形,新城第一个城市综合体——银亿海尚广场交付使用,行政中心、文化中心落成,一批商务楼群、商住小区和安置小区建成,那一年上半年宁波房地产市场商住楼盘销售排名,镇海新城名列前茅。
现在镇海新城城市功能日趋成熟,城市形象轮廓形成,交通便捷,已经成为镇海新的投资创业热土。
曾听母亲说起,团桥村是我出生后曾经寄养过的地方,现在这里已经变成镇海新城核心区,虽然襁褓中的我没有当时团桥村的印象,但能亲手改变曾经抚育过我的地方,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吧!
(作者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镇海新城管委会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