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画画完后很久我也没落款儿……直到有一天我过红绿灯走在斑马线上,等候红灯的一辆车内传出来琼英卓玛的歌《花的眼睛》,红绿灯都过好久了、我还在努力的去眺望那辆车远去的方向。我在想,或许下一个路口还会有人能听到这首歌。
回到画室我给这张画落款《慈爱暖人间》……
——南海岩自述
《慈爱暖人间》
重彩人物画240cm×160cm2022年
南海岩
2017年,著名画家南海岩和朋友几家人一起到尼泊尔旅行,其中一位朋友提出带大家去拜访享誉全球的梵音唱咏者琼英·卓玛阿尼(AniChoyingDrolma)。阿尼是对于佛教女性修行者的敬称,有机会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阿尼,对南海岩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也因这一次无心插柳的旅行插曲,一位深慕佛教文化、半生描绘佛教地区风土民情的画家,和一位虔诚侍奉佛祖、终生用梵音传播大爱的修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由此诞生了南海岩的又一副精品大画《慈爱暖人间》。
琼英·卓玛和孩子们
这幅倾注了南海岩诸多心血和感情的作品表现的是琼英·卓玛和她收养的孩子们一起聊天玩乐的场景。画面的中心,身穿黄色僧袍的她坐在椅子上,脸上挂着慈爱宠溺的笑容,怀里揽着一个披着红色袈裟的孩子;孩子看起来挺调皮的,似乎正兴奋地往前冲,不知是看到什么好玩的东西了。另外两个孩子靠在琼英·卓玛右侧,一个正专注地看着她们的方向,是也和第一个小孩被同样的东西吸引了吗?另一个回头看向后方的寺庙,是在看庙里的转经人和祈福的朝拜者吗?……整个画面的色调是古旧而温柔的黄色和红色,如同被夕阳的余晖所晕染,充满了温暖和祥和。
南海岩并没有描绘跌宕起伏的剧情,而是选取了她们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小片段,就是为了表现一个主题——爱。“爱的感觉是用语言说不清的,所以我画一个最平常的场景,让大家通过看画去‘悟’。什么是爱?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慢慢地看画,慢慢地体会。”
《慈爱暖人间》局部
佛缘
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琼英·卓玛(AniChoyingDrolma)是一位充满善心与智慧的觉悟者,她出生于尼泊尔一户贫困家庭,在这个女性地位极低的国度,女性鲜有受教育的机会,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大多数人都只有结婚成为家庭主妇这一条路可走。9岁的琼英·卓玛就问母亲,除了嫁人,自己的人生还有没有其他选择?母亲告诉她,你还可以出家。
于是13岁的琼英·卓玛来到喜马拉雅山下一处名叫Nagi的藏传佛教尼姑庵修行。在这里,她幸运地遇到了上师古乌金仁波切(TulkuUrgyenRinpoche),师傅教诲她什么是“大爱”:“诅咒黑暗是没有意义的,为何不去尝试点起蜡烛?”在师傅的关爱和度化下,她一心苦修佛法,学习禅修和仪轨,也努力学习文化。不久,师傅又发现了她在唱歌上极有天赋,便教她梵音。琼英·卓玛从此走上了用梵音去修行的道路,成为了一名唱咏者。1993年,美国知名吉他手斯蒂芬泰伯特(SteveTibbetts)来到寺庙,无意中听到了琼英·卓玛的梵音,被她纯净、详和的声音所打动,第二年正式为她录制并出版了首张专辑CHO——琼英·卓玛惊艳了全世界!
无独有偶,一位来自北京的画家也受到的佛教文化吸引,在上世纪90年代踏上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神秘圣地,他就是南海岩。生长于山东德州,后成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南海岩1996年到甘南写生,从此便被雪域高原上普照的佛光深深吸引,明确了自己此后人物画的创作方向——描绘藏传佛教地区淳朴、纯真的风土民情,用重彩水墨将20世纪80年代西藏题材的油画转化为中国画。此后的二十多年,南海岩一次又一次地踏上了西行之路,从甘南到西藏,从尼泊尔到印度,重走唐朝三藏取经的路线,用脚步和笔墨实践自己虔诚的朝圣之旅。
被问到为什么如此喜欢这个地区和这种绘画题材,南海岩说自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是内心深处感到了一种冥冥中的吸引,“一到这个地方,就像是回到家一样。”
或许就是一种缘分,和这片土地,这里生活的人民,以及悠久深远、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文明结晶的缘分,让琼英·卓玛和南海岩这两个身处千里之外,不用国籍、不同语言的人有了交集,可谓“千里佛缘一线牵”。
善缘
有大名大利,则要行大慈大悲
南海岩对琼英·卓玛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亲切”。初次见面,已经是世界名人的琼英·卓玛是那样的亲切、热情、平易近人。“我在见到她之前,在画画的时候就喜欢听佛教音乐,也买过她的光盘,真正见到了本人,发现不但没有一点架子,而且让人感觉特别熟悉,就像是你身边的老朋友。”南海岩说,“你是中国人、我是尼泊尔人,他是印度人,谁信什么宗教,没有,没有任何隔阂。”或许,这就是古诗中“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吧。
通过歌声成为了“国际巨星”,琼英·卓玛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她便开始了公益慈善事业。她创办了AryaTaraSchool(意即光荣的度母学校),给身世苦难的女孩子提供修习佛法和学习文化的机会;除此之外,她还开展了拯救被毒杀流浪犬、为贫困小区提供干净饮用水的等慈善项目。由于母亲因肾病没有条件进行肾脏移植而离世,琼英·卓玛又开设了配备先进肾脏移植器材的肾病医院,并间接游说了尼泊尔政府推行肾脏移植手术;尼泊尔“4·25”地震后,她的度母学校也开展募捐用于救助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儿童,她也成为了尼泊尔首位联合国儿童基金大使。琼英·卓玛告诉南海岩,运营这些项目的资金大多来自自己歌曲的演出和出版发行收入。
最初,唱歌是出于琼英·卓玛天然的喜爱,童年时,唱歌可以让她快乐,忘记所有的不愉快。在歌声为她带来了名气、荣誉和财富后,她唱歌更多的是为了用歌声传播佛法大爱,以及为慈善项目集资。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①,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
在两千年前,孔子便阐释了音乐的根本——产生于心,反映内心,传达心灵的感受。而琼英·卓玛的歌声之所以传播到全世界,就因为其不加矫饰、一派天然,完全处于本心。她的声音空灵、纯净,用一种近似民谣的演绎方式,将经文娓娓道来,有一种让人忘记烦恼的魔力,带给人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净化,能够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男女、不分宗教和文化,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让人们随着心曲跨越物理和世俗的隔阂进行交流。
南海岩说起他的一个小经历,有一次在北京等红绿灯,心情充满了急躁、烦闷、焦虑,突然听到了旁边的车里正放着琼英·卓玛的歌声《花的眼睛》,在喧嚣忙碌的都市“水泥森林”里,宛如天籁传来的声音,瞬间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被抚平,心里充满了平静、喜悦、安宁。他当时便感叹:“没想到在北京的马路上都能听到琼英·卓玛的歌,人们开着车都会听,说明她的歌声能引起大家心灵深处广泛共鸣,歌呀、感情呀,一切都是‘通’的。”
“有大名大利,则要行大慈大悲。”
——琼英·卓玛成名后,也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名利双收会不会令她被世俗红尘羁扰,忘记本心?这是她给出的答案。
画缘
天籁飘梵音,慈爱暖人间
琼英·卓玛的度母学校,与其说是学校,更确切的说,是给不幸的女孩们遮挡人生风雨的庇护所。“她收养的那些女孩,老远的一见到琼英·卓玛,全都偎过来,有的抱着她的肩膀,有的抱着腿!哎呀,那种亲切劲儿,没法形容,你不在现场根本体会不到!琼英·卓玛拍拍这个孩子的肩膀,摸摸那个孩子的脑袋,再捏一捏脸颊、耳朵……然后给孩子们介绍中国来的几位叔叔。”南海岩接着说,“孩子们也慢慢到我们身边来打招呼,还硬塞给我们一些小礼物,其实应该是我们给她们带礼物才对……”
“那种味道、那时的场景、那种感觉怎么也忘不掉,我就把它画成画吧。”一幅画,凝结了琼英·卓玛阿尼和孩子们从苦难中走出,涅槃重生的故事,凝结了爱与慈悲、圣洁与智慧,更凝结了南海岩的艺术理想和人文关怀。
到访度母学校时,南海岩参观了校舍、品尝孩子们亲手做的饭,琼英·卓玛对他说,自己会一直唱歌募款,孩子们的房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山上另有一处很好的选址,已经准备用来扩充校园,接纳更多的孩子……
南海岩祈望,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画,了解琼英·卓玛,对“爱”多一点“悟”,给这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再多一点关怀,让大慈大爱永恒地普照人间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