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建成全省首个“扫黄打非”主题公园。
图②:新安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扫黄打非”宣传教育基地做答题游戏。
图③: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的文化宣教基地。
“好儿郎,爱家乡,讲自律,有理想,铲色情,扫除黄,严打非,强脊梁……”11月17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跟随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扫黄打非”进基层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总铺中学,听到全校同学一起朗诵《“扫黄打非”弟子规》,学生们嘹亮的声音,认真的态度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自11月13日—17日,采访团先后走访了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瑶海区和平路街道绿苑社区、合肥市肥西县三合镇、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双塘村、凤阳县总铺中学等地,深入了解安徽省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每到一地都能看到各种与“扫黄打非”相结合的工作形式。记者们采访时发现,当地群众对“扫黄打非”工作不仅熟悉,还非常支持,很多人更是自觉自愿参与其中。
落实到位:
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
“刚刚评出的300个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我们安徽入选了14个,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安徽省“扫黄打非”办公室主任李国兵开心地对记者说。
安徽省“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他们在各地开展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密不可分。归纳起来就是落实“三个到位”、推进“三个融入”、开展“三项宣传”。
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扫黄打非”办公室主任、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方耿忠向记者介绍,为了防止“扫黄打非”工作中出现监管盲区,该镇精心打造了一个“扫黄打非”主题广场,定期组织学生接受教育,目前已开展5次活动。在各村、社区和学校还开设“扫黄打非”知识宣传专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同时还将“扫黄打非”知识写进景区导游词和在各大景点布置“扫黄打非”宣传标牌,结合“送戏下乡”等文艺活动积极开展宣传。
记者在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双塘村“扫黄打非”工作站的墙上,看到了一张全村的网格化管理示意图,据来安县“扫黄打非”办公室主任储德刚介绍,来安县在新安镇进行试点,探索“扫黄打非”网格化管理,在全镇划分了260个网格区域,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了协调员、管理员、信息员、联络员,形成村(社区)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格局。
储德刚告诉记者,来安县各乡镇(街道)“扫黄打非”办公室,每年年初都会下发通知,让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责作用,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还要求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群团组织网络,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和有关部门工作员、志愿者作用,建立完善的“扫黄打非”义务监督员队伍,凝聚各方力量,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整体效应。
因地制宜:
工作真正实现常态长效
记者来到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文化宣教基地的“扫黄打非”书香宣教基地,看到很多居民在看书。记者发现一位身着黑色外衣,体型偏瘦的老人,正在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单行本,于是好奇地和他攀谈起来。
老人叫彭本银,今年71岁,住在淝南小区。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因为这次报告里有很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内容,一定要好好弄明白才行。平时除了来阅览室看书,老人还会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文娱活动,因为他会拉二胡。
在凤阳县总铺中学,记者一进学校就看到橱窗里展示了很多学生们制作的以“扫黄打非”为主题的手抄报。据该校校长张乃斌介绍,凤阳县总铺中学是滁州市唯一一所“扫黄打非”进学校的示范点,也是全省“扫黄打非”进学校的两个示范点之一。学校共划分为13个网格,以总铺中学“扫黄打非”工作站为牵头,由政教处、团委、工会、关工委配合管理,达到网格化监管。他们开展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扫黄打非”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建好一面签名墙、写好致学生家长一封信、演好“扫黄打非”一台戏、建好一支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带好好妈妈工作团、唱好一篇《“扫黄打非”弟子规》、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好“扫黄打非”家长理事会。
据李国兵介绍,针对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的实际情况,安徽省在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时,根据各地特点,找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三个融入”,即融入综治工作、融入文化活动、融入学校教育,让“扫黄打非”进基层真正实现常态长效。
形式多样:
创新宣传模式更接地气
“这是全省首个‘扫黄打非’主题公园,一期工程占地72亩,绿化覆盖率达70%,总投入达40余万元。为了生动形象地展示‘五大’专项行动的内涵,公园内创新设置‘清源路’‘护苗林’‘净网园’‘秋风亭’和‘固边墙’五大宣传板块。我们希望通过五步一画,十步一景的主题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居民,真正帮助群众做到入眼、入脑、入心。”在储德刚的介绍下,采访团参观了位于来安县新安镇西门社区的“扫黄打非”主题公园。
据记者了解,由于“扫黄打非”主题公园宣传效果很好,安徽省内很多社区都开始向他们学习,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绿苑社区就打造了合肥市首个以“扫黄打非”为主题的雕塑广场,园区占地500平方米,按照观赏与宣传、艺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规划了“清源”“净网”“秋风”“护苗”“固边”五组作品,成为小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绿苑社区,记者听了一段名为《颂“扫黄打非”》快板书,非常有意思。据该社区党委书记李小云介绍,为推动社区“扫黄打非”,退休前在合肥市文化局工作的刘小黎,特意创作了这个快板作品,这样社区居民记起来就容易了许多。记者在滁州市来安县看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扫黄打非”专题文艺汇演。
李国兵告诉记者,为了使“扫黄打非”宣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安徽省不断地转变思路,创新宣传形式,先后在全省开展了“扫黄打非”动漫大赛,鼓励群众在参与中增强对“扫黄打非”的认识。各地也是想尽办法,像六安市、宿州市等地订制了手提袋、小扇子、小书签等实物,印上“扫黄打非”宣传知识,赠送给群众;铜陵市、宣城市等地印制了“扫黄打非”基本知识折页、明白纸等,摆放在社区或乡村的综合服务大厅内,供群众领取;滁州市各县区将“扫黄打非”知识编排成具有鲜明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歌舞、戏曲等,供群众欣赏;来安县开设了网上“扫黄打非”展览馆;淮北市等地区筹拍了“扫黄打非”微电影等,真正使“扫黄打非”宣传润物无声、深入人心。(邹韧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