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仪式比较隆重。到了结婚这一天,女子在数十位亲友的陪伴下,携带新娘平时穿的衣服和织布工具等前往新房。新郎在新房门前的空地上做一个'门',把一个猪头和一碗酒分放在门的两侧,新娘和陪伴的人从这道门经过,按照僳族人的习俗,陪伴新娘的人中,谁踢翻盛满酒的碗,谁就有权先向新婚夫妇道喜,并得到放在门旁的猪头。
迎亲要“打鬼”
僳人的婚礼中,有一种'打鬼'的习俗。当送新娘的队伍来到新房门前时,埋伏在门里的男方亲友禁闭大门,用小木块突然向送亲的队伍发起'袭击',雨点似的小木块纷纷落到送亲人们身上,这就是所谓'打鬼'。打鬼的目的是为了驱赶新娘可能带来的'鬼'。这时,送亲的人们为了少挨打,便高呼:'新娘没有带鬼来,就是带来了,也被你们打跑了,快别打了,开门吧'一面叫喊一面将带来的粑粑分送给向她们'袭击'人们并向他们求饶,这场戏剧性的'打鬼'才告收场,并打开大门,把新娘和送亲的人们迎进屋里。
冒险偷婚
德宏一带的僳族还有一种'偷婚'的习俗。即恋爱成熟的青年男女私下缔结婚约后,男方偷偷地将女子领到高山密林里躲藏起来。于是,女家便发动所有的亲友上山寻找。如果三天内找到了姑娘,则认为男方愚蠢无能,连个姑娘都保护不好。偷婚者不但不能如愿以偿,而且还得用一大笔钱财赔偿女方家。三天之内如果未能找到,则被社会公认,偷婚者就可以公开领着女子回寨,然后再托媒人前往女家求婚定聘。这样,送给女方的彩礼就可以大大的减少。
安徽结婚习俗
一、传统婚俗
〔父母之命〕
无论高门大族或平民百姓,儿女婚姻大事基本上是由男女双方父母决定。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有的是“指腹为婚”,即双方儿女出生前就为其安排了婚姻。有的是儿女在孩提时,就为之订婚,如娃娃亲、童养媳,儿女成年时,父母就张罗代办其婚事。“指腹为婚”如双方生男,结为兄弟;双方为女,即结为姐妹。
30年代以后,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传统婚俗有所改变,如父母选择儿女婚姻对象之后,适当征求儿女的意见,但最终还是父母决定,尤其是父亲说了算。由于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和爱情,只有在婚后的长期家庭生活中,才逐渐相互了解,也有部分建立夫妻情谊;但其中也有不少家庭因此陷于不幸的深渊,而酿成了多少悲剧。
〔门当户对〕
家长为儿女择婚,一般都要了解对方的门户,做到门当户对。门户即是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素质(如书香门弟)等;还有门风即勤劳、俭朴、忠厚等家风。平民百姓议婚,不攀“高门坎”,有自己的门户标准:“高门对高门,笆门对笆门”;“穷和穷相好,富和富相交”。公教人员也多愿彼此的子女相互攀亲。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区别,家居城市者是吃商品粮,就业较易,因而城市家庭相互结亲。这是政治经济条件对婚姻的制约。
同姓不婚,是各地普遍的习俗,有些地方在同姓的五服之外,仍可联姻,有些地区(如霍山等)异姓间的舒、沈、何、韩、刘、赵等两姓中均不婚。可能由于封建家族矛盾和传统习俗所致。
〔婚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具体婚龄,各地不一致。建国前偏重早婚,皖南石埭(今石台)一带,有“十二爹,十四娘”之说。皖中和县一带的俗话说:“男长十六当家汉,女长十五当家婆”。大抵男女到十五、六岁,即认为已达婚龄,男女即可娶嫁了。一般要求是男龄要大于女龄,如五河等地俗话说:“女大五,如老母”。而淮北、皖西等地农村兴抱“等郎媳”,儿子未出生,就先抱女孩在家“等郎”,这既是吉兆,又可由小女孩带养“小丈夫”,以致男女双方年龄差距很大,思想感情不协调,家庭破裂者不少。
〔托媒提亲〕
当男女双方到婚龄时,双方家长认为门户相当,男方可委托媒人向女方提亲,也有女方向男家提亲的。媒人要由“全福”之人担任,要求是双数二至四人为宜,即所谓“四大媒红”,其中有主媒和陪媒。媒人提亲,主要介绍双方情况,谈论男方或女方时大都有夸大喧染之处。俗话说:“媒人不扯谎,坐下没得讲”。又说“会做媒的两头瞒”,“十媒九谎”,“媒婆”一张嘴,会吹又会哄”等等。这些骗局,常坑害不少青年男女。托媒提亲,称为“起媒”或“起红”。
〔合八字〕
〔相亲〕
合“八字”后,由媒人与女方家长约定,择日由媒人陪同求亲男子到女家,拜见女方父母长辈,让女方家长亲自看到男方的外貌、风度、见识修养,以及家庭情况等等。男女双方也可乘机偷觑一眼,不能直接晤谈。
〔相家〕
由媒人带女方本人到男家,和男方父母见面。“相亲”是由女方父亲接待查询,“相家”就由男方母亲唱主角了。男方母亲邀该女到内室探询,细心观察她的衣鞋和装饰,以测定她的针线功夫和衡量品性。女方则借此细察男家的屋宇和陈设,尤其是新房中的家具的设备,这是涉及男女两方今后共同生活的直接利益。皖西一带,女到男家,男方父母看了满意,便以糖水代茶,还要添几样荤菜,招待吃饭,临别时馈赠见面礼。如女方喝了糖水,吃了酒饭,受了钱物,就显示女方已完全同意。
〔过庚〕
〔下聘礼〕
下聘时,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喜柬用红纸封套,内装红笺,一般要十封喜笺,曰“全柬”,有固定格式。如给女方父亲的,上书“大德望尊亲家某府某某先生阁下”,下书“姻教弟某某顿首再拜”,另附礼单注明品种和数量。
聘礼备齐后,装入抬箱(赠送礼品的专用“凹”字形抬箱)和箩筐内,上面放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象征吉祥的什物。抬箱、箩筐外都要贴上红纸写的“喜”字,请媒人及脚夫送到女家,女家放炮竹迎接,并给抬工红纸包。如女家住大村子里,还要将新娘衣服、饰物陈列堂屋,供宾客邻居观赏。
下聘后,凡不在当年结婚的,以后男方每年还要给女家送三节礼,即于端午、中秋、春节给女方父母送四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