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源自上古,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姓氏浓缩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薪火相传,世代延续,早已成为一种大众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
“姓”和“氏”的来历
追根溯源《百家姓》
富平人的姓氏
富平县是关中人口较稠密的县份之一,现有人口82万人,是陕西第一人口大县,人口姓氏也比较复杂。《富平县志》载,根据公安局2005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姓氏727个,其中复姓12个,单姓716个。
对于姓氏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观念的强烈认同感。笔者姓赵,薛镇前坡人,故对薛镇旧事知掌较多。先说赵姓起源。伯益后裔造父,驾车技艺娴熟。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每逢朝中有事,总能安全快速赶回。造父因驾车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省洪洞县北赵诚),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如此看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对赵姓者而言,更是因缘匪浅。据《明史》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到永乐十五年(1417),五十年间,先后从山西洪洞组织了8次大规模移民活动,主要迁往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这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人口迁徙史上都是罕见的。而今,山西洪桐大槐树遗址已成为世界华人“寻根问祖,怀乡怀国”的4A级景区和精神家园。
姓氏是血缘的标志,家庭的徽章。歌曲《百家姓》有句歌词,“我生未名已得我姓,世代流转不变是宗亲”,这是约定成俗的子随父姓。在前坡村,赵姓一统独大,全村仅一户姓许,据说还是解放后迁徙落户的,其余村民皆为赵姓,说明在许多年前这些人都是一家人,之后繁衍壮大有了不同的分支。各家户主皆为男性,添丁生女都随父姓,就出现了“一村一姓”的现象。记得2000年底,我为儿子上户口时,随父随母姓,还是上在父母谁的户口薄上,任凭自愿选择,这是户籍政策的一大进步。2015年10月,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今后中国人在对子女随父随母姓的选择上,会更加开明民主,这必将促进姓氏文化发展,形成“新民俗”。
以官职或职业作为姓氏,是中华姓氏的一大特点。司马是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就以此官职为姓氏。司马迁,陕西韩城籍,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他穷极一生,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公认的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人说:“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司马迁受刑入狱,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取“马”加两点为“冯”,次子取“司”加一竖为“同”,分别以马和同为姓,暗合了不改司马之姓、以司马先祖为荣的本真,也体现了临危不惧、聪颖睿智的精气神。卜,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职业巫师,与巫姓相似。史籍《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其子孙便以职业为姓,世代称卜氏。薛镇卜家城,皆为卜姓。卜家城,建在顺阳河畔一高阜之上,颇具富平古县城-堑城之势,高高在上,周遭仅有两条窄窄折折的小径通向城内,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因去路登攀,居者善卜,我们常说“上卜家”,而不是“去卜家”。2005年后,“村村通”工程惠及乡里,通过垫土湮谷,削弯取直,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达卜家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