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沂蒙山腹区的沂水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喜事新办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载体与重要抓手,探索出了一条“有章可循、有力能聚、有益共享”的婚俗改革“沂水路径”,打造了“婚俗改革花开沂水”工作品牌,形成了文明简约的新风尚,减轻了群众支出负担。
截至目前,沂水县采用新式婚礼形式的比例达到90%以上,一场婚礼平均节省1万~3万元。
《喜事新办指南》《喜事新办制度》《喜事新办六提倡、六反对》《村级红理事会职责》,在沂水县马站镇,仅涉及婚俗改革的规章制度就有4份,翻开来看,“提倡定亲礼为1001元(千里挑一),不超过10001元(万里挑一),反对高额彩礼;在喜宴安排上,提倡控制在10桌以内,每桌总费用控制在500元以内,反对使用高档烟酒,并提供婚宴指导和菜品创新”等细节要求一应俱全。
“喜事新办,先找红娘”,如今在沂水县道托镇,广大未婚青年早已达成“共识”。自婚俗改革工作启动以来,道托镇“村村选配红娘”,成立了100余人的沂蒙红娘志愿服务队,并建立红娘志愿服务站,做好政策宣传、婚介服务、信息摸排、婚庆服务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沂水县妇联通过组建“沂水帼姐”服务队、“村红娘志愿”服务队、“红嫂情巾帼红”宣传志愿服务队等,吸引各级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广泛参与。同时,全县划分1027个网格,基层妇联执委任网格员,网格管理与婚俗改革宣传同步进行。
除此之外,沂水县还把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喜事新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县1040个村居全部成立喜事新办志愿服务队,为适婚青年做好信息统计、婚恋交友服务等,为举办婚礼的新人提供婚礼现场布置、婚礼主持等服务。
沂城街道西朱家庄社区是远近闻名的富裕社区。但在26年前,这还是个群众致富难、集体增收难的社区,村民满街发牢骚甚至酗酒打架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文玲告诉记者,社区的变化离不开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
刘文玲向记者展示了西朱家庄社区的《村规民约》,上面不仅明确了对喝酒骂街等歪风邪气的一系列处罚规定,还明确了喜事操办时限、宴席价位和礼金数额等标准。同时,结合“美在农家”“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的开展,从2004年开始,西朱家庄社区每年都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在社区上下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的良好风尚。
“社区也经常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美德健康主题的宣讲活动,让喜事新办政策家喻户晓,喜事新办氛围家家感受,喜事新办好处人人皆知,推动婚俗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刘文玲表示。
西朱家庄社区的转变,是沂水县不少村(社区)的缩影。据介绍,通过婚俗改革,喜事新办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有效避免了因婚致贫、返贫的现象;形成了抵制低俗闹婚、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的新风尚,乡村文明水平大幅提升;文明简约的婚俗新风尚,还有效消除了新人家庭之间的婚事矛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