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2014年5月15日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演讲的文字整理稿。】
读书当学诸葛亮
历史上赞同我这种读书模式的人,名气最大的不是陶渊明,而是诸葛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和别人凑到一起读书,别人是“务於精熟”,诸葛亮则是“观其大略”。后来还有不少名人有类似的学习模式,但诸葛亮算是顶级名人里第一个公开宣扬这种学习模式的。为什么他是第一个呢?我有个比较个人化的解释。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和别人凑到一起读书,别人是“务於精熟”,诸葛亮则是“观其大略”
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人,他打工的地方就是东汉的一个分裂政权。在中国文化史上,从长远来看,东汉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佛教传入中国,不是道教开始创立,而是蔡伦造纸。造纸术把树皮、破布这些废料变成优质的记录工具,把原来笨重的竹简,贵重的丝绸都替代了。信息的记录成本、运输成本都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写作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从此书籍不再是家传的宝贝,而是中等家庭说买就买的普通文化用品。如果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发明按照重要性排个顺序,造纸术或许不一定能进前三名,但肯定在前十名里有一个位置,和钻木取火、发明轮子是一个级别的。
诸葛亮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过渡年代。他按照他的读书模式读了十几年书之后,被请去管理国家,出将入相。可以说他实现了中国文人的最高梦想。他这个成就,和他的读书模式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得到这个成就的人不是诸葛亮几个读书认真的同学呢?我按照有限的信息考虑了一下,这应该和过渡年代的发展条件有关系。
造纸术的普及,带来的必然是信息爆炸。在先秦时代,学富五车就是大学者了。从考古来看,差不多每克竹简可以刻一个字。一车竹简按照最夸张的算法,一吨,就是1000千克,100万字。5车就是5百万字。放到今天,一般50万字的书就是一个砖头大小,500万字就是10块砖头大小的书,泛读的话,一个星期可以读下来。精读的话,各位一个学期要用的教材和参考书数量也肯定超出这个数字了。汉朝算是第一个稳定的大一统王朝,搜集了几代人,《汉书》对书籍有个精确的统计数字,全国只有13269卷,其中三分之一是算命的书,换算今天的大部头著作也就是一两千本的样子,放到图书馆摆不满一个大书架。这就是当时中国人的全部知识。
这么一点书,要了解世界的人当然要精读,细细的读。反正一两千本书,扣除那些一般用不着的非常专业的书,花十年把全部知识读完一点不难,然后你见到天下最牛的学问大家也没有心理压力,反正咱们的学术底子是差不多的,就算你比我聪明,也就是多了几处小突破,你能比我强到哪里呢。这种读书习惯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就是诸葛亮那几个同学的精读模式。
另外,当时说天下有一万多册书,实际上不是说人人都接触得到的。司马迁这种国家史官才能接触的到大多数书籍。其他的书,都是大户人家,用专门仓库存储的宝贝。汉书还有句话,说是“遗子黄金满籝(盈),不如一经”。说你留给儿子一箱子黄金都不如一套儒家经典。我理解这话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知识的重要性,另一层呢,就是说这书籍也不便宜,起码也得用不少黄金去买的。否则有钱买那么几十几百套书放在家里不是很容易吗。
前面我说汉朝统计全国一万多册书籍,这些书籍分类分成569家。“家”这个单位很有意思,实际上反映了书籍由学术家庭垄断的传统。你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不是学术世家,不是高官,不是贵族,读书本身就是稀罕事,能弄到一本书,必须细细的读,读到倒背如流才算不浪费这次读书机会。
造纸术带来的信息爆炸改变了两个事实。一个是书籍总量爆炸性增长,一个是书籍便宜了,普通人买一本、借一本,最不济抄一本也很容易弄到书。于是普通人,或者说普通的中产家庭子弟第一次遇到读书读不过来的问题。最起码在年轻时候的十几年没法读完能弄到手的全部书籍。
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的同学们显然还是沿用了老传统,读不完也要精读,大不了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诸葛亮和他们不一样,认识到了新时代的到来,知道要全面认识社会,再也不能指望精读所有的文字,只要观其大略即可,重点的才需要精读。这实际上就是现在本科生教育的思路,有核心课程,有一般课程,有选修课程。大部分课程都不是让你把教科书背下来,而是让你知道这门知识的脉络,需要用的时候随时来找也不迟。
诸葛亮先领悟到这一点,所以他20多岁已经对社会有了全面认识,可以“毕业”了。他27岁那年,就是各位读博的关键年份,被刘备这个副省级军阀请去当高级参谋,差不多等于直接聘到副局级干部,第二年以特使的身份到东吴说服孙权结盟;29岁就当了军师中郎将,总参谋长;毕业14年他41岁当到丞相,政治局常委。要是诸葛亮也像同学那样读书,恐怕这个年龄还在读书呢。可是诸葛亮54岁就死了,这是那个年代的正常年龄,曹操刘备这样的长寿人物也不过是60多岁就挂了。诸葛亮这20多年的精彩人生,就是他领先时代为自己抢来的人生。
给外星人当导游
不过,很多人还不适应这个新的现实。我前几天听了个段子,说是去年作协开会,有几个稿费上千万的网络文学作者也受邀参加,聚餐的时候,几个老作家和这些网络文学作者坐到一起,问他们说:“小伙子挺年轻,一本书印多少册啊?”这几个小伙子没敢说每天都有上百万读者点他们的更新,怕这些老先生理解不了,就按照自己实体版的印数说了一下:“几十万册吧。”然后就把老头吓坏了,“你们自己哪有那么多钱,印几十万册!”
这就是说,这些老头子一方面发现了实体书往往亏损的现实,却不承认自己跟不上时代,没法写出普通人能欣赏的电子读物,宁可自己贴钱也要出书,要保持纸质阅读的纯洁性。这些老头,就是诸葛亮那些读什么书都要逐字逐句的同学。
当然了,我也不是说网上那些稿费高的写手就是诸葛亮,也不是说在座各位学会快速阅读就能当诸葛亮,就能毕业去当副局级干部。毕竟眼下还不是天下大乱的三国时代。但是呢,我们今天不妨学习一下诸葛亮的读书模式。因为各位的读书目标和诸葛亮可能也有很大的重合。
盯着太阳的时候,我当时冒出来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我刚才睡觉的时候有个外星人从天而降,敲敲车窗把我叫醒,指着太阳问我:“你们这里落太阳都是这样的吗?”,再指指我的汽车问我:“你们都住这样的房子吗?”我应该怎么回答这个外星人?
最好的办法是带着外星人走遍地球,带他看100次正常的落日,然后再解释我们的卫星是月球,月球偶尔会挡住太阳的事实,带着外星人看整个人类的城市,然后告诉他,在荒郊野地里碰到一个人和一辆汽车是偶然事件,实际上多数的人和汽车都存在于城市里。总之,先了解普遍的人类生活,然后才能谈个别的特殊事件。
然后我又想,如果外星人说我没空跟你转整个地球,今天下午就要离开,你找个图书馆,给我带几本书走,我会给他提供什么书?怎样才能用最简洁的书单来解释我所知的这个世界呢?这个问题我那天想了一路,然后就忘了。
又过了几年,我儿子长大了,我带着他去旅行,他趴在车窗上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有的问题我不是回答不了,而是没法用他的语言解释清楚,我就告诉他以后要读书自己解决。现在他识字了,我履行承诺,经常要去给他买书,或者在网上给他选择合适的科普片给他看。我发现我重新遇到了当年的问题。从我6岁的儿子的角度看世界,和从外星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区别其实不是很大。他们都需要一系列的书籍来了解这个世界。
人类学
对任何一个外星人,或者说任何一个人来说,要认识这个世界,首先应该认识什么是人类。
但认识人类呢,又不能靠随便走上大街去看,你作为人类的一员,从内部观察特定状态的人类是看不出问题的。因为你首先也是人类群体一员,从内部观察容易受自身影响,其次你也没法区分人类的行动到底是本身的选择,还是被环境受限的结果。你让富士康的一个员工对整个厂几十万人的生活状态做个整体描述,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客观的。所以,要认识人类自身,必须做到两个前提:一是脱出日常生活,从俯瞰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二是观察各种环境中的人类生活模式,总结共性,分析差异。换句话说,我们要像分析鱼类、鸟类那样去分析人类。